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产经新闻> 正文

大亚湾临深片区引进科研团队26个 建设“1+N”创新产业集聚区 汇聚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

东江时报 2017-05-11 23:54

大亚湾一检测平台实验室。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刘建威 通讯员邱秋菊 摄

大亚湾创新大厦。

■《东江时报》记者刘建威

近日,大亚湾区产业项目签约仪式暨临深“1+N”创新产业集聚区投资说明会召开。东时记者了解到,大亚湾近年来主动对接深圳东进战略,充分利用临深片区“1+N”创新产业聚集效应,承接深圳的人才辐射带动,积极组织科技企业参加广交会、留交会等各种招才引智活动,赴香港、深圳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以商引商,以才引才,吸引深圳及周边地区高端人才来惠创新创业。

据悉,大亚湾坚持“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工作思路,以“人才链”匹配“产业链”,汇聚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有力推动区域产业和人才“双螺旋”上升。

主动承接深港外溢人才

日前,大亚湾组织区内企业参加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引进人才。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是中山大学与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建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全国唯一一家专业服务石化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本次人才交流大会中,该院带来了多个高端职位,其中就包括招聘2名博士后。

该研究院人力资源主管介绍,随着惠州石化产业加快发展,他们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今年已陆续从深圳引进了五六名博士后。

据大亚湾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大亚湾积极落实市“海绵行动”,充分发挥该区紧邻深圳、香港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深港外溢人才和项目。据统计,该区临深片区近3年来引进科研团队26个,其中从深圳引进的科研团队17个,香港引进的科研团队5个。

“1+N”成创新要素聚集高地

“1+N”创新产业集聚区(“1”是指新兴产业园区,“N”包括科技创新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型创意园区、电子信息及物联网产业集聚区、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区、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园区6个集聚区)位于大亚湾西区,紧邻深圳坪山,总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材料、物联网、节能环保、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

“集聚区所在的西区,是大亚湾最早发展工业的区域,已有一大批企业扎根发展。”大亚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至今,深圳企业入驻100多家,投资额约300亿元,包括比亚迪、信立泰、科达利、日上光电、洲明等27家知名企业。同时,一批科技创新型人才及其项目也纷纷落户,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牵头创建了艾利荣化工、皓赛技术,2名长江学者、3名港科大教授在该区创办公司进行科研成果产业化。

据统计,2016年以来,借助区位优势和政策利好,大亚湾临深片区共引进项目61宗,其中内资项目49宗,外资项目12宗。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正在让“1+N”创新产业集聚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不可多得的高端项目、创新要素的聚集高地。

规划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在引进人才和项目的同时,大亚湾区也加强内功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大亚湾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按照全市高标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要求,规划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惠州大亚湾片区,总体面积11平方公里,含括新兴产业集聚区、石化新型材料集聚区、大亚湾科技创新园、新型创意园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惠州港综合保税区等7个区块。

值得一提的是,该区以大亚湾科创园创新服务功能区为核心,不断强化产学研合作,打造公共创新平台集聚区。引进北化工惠州产学研基地,筹建国家千人计划化工(惠州大亚湾)研究院,推动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全面运行,在获认定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的基础上,再认定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组建广东省石化产业链中下游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其检测中心获国家CNAS检测资质认证。依托国家石油和生物能源检测重点实验室,开展石化产业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技术改造。

目前,全区累计建有新型研发机构、博士后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20个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其中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5个(国家级4个),建设政产学研合作平台11个,认证检验机构13个。

去年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过半

南开大学80后博士王燕带领的“石墨烯超级电容器”开发与产业化团队,是大亚湾区2015年从深圳引进的团队。作为新能源领域的一个新兵,该创业团队成员基本为“80后”,建成了技术领先、工艺先进的年产60万只单体、10万个模组、产值过亿的现代化超级电容电池生产基地。王燕带领的团队已累计申报国内发明专利35项,申请美国发明专利1项、世界专利1项,技术和产品方案获得业界广泛关注。

“这个案例只是一个缩影,在对接深圳东进中,我们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亚湾区工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企业近年来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2016年全区新增专利申请量2228件,同比增长54.8%,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497件,同比增长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25%,比全市目标高7个百分点;新增16家高企。

同时,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快,2016年全区40%的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累计技改投资189.9亿元,同比增长20.8%;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22.7%和85.9%;企业效益进一步提升,全区125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6.5亿元,增长111.3%。

企业提质增效发展势头强劲

“在发展前景上,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的强大动力。”大亚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惠州正大力实施“海绵行动”,市、区两级都出台了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2016年以来,大亚湾区在实施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意见等“七大工程”基础上,出台加快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政策,全区正在实施的科技创新相关政策20多个,2016年区级财政科技投入2.27亿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4.3%;争取省、市扶持资金4493万元,增长200%。

据统计,近年来该区企业提质增效发展势头强劲,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增长66.7%,2016年再增长80%。2016年创新团队入选惠州“天鹅惠聚工程”数占全市的37.5%,2017年这一数字提高到50%。2016年,大亚湾区R&D支出占GDP比重3.47%,增长32%,显著超出同期广东全省平均水平,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长111.3%,突破百亿大关,实现126.5亿元,占全市31.4%,2017年一季度在此基础上再增长66.7%。

延伸阅读

大亚湾与深圳多条连接路已打通

对接深圳东进战略,大亚湾区用3年,在已贯通的石化大道和去年拉通的近20年未能通车的龙海二路的基础上,攻坚克难,全力推进龙海一路、龙海三路的建设,加速全面打通大亚湾的“四横”主动脉,全面对标深圳,发力城市提质、产业提升。

预计今年7月完工的龙海一路西段起于深汕公路,与规划道路龙山一路相交,路线走向为东西走向,终点与西区圆盘相接,目前排水工程已完成;道路工程除涉铁路段外基本完成;桥梁工程已完成;输油管保护工程已完成;路灯、绿化工程正在施工。

目前,同样作为“四横”主动脉之一的龙海三路也在加紧推进,预计今年年底道路主体贯通。“龙海一路和三路的建成,不仅将搭起与深圳对接的又一快捷通道,也将进一步破除与惠阳的交通瓶颈,盘活两区交界地块各方面资源。”大亚湾区公用事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东时记者。此外,大亚湾区还在推进龙山一路南段(接深圳南坪快速3期东沿线)、西区龙盛二路西段(龙山一路至深圳锦绣东路)、金辉路(大亚湾段)等3条市政道路的前期工作。 刘建威

新闻推荐

LED企业打造足球产业生态系统 雷曼股份形成中葡澳足球战略布局,将整合球员培养和商业开发方面资源

外籍球员与中学生切磋球技。本报记者李松权摄球迷与球员自拍留念。本报记者李松权摄“此次全资收购澳洲A联赛的喷气机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