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扶持中小企业政策要落到实处
为帮助我国中小企业顺利度过疫情“寒冬”,1月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陆续出台扶持政策,为企业主送来“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指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开工率已达60%左右。
不过,工信部也坦承,中小企业复工复产一些问题仍存在“断点”。3月16日,工信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指出,产业链上下游复工复产缺乏协同,产业链难以顺畅运转。
如何保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扶持政策收获实效?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指出,地方在落实扶持政策时应主动出击,把扶持政策主动“送到”中小企业主手上。此外,企业主也应积极自救,积蓄力量在疫情过后实现新的突破。
中小企业存在痛点亟待解决
南方日报: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趋稳,中小企业在复工复产中还面临着哪些问题?
易鹏: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目前还有很多“痛点”需要解决:原料方面,上下游企业复工时间不一致导致原料供不应求的,整条生产链会出现问题;物流方面,货物运输过程中存在大量阻塞的,严重影响效率;人力方面,目前各地企业人员到岗困难还是普遍现象,且停工期间核心人才的流失也令企业“失血”;资金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已到了资金链崩溃边缘,现在也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
南方日报:目前推进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进行到了怎样的阶段,哪些企业受到疫情影响最严重?
易鹏:推进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要打开“三扇门”:产业链之门、经营之门和进出口之门。目前看来,恢复“产业链之门”条件最好,需求也最迫切。我认为,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复工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实现快速的增长。
相比较而言,餐饮、旅游等服务业受疫情影响仍比较严重,“经营之门”能否打开严格受地区影响。目前,不少地方仍秉持着“复产不复业”的态度,谨慎处理服务业复工问题。第三产业只能随各地方政府风险等级的调整逐步放开。
复工复产政策要落到实处
南方日报:为了令中小企业顺利度过寒冬,中央和地方目前都出台了哪些政策,这些政策如何确保企业主获得“真金白银”?
易鹏:2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有关工作的通知》;3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为中小企业“续命延寿”。各地扶持政策也在有序推进中。
南方日报:目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保证这些政策能够落实到位?
易鹏:目前中央和地方的政策内容全面,力度也很大,关键在于落实到位。以资金链问题为例,目前中国银保监会做出了对中小企业“不断贷、不抽贷”的指示,而具体到各地商业银行执行过程中,银行既要完成指示,又要满足经营需求,存在矛盾。因此,还需要通过地方职能部门出台更具体的落实细则,才能保证政策的有效落实。
因为中小企业往往因缺乏人力和精力,难以较好地领会政策,建议首先确保对接中小企业的地方职能部门,在制定配套政策时及时、快速;其次要保障中小企业申请落实政策的渠道通畅、简便;最后,建议地方职能部门将政策主动“送到”企业主手上,让企业主真正获得实惠。
中小企业应该积极自救
南方日报:目前疫情在全球蔓延,国外现存确诊数已超过国内。这是否会对中小企业的复工复产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易鹏:2月以来,由于我国疫情严重,部分国外的消费者对中国生产的商品存有抵制情绪;如今,疫情在国外迅速蔓延,又使得我国面临着防止输入性病例的新挑战。如果全球因疫情导致国际形势恶化、全球经济疲软,甚至爆发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的进出口形势就难以快速恢复。这对于进出口领域的中小企业是尤为不利的。
南方日报:一些较易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在未来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规避风险,顺利度过“寒冬”?
易鹏:首先,中小企业应该保持积极自救的心态,企业主首先应坚定能挺过“寒冬”的信心。经济恢复了,需求还在,企业就有快速发展的机会。一些企业在疫情前发展良好、增长也相对较快,突然因疫情遇到两个月的经济停滞,导致资金链断裂。这样的企业不仅要等待救援,也要积极思考自己在经营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敢于用之前的盈利弥补损失。
我认为,企业在疫情期间也可以积蓄力量,做到“多想少动”:多多思考自己在渠道、生产、品牌等方面提升的空间,等到疫情过去后再集中发力。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泠汐
策划:赵晓娜
新闻推荐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明显好转,以及加大减税降费和金融支持力度等在内的系列纾困政策陆续出台,全国物流行业复工复产状况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