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消费须量力而行
今年“双11”期间,多家消费信贷机构主动提高临时借款额度,专家提醒——
借钱消费须量力而行
“借钱消费”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新选择。但在享受提前消费的好处时,借款人须遵循理性消费的原则,量力而行,避免“拆了东墙补西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则应完善风控体系,防止因过度授信引发信用风险。
借贷消费需理性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超前消费、负债消费,这几年俨然已成为潮流。在电商大力促销的刺激下,不少年轻人“双11”期间出手阔绰,现金不够,就用信用卡、花呗、白条等,还把手伸向网贷机构。不过借钱总是要还的,在超前消费、透支消费后,一些年轻人感叹,背着债过日子实在不是滋味。
实际上,大部分“90后”“00后”的月收入不足1万元,不足以支撑高额消费。融360的调研数据显示:40.99%的消费贷用户群月收入在2001元至5000元。而与之相对应的是,49.14%的人每月还款金额(不含房贷、车贷)占实际到手收入的三成以上。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借贷消费”这一观念和行为在部分欧美国家较为普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该观念也被国人逐渐接受。但不论消费金融如何发展,借款人均应遵循理性消费的原则,避免多头借贷、“拆了东墙补西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则应完善风控体系,防止因过度授信引发信用风险。
记者调研发现,目前部分消费信贷机构的贷前审批、贷后监管机制并不健全,对借款人的资金用途不加以监测,以至出现了“从B平台借款去还A平台的钱”等风险事件。一些平台存在“只要自己平台不是接盘侠就可以”的侥幸心理,变相加剧了多头借贷问题。
推动消费金融健康发展
实际上,“双11”前夕各机构的消费信贷营销行为,只是近年来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一个侧影。近年来,消费信贷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出生、上学、结婚到旅行、买房、买车、装修,一个人在成长全周期中的消费几乎都能被其覆盖。
值得关注的是,在居民消费增长率放缓的同时,消费信贷增速却“异军突起”。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增速,二者呈现大致一致的走势。但自2017年初开始,这一数据开始背离:消费增速一路下行,至2018年5月降至8.5%;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增速却开始异常增长,从2017年初的约20%增速反弹至当年四季度的40%左右,2018年以来,短期消费贷款增速逐渐下降,至今年9月末增速降至28%左右,但仍超过消费总额增速。
此外,信用卡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趋势,截至2018年6月末,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6.26万亿元,较2017年6月末增长33.48%。
随着居民负债消费比例的不断提高,风险防控也成为绕不过去的坎。“以消费金融公司为例,经过8年的艰难探索,持牌经营机构数量已从最初的4家增至23家,市场定位基本明确,但仍需进一步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经营模式与发展空间。”中国银保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毛宛苑说,尤其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要遵循金融发展规律,做好金融风险防控。
有专家表示,目前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专注于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消费贷款,由于个人征信体系尚不健全,粗放式的审批方式容易产生客户集体性违约风险,造成较大规模的坏账。相关机构对此可以借助金融科技,从收入、信用历史、还款意愿等多个方面来加强对发放贷款的审核,有效控制坏账风险。
就互联网金融机构来看,其资金来源大多对接小额贷款公司,授信客户多为银行信用卡的次级客户,因此常常被业内视为风险防控的“重点关注对象”。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专职副会长白雪梅为贷款定价提出了新思路:“业内现在普遍使用的定价方式是‘成本定价\’,包含机构的运营成本、资金成本、拨备成本等,可换一种角度,即采用‘收益定价\’方式,即借款人的收益足以覆盖他能负担的本息,相当于重点调查借款人的未来现金流、预期收入水平,以此判断其还款能力。” (郭子源)
新闻推荐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18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