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企引领我国高层混合结构建造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中建科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2月19日,备受关注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二期应急院区完工,该项目拥有1000张床位,承建单位中建科工从跑步进场开工,到完工并陆续交付,仅仅用了20天,体现了新时期深圳速度,在防疫史建筑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
这20天超短工期的背后,钢结构模块化建筑、BIM技术、智能制造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应用,为项目又快又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深圳是创新之城,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创新型企业。中建科工就是其中建筑施工领域的优秀代表。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扎根于这片创新沃土,中建科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公司发展壮大注入强劲动力,收获一项又一项重量级科技成果,引领国内高层建造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目前,中建科工拥有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詹天佑大奖15项,国家专利850项,PCT国际专利申请24项,国家级工法15项,104项施工技术经权威机构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此外,该集团还共获建筑工程鲁班奖39项,国家优质工程奖32项,中国钢结构金奖163项(其中杰出大奖4项)。
探索研究近20年,成果在全球100多个地标工程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国家奖励科学技术发明进步的最高奖项,作为传统行业的建筑领域能拿到一等奖,实属不易!”中建科工总工程师徐坤说:这一成果是经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历时近20年,通过大量模型试验、理论研究、数值模拟、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软件开发以及工程实践才最终完成的。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是近二十几年来在我国得到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新型结构形式,施工方便快捷,经济和综合效益好,符合装配式建造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也面临种种挑战,包括结构体系亟需创新,施工技术不完善等。
据悉,自2007年以来,这一研究技术成果在高层、超高层公共建筑以及高层住宅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广。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深圳京基金融中心、北京中国尊、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马来西亚标志塔等国内外超过100项地标工程中,这项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世界已建成排名前十的摩天大楼中,中建科工承建6座
在深圳莲花山顶眺望,深南大道东往西沿线,国贸大厦、地王大厦、深圳发展中心、京基100、平安金融中心由低到高错落排列,构成一幅壮美的城市风景线。
这些知名地标,都由中建科工参建而成。中建科工胸怀强国梦想,不断挑战超高层建筑技术难题,将中国建筑从100米级高度逐步攀升至600米级世界高度
中建科工以承建“高、大、新”工程著称于世,在国内外承建了一大批体量大、难度高、工期紧的标志性建筑。以下数字见证中建科工在超高层钢结构领域的成就和地位:
目前国内超过400米钢结构超高层建筑共24座,其中中建科工承建了其中的22座;世界已建成排名前十的摩天大楼,中建科工承建了6座;超高层建筑高端市场占有率达91.67%。
探索打造“钢结构+”系列产品发展之路
中建科工致力于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企业从高端承建商向产品开发商、产业集成商的转型升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一条打造“钢结构+”系列产品的创新发展之路。
近年来,中建科工积极响应国家大力推动建筑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倡导,在保持传统钢结构建筑优势业务的基础上,在城市基础设施、装配式建筑等领域,自主研发形成了绿色装配式建筑、智慧停车库、城市慢行系统等“钢结构+”系列新产品,在北京、深圳、厦门、成都等地成功应用:
——以EPC模式承建的中国-巴新友谊学校·布图卡学园项目,综合发挥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优势和全产业链优势,赢得了中巴两国政府的高度赞赏。
——以独开先河的规划创意和绿色和谐理念设计建造的厦门空中自行车快速道,荣获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
——依托“一桥一景、桥景相融”的设计理念,将成都锦城绿道从一条道路提升为“生态、文化、智慧、健康、经济”的绿道。
——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停车产品——新能源公交立体车库,为“公交都市”建设交出一份亮丽的解决方案。
秉承“铁骨仁心”的企业文化,中建科工正朝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战略目标坚定迈进。
新闻推荐
无人机播洒农药、“种田管家”打理水稻、农技专家在线看田……正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确保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各地春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