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产经新闻> 正文

大亚湾“1+4+N”现代产业新体系初步建成 炼化二期今年全面建成投产,炼油乙烯规模将跃升至全国前列

惠州日报 2017-07-18 02:01

▲比亚迪智能化生产车间。本报记者欧阳德辉 摄

▲全自动化车间里的机器手。本报记者欧阳德辉 摄

▲大亚湾区力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速产业优化升级。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产业升级编

位于大亚湾西部综合产业园的比亚迪十四车间,是比亚迪全球IT事业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宽敞宏大、整洁有序的全自动化车间里,成千台机器手在上下翻飞,精准地将一个个零部件整合、组装,有条不紊地送到下一个工序。

近年来,这个从深圳走出,在大亚湾茁壮成长的公司启动了智能制造与技术改造计划,每年投资金额达4亿元以上,目前已建成近10个自动化的生产车间,投入使用的各类机器人超过1000台,70%以上的生产线均已实现机器手代替人工的高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去年,位于大亚湾的比亚迪项目产值为246.5亿元,占比亚迪全球业务的近四分之一,同比增长9.7%,纳税7.86亿元,比增68%。比亚迪在大亚湾项目的升级发展,正是《大亚湾区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2015—2020年)》,启动了升级发展“1523”行动加快产业优化提升的一个例证。

近年来,该区力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速产业优化提升,建设临深“1+N”创新产业聚集区持续发力全面对标深圳,取得丰硕成果。

升级发展

力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速产业优化提升

目前,大亚湾区加快构建 “1+4+N”现代产业新体系,已形成以石化为支柱产业,以电子信息、汽车等装备制造、港口物流和滨海旅游为四大主导产业的“1+4”产业格局

与比亚迪项目群同在大亚湾响水河工业园的惠州光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提速了公司技术改造的进度和力度——— 在全力推进公司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改造的同时,也加大产线信息化的融合能力。

2010年起,该公司着手整合技术队伍,成立创新技术团队,逐渐完善了战略发展部、研发部、技术中心等6个部门,目前该公司已累计投入上亿元用于技术创新,取得60多项生产工艺装备类专利及一批内部重大改进项目。

随着智能化设备的不断更新、充实和生产工艺的精进,通过建立大数据库,通过10多条专门光纤,将公司每一个产品每一个零配件的信息,及时传输、存贮,让每一个零配件、每一道工序都可以追溯到源头,查询到每一道生产装备环节的工序和责任人。如今,即使该公司负责人或者驻场代表不在公司,同样可以掌握公司生产动态和产品质量情况。

智能化水平的提升,直接带来的是生产能力的提升和效率的成倍增长。如今该公司有8000余名员工,去年生产加工4000万台(套)电子产品,年产值逾10亿元,并成为华为、龙旗、华勤、朵唯、德国电信DT、日本NTTDoCoMo等著名企业在华南地区重要的协作伙伴之一。

与电子产业生产领域技术改造升级齐头并进的是大亚湾的龙头产业——— 石化产业,其也不断发力技改,实现绿色发展。作为科莱恩全球事业的重要单元——— 科莱恩化工(惠州)有限公司,1个人就可以操控200台仪器。该公司2016年实现3.4亿元产值,整个企业却只有63个人。科莱恩化工(惠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德全告诉记者,在大亚湾区委区管委会的鼎力支持下,该公司获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生产许可证,这标志着该公司从传统的精细化工企业,迈进了“高精尖”的药品生产领域,成为全国同行业领域内首家取得许可证的企业。2017年,该公司的目标是年产值5亿元,同比涨幅近50%,不过在人员配置上,不会有太大的增加。

将最先进技术和理念根植大亚湾区,科莱恩化工(惠州)有限公司是进驻大亚湾区石化企业的缩影。2016年,荷兰皇家壳牌和中国海油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扩建双方在大亚湾区的合资企业中海壳牌有限公司,壳牌公司不仅新增投资参与总投资266亿元的炼化二期120万吨乙烯项目,双方还将新建一套总投资60亿元、国内目前最大的SMPO/POD(苯乙烯、环氧丙烷和环氧丙烷衍生物)生产装置,该装置属壳牌专有且不对外转让的技术。据业内人士分析,两个项目壳牌将增加投资163亿元。

