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建言资政凝聚共识 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1月7日至10日,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隆重举行。会议期间,广大市政协委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参与各项议程,庄严履行职责,深入协商建言,广泛凝聚共识,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重要平台的独特优势,充分展现了政协委员心系发展、情系人民的时代风貌。
中共合肥市委对这次大会高度重视,自始至终加强领导。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宋国权,市委副书记、市长凌云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合肥警备区领导,集体出席开幕和闭幕大会,认真听取议政建言,分头参加各组讨论,与委员们共商改革发展和协商民主大计,弘扬了广开言路、平等协商的民主作风,体现了对政协工作的关心支持。宋国权指出,一年来,市政协领导班子紧紧团结和依靠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全体政协委员,继承和发扬历届市政协的好传统、好作风,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围绕中心大局,聚焦改革发展,关注民生需求,认真履行职责,党建引领成效明显,为全市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同时要求,要牢记总书记嘱托,永葆初心,追梦前行,努力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献礼。
凌云在参加分组讨论听取委员建议时指出,要继续高举创新旗帜,坚持“双轮驱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真正把合肥打造成为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要积极打造城市阅读空间,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素养,让城市充满书香味,让市民更有“书卷气”。
市政协主席韩冰表示,2018年市政协坚持团结民主主题,认真履行职能,创新开展“双联双创”,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推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2019年,市政协将继续为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贡献政协智慧力量。
本次会议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市政协各专委会、各县(市)区政协和市政协委员踊跃建言,形成了169篇高质量发言材料。从中精选14篇,在大会上进行了口头发言。委员们的发言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民生改善热点,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现将14篇口头发言予以摘登如下。
合肥市政协委员宗伟:
多措并举、提速增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目前,合肥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优势和产业发展环境,应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实创新驱动国家战略方面有更大作为。建议:适时设立统一的科技成果转化政府管理机构,对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进行梳理、完善,统筹运行实施,形成高效、协同的政策扶持与运行保障体系;推行科技成果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的下放与自主支配,获得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上更大的自主权,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活力与动力;对不同性质的高校、科研机构、研究院所等现有绩效考核机制进行摸底调研,引导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适合自身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评估和绩效评价机制;立足长远,引导资本早期参与国家重大研发计划,以项目、债券、股权等多种灵活的投资方式,推动原创科技的发现和孵化;将成果转化与“军民融合”、“创新创业”在政策和机制方面形成加速合力;健全容错机制,对科技成果转化失败的项目,在勤勉尽责前提下,加大包容力度。
合肥市政协委员张宇钢:培育独角兽企业,着力打造合肥经济发展新引擎
目前,合肥正全力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圈,催生一批颠覆性技术与产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以独角兽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逐渐成为一个城市或区域的经济发展新引擎。目前,合肥市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与先发城市之间存在着不小差距。为此建议:建立独角兽培育企业遴选发布机制,聚焦合肥新型显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建设,以及量子信息、大数据等未来先导产业,加快形成面向独角兽培育企业的遴选、孵化、加速等一整套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构建创新引领发展的财政支撑体系,支持独角兽培育企业开展颠覆式创新,推动新技术和新模式应用。对纳入独角兽培育库的企业,给予科研项目研发后财政资金补助;完善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市场化、专业化的力量发掘和培育独角兽企业,为独角兽培育企业的爆发式成长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鼓励市、各县区和开发区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出台独角兽培育相关政策,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独角兽培育政策体系。
合肥市政协委员陈睿:
加快布局产业互联网,做大做强合肥数字经济
