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也有“假货” 互联网保险识假须知
互联网保险在这两年崛起。前阵子,“鹿晗恋爱险”火爆网络,随后,保监会(现银保会)表态称,经核实,公众人物“恋爱险”并非保险产品,不符合《保险法》规定,也不是由保险机构开发和销售。对于消费者来说,最怕买到“假货”,而在互联网上买保险最大的一个风险就是买到假的保险。要知道,保监会(现银保会)印发的《关于2017年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中显示,互联网保险消费投诉同比大幅增长六成,其中涉及销售平台方面投诉占88%以上,携程网、支付宝、微信、淘宝投诉量居前。要规避这些风险,除了互联网保险平台和保险公司诚信经营外,就是自己需要具备一些识别假保险的常识。
首先,你需要注意的是资质。互联网保险让大家对风险保障有了较大认知,对不同的保险公司有了一个了解。行业信息壁垒逐渐开始打破本身是好事,但违规行为不会因此而绝迹于互联网。所以,我们需要看清这个互联网平台是否具有保险经营资质。
保监会(现银保会)之前明确指出保险机构不得与未获保险经营资质的互联网公司开展业务。但有一些互联网公司还是在违规经营或打监管擦边球。如何来确定平台是否有资质呢?通过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信息披露:http://icid.iachina.cn/,你就可以查到。
其次,你需要看平台发布的保险产品是否有披露和备案。无论是手机端,PC网站、还是微信公众号或各类APP上的保险产品,保监会(现银保会)都有相关规定,保险公司要在官网披露合作的第三方网站以及合作的产品。消费者在某些平台购买时,可以去查询下相关产品是否有披露和备案。同样还是可以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网站(http://www.iachina.cn)查询。
当然,现在,一些互联网平台用各种包装过的保险专家人设来告诉消费者该如何买保险,趁机也推销保险产品。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带病投保”。有些人想把产品销售出去,没问消费者身体情况,或者说有情况也可以不用告知,最后发生风险需要理赔了,被保险公司查到,就会产生纠纷。也就是说,真正专业可靠的保险销售,一定是把这些问题仔细问清楚,并把所有风险向消费者交待清楚了的。否则他推销的保险产品,购买起来就一定要谨慎。
总之,保险产品也是有“假货”的,这些产品是无法在保险公司或刚才说的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上查到的。所以大家要提高警惕,谨慎购买。
大家一定听过“互助计划”、“互助保险”什么的。其实,这些概念不是正宗的保险产品,而且存在极高的风险。
保险产品中确实有一种相互保险,是指有相同风险保障需求的投保人,在平等自愿、民主管理的基础上,以互助帮助、公摊风险为目的,为自己办理保险的经济活动。它也是当今世界保险市场上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我国也正式对保险公司的这一组织机构开闸放行。所以相互保险产品是合规合法的产品。
但一些互联网平台宣传的什么“互助计划”、“互助保险”则不是相互保险。你可能看到朋友圈或者推广中,流传着“X元加入,即可享受最高XX万重大疾病保险金”等类似形式的宣传,以及XX筹的募集形式。别人有困难给予帮助,这是很好的善举,但是对打着这种善举利用别人的善良,可能进行非法集资和诈骗活动的行为,就要警觉了。
事实上,早在2015年,保监会就针对这类保险活动发出过明确风险提示。2016年5月份,保监会再次提到了它们的风险性。
风险一:经营主体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或保险中介经营资质,互助计划也非保险产品。相关互助计划没有基于保险精算进行风险定价和费率厘定,没有科学提取责任准备金,同时也没有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在财务稳定性和赔偿给付能力方面没有充分保证,消费者可能面临资金安全难以保证、承诺保障无法兑现、个人隐私泄露、纠纷争议难以解决等风险。
风险二:部分互助计划假借保险名义进行宣传,以所谓“超低价保障”和产品创新为噱头,将两者进行不客观地比较和挂钩;有的网站将互助计划和保险产品混搭销售,极力混淆两者之间的区别,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和隐蔽性,容易使消费者误以为互助计划是保险产品或所谓“互联网+保险”的新型产品。这些做法既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也可能使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风险三:部分机构、网站或个人将虚设的“互助计划”包装成相互保险在互联网、微博、微信平台销售,采用低门槛、先收费、无服务的形式,可能诱发诈骗行为,由于传播速度较快,收费金额较小,容易给广大保险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
除了以上问题外,即便互联网平台拥有正规的保险经营资质,但也有一些拥有流量入口的平台,会裹挟保险公司,要求保险公司销售低价产品。这些产品在条款上通常会设置较高的理赔门槛。另外还有平台喜欢赠送保险,这些是否真的适合需求也需要仔细鉴别。所以需要强调的是,在互联网上购买保险,无论是哪类保险都请看清条款,不懂的请找专家为你解读。
保协轩
