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结构性信用扩张 不是“支援楼市”
7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5020亿元的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维持3.3%不变。当天公开市场净投放流动性达3320亿元。此次投放的流动性规模堪比一次降准。
这是继7月5日央行选择定向降准释放约7000亿资金之后,再一次给市场释放资金面从宽信号。
而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同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要求,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会议还提出,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
一场有明确针对性的、由央行引导货币流向的货币政策谋局正在不断发力。
这一切的背景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正在不断出现融资难,乃至是个别企业遭遇了债务危机。如何化解之,成为央行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需要有所顾及之处。
央行选择审慎“结构性扩张”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此前的央行本意在于向实体经济的货币释放资金,往往兜兜转转还是进入了楼市之中。之前,造成了从一线城市始至二三线城市的楼市价格不断创下新高,进一步导致区域经济发展被房地产所绑架。
众所周知,房价与货币关系紧密,而在楼市不断加速上涨的情况下,对于资金的虹吸效应也会进一步加剧,这反过来也导致货币宽松的初衷被扭曲——本意是注入实体经济的活水,却最终流向了楼市之中。
在过去房价快速上涨的时间段里,社会成员形成了“释放流动性,房价就要上涨”的思维惯性。但,这必须改变。
26日,新华社对于楼市的调研报道中指出,2018年行至过半,从统计数据看,上半年我国房地产市场表现总体稳定,但也出现局部投资投机抬头的苗头。当此之际,各地应严格把“房住不炒”落到实处,为“接棒”房地产长效机制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同样,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来说,如何进一步落实“房住不炒”,从资金源头上杜绝涨价的可能,避免救助小微企业的资金再度流入房地产市场,也成为货币政策需要提防考量之处。
治大国如烹小鲜,过往的事实充分说明,一刀切式的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往往难以区分实际状况,也容易出现许多扭曲之处。如何充分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情况,避免政策的负面外溢效应,寻找最大公约数,由央行主动引导的“货币宽裕”开了个好头。
当下必须充分利用好央行释放流动性的善意,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同时必须坚持房产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严肃对待“房价又要涨”的思维惯性。
新闻推荐
近日走访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了解到,首套房贷利率普遍维持基准利率上浮5%以上水平。专家和银行业人士认为,在“坚决遏制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