互联网作为数字经济的龙头,正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演进。与此同时,传统企业利用产业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的意识也纷纷觉醒,产业互联网处在爆发增长的前夜。从合肥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情况看,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合肥总体处于跟跑的位置,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和低调务实的城市精神更适合在产业互联网发展中有所作为。为此建议: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平台,强化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以算法为核心,以数据和硬件为基础,重点加强前沿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发展先进计算能力,部署建设先进计算中心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落地合肥,有序发展常规存储和计算能力,推进合肥市区域性大数据基础设施集群建设;积极创设中国安全谷,助力合肥市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崛起发展;依托瑶海区合肥物联网科技产业园的产业基础和企业集聚,构建物联网闭环生态圈,积极布局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巩固和提升合肥市在全国互联网的节点等级和信息通信枢纽地位;综合分析合肥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优势,聚焦产业互联网中智能制造、智能家电、智慧交通、互联网+健康医疗、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农业等重点领域加速发展。
合肥市政协委员张云飞:
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向国际一流迈进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事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过程中能否抓住机遇。对合肥而言,应明确方向、做好规划、加强支持,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健康发展。为此建议:紧密围绕“中国声谷”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设立省市共建重大专项,加强统筹、出台政策,引导、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和生态构建;对标国际一流研发水平,进一步明晰政策,通过设立前沿技术专项扶持项目,评选年度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方式,引导、鼓励更多个人、机构和企业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与生产工艺创新,勇闯技术“无人区”,推动合肥市在人工智能核心领域技术实现新突破;鼓励合肥市科研机构、企业、单位强强联合,在教育、医疗、政法、交通、社区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全市人工智能普及度,鼓励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强化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对部分重点领域的关键性人才,实行“政企联合引进培养”或“企业引进人才、政府部分买单”的引才、用才方式,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推动人工智能进校园,政府与科技企业联合开展公益科普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关心、支持、参与人工智能良好发展的社会氛围。
合肥市政协委员夏向东: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合肥市制造业转型升级
合肥工业水平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但生产性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有限,为此建议:要在细分行业分类基础上,科学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发展规划,并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政策,为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蓝图;加快“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制度,加快制定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及新兴业态的相关标准,要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放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经营性管制,建立起有利于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提升市场开放程度;尽快推出政企服务APP平台,及时发布政府产业导向和支持政策、企业的服务需求信息、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服务内容信息等,实现政企、企企在服务性领域的无缝对接,建立市、县(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协作制度,科学合理规划生产性服务业的布局,深入开展产业协作,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创新驱动为重要特征,加大科研投入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基础和保障,强化电讯基础设施,争取尽快实施5G服务。
合肥市政协委员黄笑蓉:
