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做优做强
近年来,合肥民营经济取得了较好较快的发展,全市1/2的生产总值、超1/2的投资总量都是民营经济创造的,民营企业为合肥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民营力量”。
尽管合肥民营经济发展强劲,但“大而不优、多而不强”的瓶颈也越发突出。“大而不优”。从民营经济占比来看,2017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3847.79亿元,同比增长9.2%,但占全部经济的比重仅为53.3%,不仅低于全国60%的平均线,也低于全省57.8%的平均线。从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来看,民营经济二产占比高达61.9%,三产仅占35.7%,较GDP中二产、三产比例畸形明显。从民营企业行业分布看,民营工业企业中近半集中在传统工业的产业链条,现代化程度较低、附加值不高,综合竞争力提升较慢。
“多而不强”。截至2018年11月底,合肥市民营经济主体数量已达791139户,占全部市场主体达96%,民营经济的占比逐步提高。但如此多的民营企业中,却没有真正能拿得出手的本土一流民营企业,没有一家能够跻身中国民营企业百强的龙头企业。从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看,合肥只有文一和国购两家企业上榜,而且都在200名开外,较周边省会城市差距明显。如杭州有36家企业入围,百强内就有8家;南京有11家企业登榜,苏宁控股蝉联第二,营收达5578亿元;此外,武汉、长沙、郑州分别有9家、6家、5家企业上榜。
合肥通过十多年的发力,从江淮小邑,迈向创新之都,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城市之一,最重要的法宝就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创新求变。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这个法宝也是至关重要的。
让改革更加彻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培植民营经济生存发展沃土,是民营经济做优的必然要求。从政策改革来看,现在的政策体系是比较完善的,从专项政策到产业政策,到要素保障,从大中企业到小微企业都能找到相应的条款。但很多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户了解得还不够,加上政策申报门槛高、成本高,申报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要扭转重政策制定,轻宣传落实的局面,用好、用活政策,更要落实、落细政策,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得到实惠,增强获得感。从法治改革来看,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中,应该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去除一切歧视民企公平参与竞争的条款。要营造正当、良好的政商关系,坚决杜绝潜规则,把民营企业家的心思从维护官员关系转到深耕企业创新发展的正轨上来,让法治为民营经济保驾护航。
让开放更加全面,赓续激发企业家精神。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龙头民营企业,提升本土民营品牌,是民营经济做强的必由之路。保持开放的心态,确保规则公平,市场公平,让民营企业家对合肥的发展环境有足够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展国企和民营企业是不矛盾的,抓大可以但不能放小,不能一味地向国企输血壮大国企,而忽视了本土民营企业的发展。合肥经济想再上新台阶,长期依靠国企是不现实的,只有培养更多的民营企业家,做大做强本土民营企业,才能使合肥经济在新时代保持高速增长,担当起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释放开放的活力,以更开阔的视野,拥抱更大的世界,让民营企业家对合肥的发展潜力有足够的信心。民营企业家具备更大的活力和带动力,更专注于行业领域,拥有更广泛的“圈子”。要更充分地发挥工商联、商会、企业家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等组织的作用,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家动起来,让合肥的市场更活,企业更活,人才更活。活力强大的营商磁场必将激发千千万万的企业家奋发图强,引来更多更优质的项目资本,造就千千万万个优秀民企,这样合肥经济就会不断前进,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让创新更加强劲,不断厚实发展底蕴。民营经济做强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做优需要创新的驱动。合肥现有50多所高校,60多万在校生,2017年末,全市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28.8%,是全省平均水平的近一倍。要充分用好合肥深厚的人才底子,不断激发人才的创造创新意识,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孵化出更多的民营企业,扶持民营企业做优做强。同时,合肥是有名的科教之城,要依托强大的科教优势,引导前沿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实现产业化,培育并呵护好创新型企业诞生和发展,将科研能力转化为产业基础,厚实城市发展底蕴,以创新引领民营企业提档升级,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合肥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市政府办公厅 马平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彭苏平芜湖、上海报道1月24日,安徽芜湖,艳阳高照,空气中却透着丝丝凉意。在奇瑞汽车芜湖工厂内,一款新型SUV车型EX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