互联网保险在这两年崛起。前阵子,“鹿晗恋爱险”火爆网络,随后,保监会(现银保会)表态称,经核实,公众人物“恋爱险”并非保险产品,不符合《保险法》规定,也不是由保险机构开发和销售。对于消费者来说,最怕买到“假货”,而在互联网上买保险最大的一个风险就是买到假的保险。要知道,保监会(现银保会)印发的《关于2017年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中显示,互联网保险消费投诉同比大幅增长六成,其中涉及销售平台方面投诉占88%以上,携程网、支付宝、微信、淘宝投诉量居前。要规避这些风险,除了互联网保险平台和保险公司诚信经营外,就是自己需要具备一些识别假保险的常识。
首先,你需要注意的是资质。互联网保险让大家对风险保障有了较大认知,对不同的保险公司有了一个了解。行业信息壁垒逐渐开始打破本身是好事,但违规行为不会因此而绝迹于互联网。所以,我们需要看清这个互联网平台是否具有保险经营资质。
保监会(现银保会)之前明确指出保险机构不得与未获保险经营资质的互联网公司开展业务。但有一些互联网公司还是在违规经营或打监管擦边球。如何来确定平台是否有资质呢?通过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信息披露:http://icid.iachina.cn/,你就可以查到。
其次,你需要看平台发布的保险产品是否有披露和备案。无论是手机端,PC网站、还是微信公众号或各类APP上的保险产品,保监会(现银保会)都有相关规定,保险公司要在官网披露合作的第三方网站以及合作的产品。消费者在某些平台购买时,可以去查询下相关产品是否有披露和备案。同样还是可以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网站(http://www.iachina.cn)查询。
当然,现在,一些互联网平台用各种包装过的保险专家人设来告诉消费者该如何买保险,趁机也推销保险产品。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带病投保”。有些人想把产品销售出去,没问消费者身体情况,或者说有情况也可以不用告知,最后发生风险需要理赔了,被保险公司查到,就会产生纠纷。也就是说,真正专业可靠的保险销售,一定是把这些问题仔细问清楚,并把所有风险向消费者交待清楚了的。否则他推销的保险产品,购买起来就一定要谨慎。
总之,保险产品也是有“假货”的,这些产品是无法在保险公司或刚才说的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上查到的。所以大家要提高警惕,谨慎购买。
大家一定听过“互助计划”、“互助保险”什么的。其实,这些概念不是正宗的保险产品,而且存在极高的风险。
保险产品中确实有一种相互保险,是指有相同风险保障需求的投保人,在平等自愿、民主管理的基础上,以互助帮助、公摊风险为目的,为自己办理保险的经济活动。它也是当今世界保险市场上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我国也正式对保险公司的这一组织机构开闸放行。所以相互保险产品是合规合法的产品。
但一些互联网平台宣传的什么“互助计划”、“互助保险”则不是相互保险。你可能看到朋友圈或者推广中,流传着“X元加入,即可享受最高XX万重大疾病保险金”等类似形式的宣传,以及XX筹的募集形式。别人有困难给予帮助,这是很好的善举,但是对打着这种善举利用别人的善良,可能进行非法集资和诈骗活动的行为,就要警觉了。
事实上,早在2015年,保监会就针对这类保险活动发出过明确风险提示。2016年5月份,保监会再次提到了它们的风险性。
风险一:经营主体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或保险中介经营资质,互助计划也非保险产品。相关互助计划没有基于保险精算进行风险定价和费率厘定,没有科学提取责任准备金,同时也没有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在财务稳定性和赔偿给付能力方面没有充分保证,消费者可能面临资金安全难以保证、承诺保障无法兑现、个人隐私泄露、纠纷争议难以解决等风险。
风险二:部分互助计划假借保险名义进行宣传,以所谓“超低价保障”和产品创新为噱头,将两者进行不客观地比较和挂钩;有的网站将互助计划和保险产品混搭销售,极力混淆两者之间的区别,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和隐蔽性,容易使消费者误以为互助计划是保险产品或所谓“互联网+保险”的新型产品。这些做法既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也可能使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风险三:部分机构、网站或个人将虚设的“互助计划”包装成相互保险在互联网、微博、微信平台销售,采用低门槛、先收费、无服务的形式,可能诱发诈骗行为,由于传播速度较快,收费金额较小,容易给广大保险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
除了以上问题外,即便互联网平台拥有正规的保险经营资质,但也有一些拥有流量入口的平台,会裹挟保险公司,要求保险公司销售低价产品。这些产品在条款上通常会设置较高的理赔门槛。另外还有平台喜欢赠送保险,这些是否真的适合需求也需要仔细鉴别。所以需要强调的是,在互联网上购买保险,无论是哪类保险都请看清条款,不懂的请找专家为你解读。
保协轩
新闻推荐
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18年5月11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