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企业问卷报告:纾困应精准 急救一二产业 长疗第三产业
2月9日,澎湃研究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起了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上海市民、社区工作者和企业。
其中,针对上海市企业和个体户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市政府近期出台政策的效果以及其诉求发出问卷调查。
截至2月13日22时,本次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211份。受调研企业通过企业员工数来分类,8.02%的企业规模为300-1000人大中型企业,36.02%的企业为21-300人的中小型企业,其余为9-20人和8人及以下的小微企业。
在问卷调查期间,各地逐渐开放路禁,出沪人员开始陆续返回,即便如此,截至问卷结束,沪上企业开工状况依然不乐观。仅有11.37%的企业已经开工,13.27%的企业计划正常开工。其余39.81%的企业不确定或不能开工,35.55%的企业部分开工或远程办公。其中接近一半民企无法开工或不确定开工。 由下图可知,金融、服务、餐饮等人员密集型行业的员工由于疫情,有较大比例不愿返岗。
在一般感观中,街头近乎空无一人,商业、旅游业相对应的第三产业受疫情冲击应该远远大于对第一二产业的冲击。但数据显示,第三产业的开工情况(3.29%已经开工,7.53%的计划正常开工,总计10.82%;部分开工34.59%),第一二产业的开工情况(3.52%已开工,12.06%的计划正常开工,总计15.58%;部分开工为38.18%),二者开工情况却较为接近。
其中,有些行业开工之后,担心经营环境感染风险较大,如金融、房地产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能承受多长时间延迟开工选项中,只能忍受一周或两周以内的选项,一二产业为24.24%、28.79%,远远高于第三产业的10.14%、18.03%,说明固定资产投入更高的产业更无法接受企业空转,虽然此次疫情中第三产业受到的冲击更大,但一二产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却更差。
不过,32.96%的第三产企业只能支撑2周到1个月, 选这个选项的三产企业数目远高于其他选项。如果疫情在一个月后依然无法有效控制,第三产业将会面临较大困难。
关于企业日常的防护措施,通常日常消毒、佩戴口罩和测量体温需要同时具备。但是调查数据显示,日常消毒和戴口罩选项都达到了74%,每日测体温只有67%,仅有44%的企业选择温度计有库存。
从企业每日损失和预期复工恢复情况看,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包括物流行业)具有不同特征,第一二产业有明显的微波炉特性,只要复工,即刻部分复原;而第三产业,恢复元气则需要较为漫长的时间,这主要取决于疫情进展。所以针对二者恢复的特性,在目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同产业的扶持,需要不同侧重。
1、企业日损失量
从每天损失情况看,第三产业损失相对惨重,32.34%的企业每天损失10万元以上,同等水平上,第一二产业比例为29.85%;“每天损失5-10万元”这一档,第三产业的企业比例为16.92%,第一二产业企业的比例为9.95%;“每天损失1-5万元”这一档,集中了最多的第一二产业,比例为37.31%,第三产业企业比例为24.63%。
简而言之,第一二产企业每日损失较少,第三产企业每日损失较多。
从开工后企业营收覆盖成本的状况看,第三产业预期较为悲观,28.51%的,第三产企业认为收入不能覆盖任何开业成本,同档的第一二产企业只有18.78%;在开工后20.66%的第一二产企业获得收入能够覆盖人工支出,而第三产企业此选项仅有9.22%。从总体情况看一二产企业开工后,营收状况明显好于第三产企业。
