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假货零容忍,对市场多宽容
短评
今年的3·15,不是一般的特别。因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影响,备受关注的央视“3·15”晚会延期,不过消协仍然循例发布各类消费维权典型案例。
“消费者权益保护,不止3·15”。以特定的时间为消费者权益保护设立纪念日,当然并不是说,一整年的消费者权益纠纷只在这一天才能得到解决。常态化的消费维权、投诉机制乃至司法处理,都在全年无休地应对和化解社会运转过程中的消费纠纷。当然于公众而言,对3·15这个“正日子”的曝光和查处力度寄予某种特殊期待,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的节日、纪念日已经不止一个3·15,快速习惯并适应疫情下的消费维权,也应当成为全社会各方面的一种公共素养,这对消费者和执法部门而言,都不失为新考验。
疫情中对假货,仍然需要毫不妥协的零容忍。据《21世纪经济报道》对疫情“放大镜”下的假口罩利益链所做的调查,疫情使得口罩成为必需品,由于物流和交通困难,口罩供应紧缺,消费者在收到伪劣口罩后,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将就着用”,消费者权益受到极大损害。同日,南都官方微信推出原创条漫作品《假的,又是假的》引发关注,作品勾勒出不少消费者在遭遇假口罩、假酒精时的普遍心态。
不难看到,“差不多就行了”“能买到就不错了”“习惯就好”等在过去常见的传统消费心理,在此番疫情中又有不同程度的回潮,因为一定时间、空间内防疫物资的紧缺,使得公众对产品质量的期待有所降低,对消费维权的成本和难度颇多畏惧,在过去几十年逐渐建立起来的消费者权益维护的社会共识,因为疫情的客观影响,有了令人担忧的退让。
防疫物资质量得不到保障,使消费者无辜暴露在感染风险中,也给全社会的战疫埋下巨大的隐患。必须明确,公众对未知疫情的恐惧和对防疫物资的急需,不是降低产品质量、破坏市场秩序的理由,对假货的零容忍应当是全社会毫不犹豫的一致态度。这就要求执法部门,疫情时期的打假不能有丝毫放松,对口罩、消毒用品等紧缺物资的产品质量监管、市场秩序维护,更需要及时、高效的响应。
对假货的零容忍,与对市场调节机制的适度宽容,二者并不矛盾。一边是“个人倒卖假口罩猖獗”,一边又是药店等正规商家身处“供应紧缺、进货价上涨”和疫情期间“各地对哄抬价格的执法标准不一”的夹缝中,即便是赔本销售依然可能遭到消费者投诉和监管部门处罚。市场对商品价格的调整随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国家可通过对紧缺产品加大市场投放等方式予以适度影响,但对定价机制的直接干预,客观上只可能事与愿违。日前,部分省市已经明确了口罩销售的合理利润空间,“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就不属于哄抬物价,而是正常经营”,这无疑对商家、执法部门和消费者而言都是提醒——“正规渠道没有口罩卖,而非正规渠道又在无序销售,最终还是损害消费者自身的利益”。
对假货必须零容忍,对市场调节机制则要多一些理智和宽容。疫情下的3·15,于社会各方而言,不仅是渐成传统的度过方式在改变,对于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市场主体的规则意识和执法主体的比例原则,都是一次关乎市场与法治的再启蒙。
新闻推荐
当疫情把我们“关”在家里,我们却靠着互联网,“远程”搞定了一切:办公室去不了,咱们远程干活;学校没开学,咱们远程上课;医院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