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市场信息> 正文

“创意+”非遗应站上更高的舞台

乐山日报 2018-06-10 07:16

■ 若珲

作为民间民俗文化的瑰宝,近年来,随着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重视,一大批非遗项目走出深闺,活跃在各大展演舞台。有的经过文创的包装和打造,成功入驻市场,成为时尚界的新宠。从古朴的非遗,到耀眼的明星,非遗正在完成自己的完美转型。

在今年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前夕,各地非遗项目捷报频传。值得关注的一则新闻是,经过“上海创意”的助力,黔贵非遗融合时尚走向世界。与高端礼服结合的锡绣礼服,与设计师品牌合作的侗族绣花包,与知名企业联合开发的精美头饰……每年5月,来自遥远贵州山区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会来到上海,参加东华大学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连续三年,东华大学设计专业的教授们,一直在努力把民族艺术与学校时尚设计教育相结合,培养校园里的年轻人,同时让原生态的民族刺绣艺术能够被更多人所了解。通过现代设计语言的重新演绎,让久藏深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 “活”在当下,甚至走出国门。

这是一个体现创意思维的时代,“创意+”普遍适用于很多行业。对亟需走出单一宣传模式,期待融合和提升自我价值的非遗来说,更是如此。近年来,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呼声很高,而推动这一理想的实现,可以说,“创意+”模式给予了诸多提示。实际上,贵州非遗元素与高端礼服的合二为一,并不是孤例,随着人们对非遗审美的重新定位,很多非遗走向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服装,还是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具,具有传统民族风味的非遗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更多质感。早在多年前,曾获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担纲电影《卧虎藏龙》《夜宴》《赤壁》美术指导的叶锦添,就在自己的服装设计和电影美术创作上大量获取传统文化灵感,非遗以极具中国味的形式呈现在大银幕上,吸引着观众了解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非遗诞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最后还是会贯穿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作息娱乐中。利用好非遗,不只是保护和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我们追求品质生活,守望精神家园的方向和目标。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未来,“创意+”会引领更多的非遗走向更大的舞台。

新闻推荐

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解读经济运行态势

  新华社记者陈炜伟  “我对中国经济全年实现6.5%左右的增长充满信心。”在近日举行的国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