关于企业能够支撑多久,整体而言,企业经营者较为悲观。企业账面资金是企业存续能力最为直观和客观的指标,在我们做案例调研时,有企业主表示,他们一般会备足1-3个月的资金。而数据也支撑上述说法,53.80%的第一二产业企业、49.48%的第三产企业的账面资金能够支撑1-3个月,资金只够支撑半个月的企业不足5%。
疫情对第一季度营收税收影响较大,根据往年经验,51.96%的第一二产企业、43.43%的第三产企业第一季度营收税全年占比为20%-30%;第一季度营收税收全年占比超过30%的第三产企业的比例为35.39%,第一二产企业比例为17.88%,前者是后者两倍,说明春节旺季对于第三产业至关重要,从侧面也说明,第三产企业在第一季度的主要营收节点已经错过,三产企业复工急迫性并不太高。
1、第三产业即便复工,营收也严重受影响,收入很大程度无法覆盖开工成本。所以第三产业开工需求没有一二产企业那么迫切。对于第三产企业的扶持,需要长效政策,譬如人力成本政策、房租减免等应是政府为其纾困的主要抓手。
2、第一二产业复工可以立即进入正轨,产生的现金流可以覆盖部分成本。所以,扶持第一二产业尽快开工更为迫切,需要有力的短期政策,提供尽可能多的开工便利、物流、物资和资金,帮助第一二产业获得开工资质,开工必备防护物资,打通交通物流。
3、根据企业账面资金情况,我们可以做些极限假设。假如在返城潮和开工潮叠加之后,疫情出现反复,需要重新停工,在决定停工时长时,企业账面资金是最值得参考的指标,近半企业可以支撑1-3个月是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三、人力、资金、供应情况
1、人力难题
企业经营受到的主要影响的问题中,81.04%企业受到房租和人力空转的困扰;54.5%的企业资金链、现金流断裂;54.03%的企业受困于客户和客流稀少;44.08%的企业遭遇员工无法到岗;36.02%的企业遭遇了无法按期交货违约。
69.19%的企业受困于交通阻断,原料供应中断。56.87%的企业,受困于供应商减少。34.12%的企业受困于原料涨价。交通不畅是企业普遍反映的困难。打通交通阻断和地域割据成为重中之重,尤其货流畅通成为当务之急。
高达96.68%的企业受困于企业营收减少,流动资金不足。32.23%的企业无法还贷、还债,21.8%的企业融资能力下降。由于营业突然休克,企业出现流动资金紧张。
1、企业的期望
企业期望政策排序中,减免企业税费是企业最想获得的扶持政策;第二为恢复物流,目前很多企业恢复生产的主要问题是人员和物资没有到位;第三,企业对于延迟缴纳社保表现出较大热情,有相当期待。
“上海28条”除去医疗设备生产、医疗服务等特需行业政策,仅调研与一般企业适用的扶持政策。但由于政策出台时间较短,或者政策落实尚在路上,目前扶持政策的反响整体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有些扶持政策被高票选定完全没有享受,譬如高职业培训(66.35%)、贷款展期(64.93%)、降低利率(62.09%),降低担保费率(68.25%)等几项。尤其减免房屋租金既是高票想获得的优惠,又是现实中没有获得感的高票选项(55.92%),但同时也是得分最高的选项,18.48%的企业选择完全享受到。
其次,推迟缴纳社保的评价也偏负面(36.79%)的企业选择了完全没有享受到,调整社保缴费基数收到了(28.44%)完全没有享受的结果。其他三项政策企业态度分歧,没有明确的优劣判断。
在案例访谈中,企业多次反映,对于这次公共卫生危机的损失,政府、企业与社会应该一起分担责任,目前的成本都压在企业身上。甚至在晚开工的几天里,按要求应该给值班员工双倍工资,加重了企业负担,也诱发了员工和企业的对立。
另外,税金递减政策意义不大,因为企业较好收入的税收在1月份已经缴纳了,而2月又没有多少业务没有收入,如果能返还一月份已缴税收,则能产生较为普惠且实际的利好。
五、疫情对企业预期的影响
1、疫情明显打击了企业的活力。对比疫情前后三个月,企业在招聘员工(-20%)、购买设备(-5%)、购买原料(-5%)三项主要投入企业明显收缩。
2、疫情加速了上海产业的外迁趋势:对外投资从11.27%增为12.75%;向外转移的产能转移出现较大增长,由之前的5.39%增为11.76%。