与此同时,该区围绕链条化、集群化、集聚化发展,委托全国权威专业机构编制专项“招商图谱”,瞄准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先企业,实行精准招商;并实施由15项刚性量化指标组成的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先后引进了普莱克斯、东进世美肯等一批优质项目。目前,石化区已落户项目79宗,总投资1678亿元,其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投资占比近九成,石化区“优等生俱乐部”基本建成。

目前,大亚湾区加快构建“1+4+N”现代产业新体系,已形成以石化为支柱产业,以电子信息、汽车等装备制造、港口物流和滨海旅游为四大主导产业的 “1+4”产业格局,其中炼化二期2017年将全面建成投产,炼油乙烯规模将跃升至全国前列。2016年,该区电子信息、汽车等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分别比2014年提高了16.8%及35.4%,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及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比2014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及3.2个百分点。

政策扶持

建设临深片区“1+N”创新产业聚集区全面对标深圳

大亚湾科创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截至2017年6月,大亚湾科创园孵化器现有在孵企业84家;毕业企业43家;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30多个

实施产业优化提升活动以来,大亚湾区创新驱动发展成就硕果累累,背后是该区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和落实。

2015年,大亚湾出台“1+7+N”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在全市率先出台创客扶持政策,2016年财政科技投入2.27亿元,占本级财政支出4.3%,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全社会R&D经费支出15亿

元,占 GDP比重3.41%,比2014年增长1.27个百分点。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大亚湾的创新队伍不断壮大,累计引进进站院士4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人、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二等奖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7人、长江学者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专家2人、惠州市“天鹅计划”领军人才13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33个进驻科创园。

随着人才的不断聚集,创新平台也在不断增加。大亚湾科创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截至2017年6月,大亚湾科创园孵化器现有在孵企业84家;毕业企业43家;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30多个。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成为省内唯一的专业服务石化产业新型研发机构,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分别达到20家、27家,建成新型研发机构1家、孵化器2家,组建院士工作站1个、产学研示范基地1个,国家千人计划(惠州大亚湾)化工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惠州研究院也在积极筹建中。

在政策、人才和平台的多重支撑下,大亚湾的创新能量不断聚集。大亚湾区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6项,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实现专利申请2228件,比2014年增长1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97件,比2014年增长112%。

为积极引导国企与民企合作共建,大亚湾盘整西区中海科技新建厂房、西区成松公司新建厂房资源,该区科创中心与欧蒂姆公司、湖工成松公司签订孵化体系合作框架协议。欧蒂姆加速器于今年初投入运营,欧蒂姆众创空间即将投入运营;成松产业园正在建设一期项目,预计年底竣工。

临近深、港是大亚湾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细致跟进港科大教授项目工作,该区科创中心指定专门工作人员,专项跟进港科大教授项目服务工作,协助陈国华教授的高性能锰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化项目、温维佳教授的安全长效纳米抗菌材料项目、高福荣教授的模塑集成智能制造技术产业项目分别注册公司。

为吸引更多周边城市的高端要素集聚,大亚湾还主动对接香港、深圳、广州创新企业和创客。今年第一批引进的8宗孵化加速项目涵盖新材料、高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包括高性能耐热稀土镁合金开发及应用、可穿戴智能医疗信息采集电子设备及移动医疗应用、锂电新能源研发应用等一批科研实力强、产品潜力大、综合效益高的优质项目,将打开引进、培育和发展精细化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局面。

数说发展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在国际油价低迷、国内化工品市场持续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该区地区生产总值(GDP)437.8亿元,比2014年增长8.7%(按不变价计算,下同),年均增长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0.3亿元,比2014年增长5.5%,年均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90.9亿元,比2014年增长23.6%,年均增长11.2%。2015年至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94.4亿元,两年年均增长36.5%。财政收入结构和质量处于较高水平。2016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2014年的1.27倍,税收占财政收入比例达到82.5%;税收总额286.9亿元,占全市的34.4%,为全市的税收做出了较大贡献。

2016年电子信息、汽车等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分别比2014年提高了16.8%及35.4%,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及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比2014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及3.2个百分点。

201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28.3亿元,创历史新高,比2014年增长239.7%,年均增长84.3%;实现盈利企业92家,盈利面为74.8%,比2014年提升4.1个百分点。

今年1~6月份 (初步统计),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3.1亿元,增长1.5%。其中石化产业工业增加值139.5亿元,增长2.5%。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欧阳德辉

新闻推荐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做大做强事业产业

本报讯(记者戴建)昨日下午,副市长陈高燕带队到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产业基地调研。陈高燕对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在新闻宣传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