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流感让口罩走向大众
从医生专用工具变成公众常备物品,口罩走进千家万户的过程,伴随着一场“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进行了4年,处于血雨腥风中的欧洲,从马恩河、索姆河到凡尔登,无数年轻的生命终结于烽火狼烟中。虽然欧洲各交战国早已筋疲力尽,并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战事依然胶着,看不到结束的迹象。已经被连年大战折磨得精神麻木的人们,无论如何也预想不到,一场比战争还可怕的灾难正尾随而来。
这要从1917年4月说起。大发战争财的美国宣布加入参战行列,宣战后,美国开始大规模的全国动员准备,士兵从原有的18万人扩征到350万人,各地不得不建起巨大的军营,用来训练大批远征军。只不过,为了应战,这些匆忙建起的兵营拥挤不堪。
次年3月,第一例流感患者在全美第二大军营——福斯顿军营发病,发烧、嗓子肿痛,医生认为不过是普通感冒。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出人意料,三周后就有1100人因病重需要住院。很快,24个大型军营里都暴发出流感。由于当时欧洲战事吃紧,美国政府并未因此停手,共有150万美军被陆续派往欧洲参战,但他们中有很多人未能活着登上欧洲大陆。
流感病毒随着美军的到来,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欧洲大陆,并向全世界扩散,造成人类历史上的一场空前灾难。最终,这场被称作“西班牙流感”的传染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估计共造成全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之所以称之为“西班牙流感”,并非因为疫源地在西班牙,而是因为当时该国是中立国,未对疫情信息进行封锁,所以很多消息都来自西班牙。这次流感先后对人类发起了三波攻击,时强时弱。由于缺乏有效的隔离措施与防护手段,不少普通病人和医护人员因交叉感染而患病,从而进一步加重疫情的蔓延。
西班牙流感后期,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防疫的重要性。在美国发放的宣传画上,就标出了戴口罩,或用棉布掩住口鼻的正确做法;而日本的海报则更为直白:不戴口罩就没命了!
口罩成为预防流感的重要工具。普通平民被强制要求戴上口罩,虽然只是简易款,以今天的防护标准来看,其抵御病毒侵袭的效果并不怎么样。但不可否认,口罩变成了全民用品,其作用也从“防止他人不受感染”进化为“保护自己不被传染”。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们日以继夜地制造出数以万计的口罩,电车售票员会拒绝让不戴口罩的乘客登车。
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口罩继续发挥着更多防护作用。1952年12月,持续了多天的严重空气污染造成英国伦敦上万人死亡,口罩成为在雾都中生存的必需品。口罩材料也在对抗污染的过程中不断进化。上世纪六十年代,无纺布口罩诞生,所用材料主要是静电纤维滤棉。此外,各国陆续颁布了职业健康法,通过各种措施推动现代口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特别是在有传染性疫情发生后,口罩“排头军”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无论是SARS、埃博拉、禽流感、甲流,还是在这次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斗争中,小小的口罩正在努力帮助人们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如今,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成熟产业,从贴合度、过滤效果到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近年来,口罩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加,除了医用外科口罩外,防尘、防花粉、防雾霾,甚至防紫外线、清凉感等个性化品类也全面上市。(据《北京日报》天青/文)
新闻推荐
广东全力支持和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取消超出防疫必要的各种不合理限制
新华社广州2月16日电(记者荆淮侨)16日举行的广东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总指挥部第二次全体会议明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