产经> 产经新闻> 正文

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带动大发展

惠州日报 2016-11-11 14:37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惠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6.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8%。增幅分别高于全国(6.7%)和全省(7.3%)1.1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

尤为可喜的是,惠州市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前三季度,惠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44.16亿元,增长7.7%,增幅比上半年上升0.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1%和3.3%。以“富裕惠州”、“创新惠州”等为支撑,惠州市经济列车跑出了新的“惠州速度”。

◎理念思路

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打造“富裕惠州”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打造“富裕惠州”,具体讲,就是要坚定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这一核心目标不动摇,坚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动摇,坚持狠抓项目建设不动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动摇。

“更好质量更高水平”将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标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仅是数量、规模的要求,还有质量、效益的要求;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目标,更是改革发展方方面面的目标。必须以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姿态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这既是惠州的战略定力,也是战略自信。

时光回溯至2013年5月。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惠州市通过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务虚会,开展专题调研,搞清楚存在问题,破解疑惑和担忧,凝聚全市人民的筑梦共识。

惠州在第一时间理清思路,明晰发展路径,实施平台构建、产业培育、企业成长、人才“双高”、县区赶超、惠民倍增等“六大计划”,强化以转型升级为重点的路径保障,以制度创新为重点的体制保障,奏响加快发展的最强音。

多年来,惠州始终坚持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带动大发展”的路子,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引进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推动产业高端化、集群化、低碳化水平显著提升、结构不断优化。

尤其是随着发展目标路线图、“九年大跨越”目标路线图、改革目标路线图等3张“目标路线图”全面铺开,惠州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改革创新、率先跨越,以抓铁有痕的干劲做“实功”,切实做到转型不失速、发展有质量。

◎做法成效

2010年至2015年GDP年均增长12%

记者点阅惠州近几年的统计公报,发觉这座美丽城市就像一位优秀的长跑运动员,在与其他城市同场竞技中,不断地加速、超越,GDP呈阶梯式增长,经济整体实力跃上新台阶。

高度不断在刷新。统计数据显示,惠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730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3140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31.22亿元增加到339.99亿元,年均增长21%。

以最能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人均GDP角度考察,2014年,广东人均GDP“一万美元俱乐部”再添“新兵”,惠州只用19年就实现人均GDP从上千美元到上万美元的跨越。

2015年,龙门县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至此,全市各县(区)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惠州进入统筹协调发展新起点。

这是一种奔跑式的发展步伐,是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砥砺奋进、科学发展的强力节奏。

抓大项目,牵住经济发展“牛鼻子”

一个大项目,带动一个产业链,每年数百亿元投资,让惠州产业版图日益清晰,形成了一个个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

在大亚湾石化区,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项目建设热火朝天。

镜头摇过,30多公里外的仲恺高新区。省、市重点建设的信利AMOLED项目备受关注,不仅在于它创下了从动工到试产仅用一年多的“仲恺速度”,还在于它的投产将极大缓解仲恺的平板显示产品配套不够完善、产业链成本较高等问题。

一直以来,惠州紧抓大项目这个“牛鼻子”,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走出了不一样的转型升级道路,也让发展更具速度、质量和效益。

一组数据或可全面展示惠州重大项目建设的投资强度、建设密度、推进速度和贡献程度———

固定资产投资反映的是一个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近年来,惠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大跨越、大发展。

2012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208.7亿元,2013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401.3亿元,2014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606.7亿元,2015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863.93亿元,2016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877.55亿元。2012年至2016年上半年,惠州固定资产投资近7000亿元。

一个大项目,带动一个产业链,每年数百亿元投资,让惠州产业版图日益清晰,形成了一个个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

这些年,围绕“油头化尾”一体化发展,石化产业链不断做细、做长。目前,大亚湾石化区落户项目76宗,总投资1604亿元。2014年,在“中国化工园区20强”中,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二。到2017年,全市石化工业总产值将突破30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是另一核心增长极。TCL液晶产业园四期、伯恩光学永湖产业基地、日本旭硝子显示玻璃项目等一批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建设。目前,惠州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移动通信、平板显示、汽车电子、LED和新能源电池等五条产业链。预计到2017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

建大平台,“三大圈层”迸发强劲动力

跨越发展需要平台支撑。正是基于此,惠州市大力实施“平台构建计划”,高标准规划建设环大亚湾新区和潼湖生态智慧区。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环大亚湾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约占全市的1/3;仲恺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6.2亿元,增长2.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0.9亿元,总量稳居全市各县(区)首位。两大平台,就如惠州“蓝色”、“绿色”“两大引擎”,已然迸发出强劲动力。

在此基础上,惠州市创造性地提出“三大圈层”的崭新理念,在“三大圈层”内,集纳了环大亚湾新区和仲恺高新区两大战略平台,聚集了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

处于“第一圈层”的,是环大亚湾新区和仲恺高新区两大战略平台。意在将此建设成为创新要素的集聚区、自主创新的动力源,重点加快潼湖生态智慧区规划建设,使之成为引领全市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强大“内核”。

除开“第一圈层”,惠州也将着力推进全市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扩能提质增效,大力推进创新成果孵化转化,打造创新型企业密集区,推动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二圈层”。

同时,着力推进专业镇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推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群,构成创新驱动的“第三圈层”。

“三大圈层”的崭新理念,进一步促进创新平台与载体的构建,形成了三个创新发展的“聚能环”。

◎经验启示

谋得早谋得准转得快转得稳

站在全球视野,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审视一个地区的发展与跨越,更能看出其中的艰辛与不易。

2015年,惠州GDP达3140亿元,增长9%。纵向来看,与前几年自身的快速发展相比,增长9%显得慢了一些;但横向来看,这一增速居全省第2位,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2.1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

面对这份靓丽的成绩单,人们不禁要问:惠州是如何实现转型不失速,努力使经济发展更有活力、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有后劲?

可以说,转型的艺术,就在于转型而不失速;不失速的关键,就要求谋得早、谋得准、转得快、转得稳。

众所周知,惠州的底气在于大项目。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大项目的带动。但惠州的担心也在于此。虽然依靠“大项目带动大发展”,近年来惠州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但受到外部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近一两年,两大支柱产业发展遭遇挑战,龙头产业受影响,自然牵制惠州经济发展。这也给惠州敲响警钟: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容易带来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为此,惠州从两方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支柱产业精耕细作,延伸链条,发展“雄心”不断长大;围绕传统产业,惠州积极帮助企业“换芯”,就地转型升级,争取发展主动。

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的惠州已从从单一的电子信息,逐步发展壮大“2+2+N”现代产业体系,惠州这座“经济大厦”更加安全稳固。

迈入新征程,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这是当前惠州发展的新命题。作答这一新命题,惠州将在“十三五”期间,突出“四个核心”,其中把“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列为核心目标。

本报记者田铁流

新闻推荐

协同发展共建共享推动实现“1+1+1>3” 环大亚湾新区全面推进规划编制、交通对接、河涌治理、公园绿地建设、产业发展、招商合作、公共服务等

▲中海油惠炼二期建设现场。本报记者黄俊琦摄▲厦深铁路的开通有力助推环大亚湾新区协同发展。▲惠大高速公路连通惠城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