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增速放缓,银行该如何“自救”?
金融观察
在存款理念、存款模式、存款产品、存款经营策略等方面应跳出旧有的思维定势,大胆拓展存款增长之路。
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8月,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3%,创40年来最低纪录。与存款增速的整体下滑相比,居民存款增速下滑更严重。从2008年到2018年,10年间,居民部门存款增速从18%下滑到7%左右。
存款是商业银行立行之本。没有了存款,商业银行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存款增速放缓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不和谐音符”,也释放了需要警惕的信号。
商业银行存款增速放缓,应引起各种部门的重视,需要对其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采取有效措施来抑制商业银行存款增速的继续放缓。
商业银行存款增速放缓,主要是因为四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首先是,互联网等新兴金融组织的涌现,对银行金融机构传统储蓄理念及存款习惯产生较大冲击,极大地分流了居民手头的资金。
近年投资理财产品多元化,理财产品不断创新也对居民手头的资金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大量居民储蓄存款转化为理财产品,产生“存款搬家”现象。此外,房地产的发展将大量居民的投资和剩余的财富吸引到楼市,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居民储蓄存款,这也是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方面值得重视,那就是随着货币政策趋紧、金融监管趋严,受资管新规等一系列监管政策影响,商业银行表外转表内、非标转标不断加快,表内信贷占比进一步上升,银行机构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减弱。
存款增速放缓,更深一层的原因则是,银行长期实行负利率政策导致普通大众对银行存款不感冒。随着投资理财可选择性增加,大众的投资理财意识不断觉醒,纷纷将资金转往能确保财富保值增值的领域。
我国M2总量从1998年的104498.5亿元增长到2017年底的167.68万亿元,再到2018年7月增加到177.62万亿元,M2翻了近17倍,而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一定程度上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呈下降态势,部分时候无法赶上通货膨胀率,导致民众到银行存款的意愿降低。
从宏观层面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去产能化、淘汰僵尸企业及金融去杠杆,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存款的增长。目前我国银行业杠杆率较高,需要有一个降信用、降杠杆的过程。
存款增幅下降和“存款搬家”有助于银行加快经营战略转型,不再迷恋高扩张经营行为,催促银行加速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将资金投向重点领域,并提高信贷资产运行质量,把提高信贷资金经营效益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
就居民本身而言,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有效推动了居民消费意识的变化,促使了民众新的消费理念的形成,使民众对消费升级与超前消费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用于消费支出尤其是高档消费支出的资金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居民的储蓄存款。
银行存款增速放缓,将对银行经营带来较大的影响,一方面有可能降低整个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导致银行金融机构经营规模的萎缩和利润下滑,引发多种不利经营后果,最终诱发金融风险。另一方面有可能抬升整个社会资金的融资成本,进而将这种成本传导给实体经济,使得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进一步加剧。
除此以外,还有可能诱发银行“存款搬家”和诱发新的存款大战,损害正常的金融运行秩序,加深金融风险隐患。在当前的情况下,银行应该思考如何重新吸引居民存款等一系列“自救”措施。
银行机构应根据存款增长变化的实际,建立科学有效的应对机制,在存款理念、存款模式、存款产品、存款经营策略等方面应跳出旧有的思维定势,大胆拓展存款增长之路。
从长期经营来说,银行还要推出各种有利于存款增长的政策建议和政策措施,以更加有激励效力的存款经营机制稳定原有客户、吸引新客户,使银行存款始终保持稳定增长状态,防止存款增速的进一步下滑。
□莫开伟(财经评论人)
新闻推荐
次贷危机带给我们的重大启示就是,过度负债的未来一定是债务危机,乃至经济危机。距离雷曼兄弟倒闭触发全球金融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