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年内三次放水 将有多少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
此次降准政策的效果还是值得期待,而且降准释放的流动性也不会大规模流入到房地产市场。这是因为除了货币政策调整之外,最近财政政策、棚改政策将为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提供有效支撑。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
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
最近央行采取了年内第三次降准的放水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个月的数据显示,宽货币并未带来社会总信用的扩张,而是出现了“宽货币、紧信用”的格局。这背后有哪些原因推动?此次降准能否提振企业家投资信心?降准资金是否会流入到房地产市场?请看下文分析。
“宽货币、紧信用”格局形成
在此,有必要简要分析一下“宽货币、紧信用”的基本形势。
经过此次降准,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下降至14.5%和1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继续保持在4.75%的低位,两大货币政策关键指标均低于上一轮宽松周期2008年-2009年的低点(参见下图)。
值得注意的是, 8月末央行流动性投放的另外两大主要工具——中期借贷便利(MLF)和补充抵押贷款余额已分别高达3.22万亿元和5.12万亿元,均创下历史新高,二者合计规模已超过8.34万亿元(参见下图)。
在此货币政策宽松环境下,社会融资和整体信用收缩问题依然较为严重,至今年8月末,社会融资存量余额同比增速已降至10.14%,创下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历史新低(参见下图)。
新格局形成的三大原因
为何此次货币政策的宽松,却没有形成信用扩张的政策效果,其背后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金融强监管是本轮信用收缩之源。为了防控重大金融风险,此轮金融强监管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但也给社会总信用增长带来了两方面结果:
其一,央行宽松政策释放的流动性,大规模淤积于短期资产,即流动性较高的资产,其主要原因在于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理财向净值型产品转型。净值型产品的特点是金融机构流动性偏好上升,这导致商业银行对期限更长的企业债券持有量大幅下降,这同时也是今年以来大量信用债到期之后难以接续的重要原因。
其二,金融强监管使得表外融资向表内转移,但这一趋势也形成货币流动性转变成社会信用的重要障碍,其原因在于:表外融资是在表内融资基础上开拓的企业融资新途径,主要是向无法从表内融资的项目提供资金。由此,表内信贷与表外理财资产风险偏好不同,使得表外信用收缩难以通过表内信贷扩张来弥补。
反映到融资结构上,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以来,社融中表外融资三大主体——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汇票连续4个月同步大幅收缩(参见下图)。而在社融较为宽松的2013年和2016年,三大表外融资工具占社融比重都在30%左右,即便是2014年-2015年清理影子银行时期,三大表外融资也没有出现同步收缩的现象。
其次,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压力和“惜贷”现象凸显。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实施之后,广义信贷与资本充足率也成为商业银行MPA考核最为关键的两个项目,广义信贷是限制商业银行表外融资的快速扩张,而资本充足率则是约束表内信贷扩张。在MPA考核之下,资本充足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即一旦资本充足率不达标,该机构宏观审慎评估就不合格。
根据监管部门要求,2018年末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要达到7.5%、8.5%和10.5%,系统重要性银行再加1个百分点。从数据上看,短期内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压力不大。但是,资管新规执行之后,银行表外资产大规模回归表内,加上大量不良资产消耗银行资本,使得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压力与日俱增。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主要上市银行通过定增、可转债、非公开发行等渠道募集资金5312亿元,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和其他一级资本(参见下图)。但是,上市银行都是大银行,数千家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压力更大,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更缺乏。据联讯证券统计,至今年上半年末,全国511家中小银行中有22家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相比2017年末增加了14家。
在此背景下,尽管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但银行资金并没有完全流入实体企业,加上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违约风险有所上升,大量资金在银行间市场积聚,商业银行“惜贷”现象或问题凸显,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反映到央行6月15日公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中,二季度货币政策感受指数(宽松程度)虽然已有所回升,但银行贷款审批指数却仍在持续下行(参见下图)。
最后,实体经济资金需求持续疲软。从资金的需求侧看,国内经济回落、中美贸易摩擦前景不明,使得企业家变得更加保守。即使央行实施宽货币政策,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与金融机构“惜贷”使得目前社会总信用仍处于紧张状态。
从央行的调查数据看,今年二季度实体经济贷款总需求、制造业和非制造业贷款需求全面下滑,大型、中型、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也全线回落。可以预计的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疲软的趋势还在持续。
全面降准的政策效果前景乐观
整体来看,此次降准政策的效果还是值得期待,而且降准释放的流动性也不会大规模流入到房地产市场。这是因为除了货币政策调整之外,最近财政政策、棚改政策将为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提供有效支撑。
第一,财政部承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提振企业家信心。财政部部长刘昆发文表示,将“全面落实已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同时抓紧研究更大规模的减税、更加明显的降费措施,真正让企业轻装上阵、放手发展。”这一政策预期将提升企业家投资发展的信心。
第二,加大出口退税力度,对冲外部冲击。10月8日的国常会上,中央决定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加大出口退税力度,这一政策目标指向明确,即为了应对贸易战对出口企业的冲击,为外贸企业减轻实质负担,助力企业应对当前复杂国际形势。
第三,房地产严调控和棚改政策优化,降准资金将不会大规模流入房地产市场。市场预期此次降准是房地产市场的重大利好,但是中央严控房地产的政策没有改变,而且被市场寄予厚望的“金九银十”并未到来。同时,国常会上已经为棚改政策定调,要求“严格把好棚改范围和标准”,“因地制宜调整完善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由此可见,驱动三四线城市房价暴涨的棚改大跃进将恢复常态。因此,宽货币释放的流动性不会大规模进入到房地产市场。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营实习生晏思思北京报道宏观政策微调令楼市再次蠢蠢欲动,但与此同时,房地产调控也再度加码。据中原地产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