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 看苏浙粤如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③
赵洪杰杨学莹
在苏浙粤采访,有几个数字让我们难忘:2017年,广东省全社会研发投入、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第一;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7%;浙江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1%,阿里巴巴更是迈入世界一流企业。
苏浙粤三省为什么能做到这些?总结三省经验,政府负责提供灵活的体制机制,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环境等“阳光雨露”,由此推动人才茁壮成长,这是一条他们的共同经验。
以体制机制创新吸引人才
去年8月,《自然》杂志的一篇《中国启动脑成像工厂》报道,使得一家刚刚组建的脑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成为全球科学界关注的焦点。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经理的全新身份,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骆清铭领衔成立这家研究所,研究所落户苏州并与省市签订共建协议。
“不找项目,先在全球范围内找人,由他组建团队,聘请掌握一流技术的人才,探索产业方向。”江苏产研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胡义东说。作为“项目经理”,骆清铭在资金、人员等方面拥有充分自主权,可以借助产研院整合包括大学、政府、企业在内的各种资源,享受场地、团队、市场等方面的全流程服务。
像骆清铭这样的项目经理,产研院已累计聘请64位,由项目经理吸引的全球顶尖专家近500人,达到了这样一个效果:引进一个人,带来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产业。
在64位项目经理中,外籍专家占到22位。产研院院长刘庆说,聘请标准并不低——必须拥有先进创新成果、掌握一流技术、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省产研院在扶持政策上下足了功夫:取消对国外高层次人才工作许可的年龄限制;外籍高层次人才开展技术研发或创办科技型企业,给予中国籍公民相应的同等待遇。
搭建研发平台,全球招才引智,并非江苏独有。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建立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平台,吸纳全球的高水平团队。2013年,美国工程院、美国医学院两院院士马克·霍默恩进驻组建高分辨率人造视网膜的研究团队。吸引他的是,深圳先进院拥有相关领域近3亿元的设备,各学科的人才储备都非常丰富,学术领军人物到这里搭建团队相对容易,而且还能将科研、资本与产业相结合,让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突破外籍人才年龄限制,深圳先进院的创新做法是引进市场的力量。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资深研究员陈志英年龄超过60岁,项目难以得到国家科技主管部门的扶持,深圳先进院引入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获得1465万元合同,推动科研计划有序推进。
身份问题是科研人员难以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症结,江苏产研院提出“一所两制”的制度设计——研究所同时拥有两类人员,一类是在高校院所运行机制下开展创新研究的研究人员,另一类是独立法人实体聘用的专职从事二次开发的研究人员。两种身份实行两套管理体制,在保留原单位身份和工资的同时,体制内的科研人员因此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收入。
对这一问题,深圳先进院的做法是,借力香港和国外高校创新资源,采用设置兼职教授岗位做法,高校教授可“两头取薪”。每两个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国际著名免疫学家陈有海教授都会从美国飞到先进院工作几天,正是这短短的几天,由他带头的“新一代单抗药物研发团队”,被评为深圳市孔雀团队。
如何让年轻创客聚集
“聚天下英才”,苏浙粤不仅关注走在国际前沿的精英,还有追逐梦想、充满活力的年轻创客。
浙江形成创业创新的“四方面军”:浙江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系,阿里巴巴IPO后出来创业的阿里系,国家“千人计划”为代表的海归系,以及创二代、新生代为代表的浙商系。