进一步发挥科技金融在创新之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在合肥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进程中,金融资本在支持和引导科技创新、助力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完善科技金融结合模式将有力助推合肥创新之都的建设与发展,为此建议:利用合肥科技金融结合创新试点市契机,发挥政策性资金引导作用,采取灵活的投入模式,鼓励金融资金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加大科技型企业创新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竞争力,不断拓展科技金融合作空间,让金融资本投得放心,投有回报;深入推动大数据整合,加强信息平台建设,重点针对各类投融资主体开展融资需求分析、科技金融产品推介、信息咨询、科研项目推荐等服务,为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创投机构投资需求等提供展示和信息处理的平台;发挥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围绕合肥市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直接投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按照产业特色、项目特点、一企一策,深化产业链上下游衔接,打造科技创新生态圈。
合肥市政协委员毕守启:
聚焦“双联双创”写好政协“履职答卷”
合肥市政协以在全体委员中开展的“双联双创”工作为抓手,积极拓宽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新渠道,促进政协委员履职和本职工作“双创新”。作为一名来自铜陵路街道的基层政协委员,在“双联双创”工作推进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今天借助政协大会发言这个平台,对进一步推进“双联双创”工作建议如下:党委政府要进一步重视政协工作,以更加开放、开明的心态,更好地接受政协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建言献策,应敞开怀抱,把政协工作放到党政工作大局通盘考虑,不仅要在工作开展上给予全方位的支持,更要加大具体保障力度;市政协要进一步加强对“双联双创”工作的策划和引领,围绕合肥最新的发展定位,围绕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痛点,每年提一个或者几个重点课题,引导基层委员更有针对性地结合专长和优势开展活动;县(市)区政协要进一步发挥作用,结合工作实际,统筹兼顾,提出本地区年度“双联双创”活动主题,加强对活动的指导和重点工作的谋划;广大政协委员要进一步“双向履职”,对于每位委员来说,我们应该把委员当成一种职业,更加主动地发挥政协委员主体责任,思想上更加重视“双联双创”,行动上更加自觉地融入“双联双创”,结合本职岗位,发挥自己的长处。
合肥市政协委员张立:聚焦碧水攻坚,彰显担当作为,做合格政协委员
“发挥河长制作用、推进环巢湖综合治理”是市政协2018年度社情民意座谈会选题,回顾一年来调研实践,我们认为,做好政协重点协商课题,要力求把握好四个关键环节,即选题要准:市政协各专委会本着站位要高、切口要小的原则,以目标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逆向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相结合,精心选题,力求找准聚焦中心与发挥政协优势、助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与上下联动协商、本地实际与先发地区成功实践、创新发展与服务大局的契合点。组织要实:专题调研组围绕子课题,分成两个调研小组,力求做到统筹市域与流域联动调研、统筹省内和省外联动调研、统筹市、县(区)两级政协联动调研、统筹广泛发动和专家参与联动调研。调研要深:专题调研组全心投入,在深入学习、掌握实情、广泛收集资料、深研细究上下功夫。效果要好:抓好落实,积极跟进会议成果转化,跟踪建议清单反馈,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打造专委会特色品牌。巢湖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建议广大政协委员在以下四个方面给予关注:更加关注依法治水,在助推绿色合肥、美丽巢湖建设中高质量建言献策。更加关注科学治水,在助推兴利除患、绿水长流的精准度上高质量建言献策。更加关注工程治水,在打造水污染防治合肥模式上高质量建言献策。更加关注全民治水,在共建共享优美水环境上高质量建言献策。
合肥市政协委员洪放:
强化重大题材文艺创作,提升合肥文化软实力
铸建一流文化强市,是全市人民的期盼,也是合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重要指标。为此建议:以文化创作为抓手,切实拟定创作规划,进行重点选题调研论证,组织开展重大主题创作,引导全社会参与,集中优秀文化人才,到重大工程建设生产的第一线,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创造富有新时代面貌,广大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作品、好作品;抓精品,在文化戏曲力作上下功夫,每年围绕重大题材,打造具有“合肥气度”“合肥精神”的文化精品创作工程,组建合肥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创作小组、全国文艺奖创作小组,以市内人才为主,兼容并蓄,引导文化工作者“从高原走向高峰”;进一步加大对社科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文联在文化文艺人才引领上的整合资源、统筹规划作用,将文化戏曲人才列入全市人才发展整体规划,完善宣传文化戏曲系统名家工作室和拔尖人才制度,加强对文化戏曲人才的培训、学习和提升;创新重大题材文艺创作的良好机制,对选定的重大题材创作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组织各方力量加以推进,邀请海内外专家名家以及全国重要奖项的评委重点指导推行文化精品创作招标制,打破行政壁垒制约,以作品说话,以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合肥市政协委员吴英鹏:
用绣花功夫治理城市交通拥堵
近年来,合肥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深入推进城市道路交通整治工作,为缓解交通拥堵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随着合肥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行距离不断增加,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凸显。为此建议:加强规划研究,成立“合肥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所)”,开展道路交通规划等专题调研,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规划紧密衔接,对土地利用、产城布局以及重大项目实行交通规划影响评价制度,逐步将位于老城区的市直相关单位、区级政府及其部门迁出,远离道路交通复杂、车流量大的地段;补齐交通短板,打通“断头路”、增加支路,科学设置交通标志牌、红绿灯等交通设施,加大道路拥堵点段的调查研究,增加绕城高速出入口,减免收费,减少车辆穿行市区频次;依法精准施策,规范管理非机动车、将不文明行为纳入法治轨道、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整合公共资源,优化停车管理和公交覆盖面,加大停车泊位建设,建立与车辆增长相适应的停车泊位增长机制,加大智慧停车系统建设投入,落实数据共享,提升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和停车服务水平;发展智慧交通,建设合肥市智慧交通综合信息大数据库,为政府交通政策的制定与评估、区域及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交通拥堵治理等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提升道路交通管理科技化水平。
