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产经热点> 正文

企业履责:加强创新工具研发

南方日报 2020-02-28 07:24

资料图片

受访者提供

目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已进入关键阶段,南方日报、南方产业智库通过样本采集和分析,希望回答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企业是否出现在最需要的时间?捐赠是否用在需要的地方?行为是否有持续性的影响?报告发现,在响应时间上,部分企业能快速做出应对措施,但集中释放的现象也很明显,需要提醒的是疫情防控是持久战,企业要结合疫情进行捐赠物资的调整分配。从疫情基金设立情况和捐助的次数和对应的捐助内容来看,中国企业在不确定冲击面前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慈善行动上更加理智和专业。从时间动线和捐赠行为的延续上看,部分行业领头羊企业目的明确并能确保资金落到实处,当然也会发现多数中国企业在捐赠后并未及时或者没有条件进行效果量化评估。

三大趋势

通过企业战“疫”社会责任多方面的分析,报告发现了的以下趋势:

第一,重大灾害激发全民公益行为。社会自愈的能力,让每一次灾难之后也会推动中国慈善事业更进一步。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后,激发了民众的志愿热情,之后志愿者人数和公益组织数量都出现了增长,并且在互联网平台的催化作用下,志愿热情最终转化为一次全民公益行动,出现了不少网络募捐、网络寻人的感人事迹。这次的关于疫情话题也是全民讨论,特别的是由于疫情防控需求公益组织介入有限,但在改变个人卫生习惯,和重新梳理公共卫生体系来说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二,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日趋同步。样本企业中有15家设立了疫情基金,企业做公益也要做得专业,企业通过成立基金会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大势所趋。中国民营企业在战“疫”行动中表现活跃,147家企业中近一半是民营企业,企业大额捐赠数量增多、参与形式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专业人才缺乏、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也困扰着企业,未来期待更多基金会需要的“职业经理人”出现。

第三,社交平台构建了全民公益的新生态,在全民战“疫”中,不可忽视公益互动传播的影响力。依托互联网平台,公益不仅停留在信息传播的环节,还包括公众深度参与的公益捐赠,从这次疫情中可以看到,公益数据和其他业务数据结合创造新的公益实践,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所做的“疫情地图”等产品就是新的公益实践之一。此外,抖音、快手等社交直播平台的出现,使的公益信息匹配的成本更低。

四点建议

作为经济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企业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如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协调好员工、供应链、投资方、顾客、政府甚至社区等相关方的利益,在应对经济冲击风险的同时谋求可持续战略布局,提升危机管理意识,关系着国家整体经济在这次疫情结束后的恢复发展和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本报告有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企业在运营公益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在什么时期,透明度都很重要,但从疫情中可以看到,无论是社会团体还是企业,在公益管理仍缺乏计划性、专业性和系统性,企业公益投入的透明度不足,把慈善装进袋子里只会好心办坏事。立项时间、执行效果、财务数据、项目进展等信息在企业公益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及时披露。

第二,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要同步。从可持续角度来看,与企业主营业务紧密结合的捐助行为更有生命力。比如,阿里巴巴成立了抗击疫情和商家扶助两个专门小组,一方面捐赠10亿元疫情专项基金,还派出团队发挥其全球采购的优势;另一方面为商家提供相应的扶助措施,推出六大举措支持和鼓励全国中小企业发展。

第三,建议从长远利益出发加强创新工具研发和系统建设。“疫情信息采集系统”“社区排查小程序”等软件服务在这次影响范围极大的抗疫中,减轻了不少一线防疫人员的工作负担。从此次疫情防控中可以看到,企业公益项目可以融入公众的日常场景之中,未来慈善系统的创新工具研发和系统建设可提上日程。

第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不误,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保障员工健康、生产安全的情况下,企业陆续有序复工复产,提升危机管理意识。