余姚市江丰电子成功打破日美在高纯钛靶材这一战略金属材料领域的垄断,成为iPhone7“中国芯”的生产者。企业创办人姚力军是海归系创业人才。从得知他有归国创业意愿到他最终带着团队、设备来到余姚,余姚前后花了8年。在新公司走上正轨前的6年时间里,余姚各部门又帮助其在市场闯关、经营销售等方面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浙江省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奚灵平说,浙江引进海归人才经验是“打持久战”,要想“请回来”,先得“走出去”。以海外招聘专场为例,仅他在同一个场馆连续参加的就有11次,很多人就是被这种精神打动的。同时浙江让海归人才成为引才桥梁,比如姚力军本人成了余姚发展新产业的“引才大使”。截至2016年底,浙江省“千人计划”引进海归人才1418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451人,居全国第四。
吸引海归人才,需要先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浙大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波回忆,1999年,在原校长潘云鹤倡导下,由他牵头,竺可桢学院与管理学院大胆突破,从国际一流标准出发,引入美国麻省理工、百森商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等全球著名大学的跨专业复合特训班、创业俱乐部等经验并积极引入企业家资源,在全国大学中率先创建“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引领了大学创新创业风气之先。如今,“浙大系”拥有4.6万名企业家校友,是江浙地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之一。
浙江为将这股风气推开专门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意见》,提到支持建设西湖大学、浙江工程师学院,同时推进建设研究院、企业研究院一级千人计划产业园等一系列新平台。
“浙江资源有限,将人倒逼成了资源,形成了创新创业的基因,这对于招才引智十分有利。”吴晓波说,浙江目前有新生代企业家3000多人,创二代占比为65%左右,自主创业的占35%左右,这些创二代又吸引了很多人才到浙江来。
浙江招才引智还特别善于抓机遇。阿里巴巴IPO后,一批持股人才手握丰厚的资本回报,离职创业。浙江因势利导通过特色小镇平台聚集这些人才。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梦想小镇与阿里巴巴总部比邻,开园后顺势承接了阿里巴巴外溢的人才与资本。据管委会统计,阿里系创业者占梦想小镇创客数量超20%。
按科学规律服务人才
“双创”本身就是一个试错过程。对此,苏浙粤有着一套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性循环机制,为招才引智营造软环境。
不问税收,只问人才和创新,是浙江招才引智的最新变化。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管委会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徐来莹介绍,未来科技城从传统的税源培育转向对创新力的培育,从传统的税收、产值考核转变为对企业人才、新产品等方面的考核。
杭州飞穹建瓴云链科技有限公司“怡创共享”CEO张弦矢对此感触良深。曾在国际市场研究公司工作过的他,2016年带着一个短期内很难盈利的创业项目,申请进驻海创园。与一些关注项目税收的园区不同,海创园不会对盈利税收作太多要求,他们更看重的是项目申请人及其团队人才是什么层次,项目发展前景如何。“我们的团队和项目符合海创园这一核心价值诉求,所以能顺利进驻。”
海创园新项目,需要3年面临一次“毕业大考”,决定企业是否能获得未来5年的产业化扶持。有一个评判标准颇有意味:企业有没有自行孵化高端人才,如果企业能培养出“国千”或者“省千”人才,即便还没有盈利,也能拿到“毕业证”。
创业,原本就是九死一生。在招才引智过程中,浙江不仅对创业初期给予支持,还鼓励创业失败者二次、三次创业,并照样给予扶持。浙江的理念是:失败的只是项目,不是创业者。一旦成功,就是爆发式的。
生物制药新药研发周期非常长,没有5到10年很难上市,有很多不确定性。杭州两个“1500万”的故事让人深思。2008年金融危机时,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回国创业已有七八年,药品仍未上市,陷入资金困境。丁列明硬着头皮写了封信给余杭区政府。没想到,他们获得了1500万元的无息贷款,临床试验终于得以继续。2016年丁列明捧回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余杭区召开表彰大会,又奖励贝达药业1500万元。
始终瞄准国际标准为人才提供配套服务,是三省招才引智的共同特点。为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专门增设国际医疗门诊部,开通国际门诊部的所有功能及预约制就诊服务,方便外籍人士就诊;未来城重点建设国际教育园,计划于今年9月开始招生……曾经,有个电力信息类高科技企业,原来在浙江未来科技城和其他园区之间纠结,前者解决团队合伙人对高端教育的要求,他们就没再犹豫,毅然落户。
2016年微软全球最新研发中心在苏州启用。微软苏州常务副院长张皓勇说,微软看中的是这里包括高校、院所、企业等形成的生态环境。十几年来,苏州坚持像招商一样招校引院,引来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等32所国际知名高等院校。
新闻推荐
今年上半年,上海继续交出一份亮眼的经济答卷。6.9%的半年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同期速度,这一速度如何形成,又蕴含着什么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