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产经新闻> 正文

精雕细琢,才能出IP精品剧不毁原著,网文改编应做“加分项”

齐鲁晚报 2018-07-11 04:01

《庆余年》的原著粉很期待电视剧能精彩。近日电视剧《扶摇》开播,《庆余年》《黄金瞳》《将夜》等东方元素浓郁的热门IP剧也未播已热。之前我们听过太多“毁原著”的哀嚎,所以这波改编愈发让人关心的命题是:网文二度改编能否真正实现长线开发、专业转码,从而最大程度挖掘知名IP的能量?为网文IP做加分项而非减分项,是蕴含在产业链中的行业伦理,也考验着文化产业发展从大到强、糅合道与艺的内功。

二度创作中

编剧导演应有独立性

尽管从“IP元年”2015年至今不过三四年时间,但网络文学改编也走过弯路,一度有些机构抢购IP只顾“买买买”,“拿来”却不考虑哪些题材可以开发,又该如何开发。跑马圈地、粗放式的采买囤积,一旦疏于打磨创作,就导致优质IP在粗糙转码中大伤元气。

走过20年的中国网络文学,凭其海量内容储备、丰富题材类型、庞大粉丝群体,绵延出影视、游戏、动漫、音乐、舞台剧、周边等泛娱乐产业链。但如何更好运用和保护IP是行业最关注的问题,因为IP二度开发是场打磨精品的持久战。从网文章节转码为动态影像,如何通过影视或舞台艺术再创造“加分”,增添原著所不具备的新元素和美学特质,决定了IP改编的精彩程度。

制片人侯鸿亮曾说,最初选择《琅琊榜》并非看中原著粉丝基础,而是更注重其影视化潜力,电视剧改编保存了原著中“扶明君,雪沉冤”的主线,弱化了较黑暗压抑的部分,侧重兄弟情义,一展“麒麟才子之智”,让其更易被观众所接受。

“从IP转化来说,哪种模式都无可非议。网络小说的圆熟与下游IP改编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两码事。”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夏烈说,影视、动漫、游戏、戏剧各有其艺术逻辑和技术体系,网文转化须符合不同艺术领域的创作规律。

“剧作相当于提纯,应对作品的叙事方式、内容成色和文学意义作增量,绝不是弄个分段,写个场号。”在导演陆川看来,如何将读者黏稠度转化为电影观众的美誉度,乃至转化为票房,不能忽略的正是转码的加分,包括增加文学性的浓度,修正润色母本使之更符合文化思潮。“在网络文学的改编中,编剧、导演独立创作和丰富的部分不能缺席,这是不被所谓高点击率绑架和左右的——即使面对宇宙级点击率的网文,也要有主心骨。”

只躺在点击率上

无法完成艺术蜕变

许多人都注意到一个现象:观众在应接不暇、狂轰滥炸的IP改编剧中逐渐培养起理性,对缺少诚意、花拳绣腿的表演或改编不买账了,这倒逼产业链下游制作方从简单粗暴堆砌热门元素到重视内核。恰如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所说,随着人们对艺术品质、演员演技要求的提高,观众更渴求审美、思想、情感上引发共鸣的佳作。

“前两年最疯狂的时候,只要有点击率加持,热门IP的影视转化过程是很可怕的。有些作品虽然飙出所谓几百亿的点击率,热闹了,吆喝也赚到了,但浮华过后给产业留下了什么?我感觉挖了一个巨大的坑。”陆川这番话直指行业弊病——仅仅躺在点击率上,IP改编无法实现从商品到作品的艺术蜕变。有学者谈到,如果把积累数年的人气小说交给缺乏经验和创造力,或急功近利只追求资本泡沫的团队,这是网文IP的灾难,更是下游产业资本脱离基本艺术规律,抹杀“二度创作”独立性的谬误所在。

让优质网文获得正确打开方式,既有助于保证作家权益和积极性,也提升了粉丝体验,是尊重工业规律的体现。比如,《庆余年》在编剧选择、剧本创作上煞费苦心,为了让二度转码尽可能焕发原著小说的魅力,电视剧等到几十集剧本全部完成且打磨完善后才开机,后续制作上也配置专业团队,力争把母本“吃透”拿下。(许旸)

新闻推荐

印度仿制型制药企业的转型升级路径及对中国的启示

【编者按】电影《我不是药神》自2018年7月5日起正式公映,至7月12日中午12时,已取得18.88亿元票房,成为近期在票房及口碑方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