合肥市政协委员李大勇:全民动手,倡导垃圾分类新时尚
进入新时代,加快更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今天,如何走出一条具有合肥特色的垃圾分类之路,实现城市文明和市民素养双提升,是我们必须直面的课题。为此建议: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发挥政府在垃圾分类中的主导作用,在顶层设计、公共政策制定、宏观调控、激励机制以及公民教育上下足功夫,在前端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在中端推动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扎实做好垃圾分类,有关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规范操作流程,有效指导垃圾分类进单位、进社区、进街道、进农村、进家庭,在末端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培育绿色垃圾分类产业,打造若干个国家级固废处理产业园区,不断完善末端综合处理能力;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调研,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网与废旧物资网“两网融合”,将废旧物资回收纳入垃圾分类体系,进一步节约物流成本,减少设施用地,防止因垃圾体外循环而造成“二次污染”;修订《合肥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的责任边界,对垃圾分类收运进行全流程监管,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鼓励市民对乱丢垃圾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并给予奖励。
合肥市政协委员刘尚全:
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强“医中有养型”机构管理
目前的“医中有养型”机构的创办主体既有三甲医院,也有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必须通过标准化建设,规范运行,确保老有所养、养有成效。为此建议:参照卫生部门护理院和民政部门养老院标准,根据“医”“养”权重制定医养结合机构分级标准;制定从业规范,明确护理员队伍需要具备的能力和需要掌握的技能,制定护理员职业培训机构标准,确保护理员队伍的执业能力,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制定护理员队伍晋升晋级标准,增加护理员队伍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出台医养结合服务细则,指导患病失能老人入住合适的医养结合机构,接受恰当的医疗和照护服务;完善医养结合收费标准,建议物价、医保、卫生、民政、保险等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完善医养结合收费标准,医保统筹支付标准,失能及临终关怀老人管理标准等。
合肥市政协委员孙秀娟:
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当好城市大管家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体思想活跃、需求多样、诉求多元,迫切需要一种统一、规范、清晰、高效的社会治理模式,来破解当前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难题。因此建议学习先发地区经验,结合合肥实际全面推进城市管理“大综管”模式:坚持“综合执法”和“重心下移”为方向,以网格化为支撑和依托,实现对“社会管理要素”全方位、全时段、全覆盖和跨部门监管,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市、县(市)区、街镇、村居四级“大综管”组织领导体系,同步建设“大综管”信息指挥调度平台;抓住重点环节,突出重点区域,合理划定管理边界,突出重点内容,科学设置管理事项,突出重点部门,妥善整合执法力量;激发基层活力,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居民自治,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形成社区组织与公众广泛参与、内外互动的管理格局;做到保障到位,按照“权责一致、能下沉就下沉”的原则,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
合肥市政协委员许令顺:
创新机制、突破难点,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突破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的诸多瓶颈,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快推进合肥市人才强市战略势在必行。为此建议:通过网站、电子杂志以及科研院所的海外招聘大力宣传合肥市科研实力和创新环境,树立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形象;进一步通过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吸引各类国际人才利用合肥市先进的大科学装置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同时加快推进绿色、宜居型城市建设,将合肥打造成兼具创新和宜居特质的品质之都,聚集更多海内外人才投身合肥创新发展;通过大数据平台,收集汇总企事业单位创新型岗位需求,定期发布高层次和紧缺急需型人才目录,根据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建立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政府要有筑巢引凤的情怀,从住房、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细节处提供暖心生活保障,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做到“本地留得住,外地引得来”。
·何融 李想·
新闻推荐
中国石化大楼资料图1月25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石化,600028.SH;00386.HK)公布2018年度业绩快报公告。快报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