3、疫情加重了企业资金压力:申请贷款从16.18%增为25.98%,其他借贷从从16.67%增为25.98%。
1、开工审核、开工物资应侧重第一二产业。
由于第一二产业企业规模较小,在开工审批优先次序中,处于不利位置。所以第一二产业的中小企业遇到的开工难题,近乎等同于没有客流的第三产业。但由于第一二产企业对开工延期更为过敏,只能忍受一周或两周以内的选项,24.24%的一二产业只能忍受晚开工一周,28.79%的一二产企业只能晚开工2周。
同时,第一二产企业开工之后相较于第三产企业,可以较快获得正面收益。而第三产业恢复时机的到来较为确定,只有疫情平息,人群隔离解除之后,才能看到恢复希望。
所以,目前在开工物资欠缺,复工审核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第三产业(除供应链上下游行业除外)的开工急迫程度相对一二产企业较低,一二产业需要短期有力的扶持政策,无论是资金、设备还是政府服务,希望能够设计更为科学有力的审批程序,既能排除带病风险,又能加快审核速度,将资源向一二产企业倾斜,尽快帮助第一二产业中小企业开工。
2、扶持三产企业需要长效政策。
第三产企业的恢复是个长期过程,需要长效政策,在前述分析中第三产业的资金压力更大,49.48%的第三产企业的账面资金能够支撑1-3个月,如若一个月后局面尚未改观,第三产企业的压力将会更大,需要未雨绸缪,做好救助准备。因此,建议政策制定者从人力成本、房租减免等方面给出具有实操性的政策细则。
目前最受企业期待的减免房租政策较难落实,房东普遍不愿主动减免租金,即便国有地产,产权人也不愿意主动减租。这项政策的落地,还需要政府首先做出减免税费等举措,其次推动国有房东减租,最后号召私有业主减租。由个人、企业、国家共同承担灾害后果。
3、迫切需要纾困资金打通供应链。
问卷调查中发现,企业资金链普遍紧张,高达96.68%的企业受困于企业营收减少,流动资金不足。伴随着第一二产业的物流隔断,第三产业的资金流也被同时切断。我们对企业的案例调研中发现,传统定义中属于第三产业的供应链相关行业资金难题尤其突出。这些行业是货物中转枢纽,是钱、货、运力的交汇点,由于整个经济的突然休克,大量物资和运力积压这些物流中枢,同时资金通道也被堵塞。只有这些关键节点被疏通,整个系统才能复苏,所以资金纾困要着重盘活这一领域。
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部分平时财务状况较好,没有贷款记录的企业,突发资金困难,资金需求量大,但又无贷款记录,在银行放贷的排序中,处于较为靠后的位置。因为银行无论从保证资金安全还是可操作性方面,都会优先保证已经获得贷款的企业。如何让关键节点上的“优等生”更快获得帮助是个重要命题。
4、系统性减负,出台获得感更强的政策,让企业有确定预期。
企业对未来预期较为悲观,44.08%的企业预期2020年将严重亏损。我们在问卷调研和案例调研中都发现,尽管企业状况非常困难,但企业对纾困救难的政策并不抱太大期望, 对“上海28条”中减租、降息、延缓社保等关注度高的政策,大约65%以上的企业给出“未获得”的评价。说明目前的扶持政策可操作性并不强。
相应的,企业家只对可见的明确预期有强烈期待,只有预期明确,企业家才可以调配资源、人力做出下一步安排。而目前局势混沌,充满不确定性,很多企业陷入了能坚持多久的焦虑中,在疫情拐点尚无明确预期的情况下,只要政府坚持让利减负,拿出真正扭转局面措施,才能让企业看到继续坚持的希望。
因为此次调查样本量较少,可能存在一些数据和分析的偏差,针对此次疫情对企业的影响,课题组将持续关注。
(本文由新冠肺炎疫情上海应对调查组成员澎湃新闻记者柴宗盛执笔。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李凤对本报告所做的数据处理。)(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一个以消费者和零售企业本身为核心的社交电商体系也在逐步建立。2020-02-1809:33·36氪高歌36氪从知情人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