我们也看到,疫情之中两种模式的出现,让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有了更多想象空间。第一个是“共享员工”,盒马、京东以及多家商超和餐饮行业共享员工,本质上“共享员工”属于存量资源的共享模式,也是一种机会共享方式。业内人士指出,“共享员工”是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和社会的互相推动、良性循环、共生共赢,使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不再割裂,企业不需要损失自身经济利益去满足社会需求。

第二是生鲜电商平台开通助农绿色助农渠道后,农产品“出山”后就送上餐桌带动了多方共赢。目前京东生鲜为滞销农产品售出约3900多吨,淘宝在线销售滞销蔬菜瓜果达到万吨,通过产地直采直供的模式,线上平台生鲜订单增长、农产品减少滞销、在家吃上新鲜的农产品,这一销售模式带动多方共赢。此外,可以预见疫情结束之后,会减轻传统农产品对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的依赖,生鲜电商的供应链铺得更广,消费者对农产品线上消费大量的需求将进一步刺激传统农业供应方式变革。

本报告通过采集1月17日-2月20日在这一期间有过抗疫行为的147家代表企业,通过数据分析统计期间的捐赠行为,希望透过疫情研判未来中国企业发展趋势,但由于采集企业样本量有限,分析方法不够缜密等问题,使得难以窥见身处变局之中的中国企业战“疫”全貌,未来将进一步面向社会征集案例,联合专业力量更全面地呈现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历程。

■专家观点

中国社科院教授钟宏武:

中国企业慈善走向2.0时代

特殊时期,企业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中国社科院钟宏武教授带领的责任云团队从1月26日开始发布企业战“疫”大数据,截至2月22日,已有3725家企业捐赠了303.4亿元款物,参与捐赠的企业数量和捐赠额都有很大增长。他特别强调,此次企业捐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企业设立了巨额的救助专项基金,譬如腾讯15亿元的战“疫”基金、阿里巴巴10亿元的抗击疫情专项基金,这些基金占到了企业捐赠总额的20%左右,“这些基金本质上是一种专项账户,专款专用,直接用于抗击疫情,包括买物资、进行补贴等。”

钟宏武认为,当前形势下,企业建立专项基金的捐赠模式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企业专项基金大范围的出现,也说明部分企业在慈善公益方面已经告别了“签支票、给现金”的1.0时代,走向了“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的2.0时代,利用企业自身优势解决社会环境问题。“疫情之后,会有更多的企业建立自己的基金会和公益团队。”

钟宏武还研究发现,此次企业捐赠中国内地力量要强于国际力量。“汶川地震时期,港澳台地区和国际援助的作用比较大,但现在基本是内地企业打主力,这也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升有关。”

钟宏武表示,抗击疫情过程中,不同的企业履行的责任也不同。企业首先要坚持做好主业,特别是公司主业与抗击疫情紧密相关时,搞好生产就是最大的社会责任。譬如,此次疫情中,电力、通讯、石油等提供基础保障服务的中央企业,全力保供,稳定物价就是在积极履责。

其次要积极奉献爱心,企业防疫捐赠要快,额度要适宜,大企业的捐赠应该与其体量相匹配。

再者要帮扶小微企业,要“大手牵小手,一起活下去”。相比小微企业,大企业体量大,银行授信额度高、抗风险能力更强,危机时刻,负责任的大企业应该帮扶小微企业,尤其要帮帮自身价值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共渡难关。

最后要及时披露信息,钟宏武表示,任何时候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都要注意有效管理、信息透明,抗击疫情也要及时披露捐款明细,接受社会监督。

近一个月来,向钟宏武团队主动分享履责战“疫”信息的企业越来越多,在追踪企业抗击疫情大数据的基础上,钟宏武团队将进行统计分析和深度研究,编写发布《中国企业抗击疫情研究报告》,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推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更好更快地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彭颖

新闻推荐

商务部: 疫情不改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据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27日说,从长远和总体上看,疫情对供应链、产业链的影响是阶段性的、短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