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接地气” 播报“春耕图” 梅州日报“田间地头看直播”全媒体采风聚焦农忙景象
●本报记者吴丽伶
“田间地头看直播”专题报道启动以来,梅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分赴梅江区城北镇乐得鲜蔬菜基地、梅县区石扇镇中和村柚园、平远县石正镇南药种植基地、大埔县兴瑞生态农业园、五华县华城镇高山红薯育苗基地、兴宁市新圩镇大村村、蕉岭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丰顺县留隍镇黄沙坑村,聚焦当地全力组织春耕生产、抢抓农时的生动场景,直击春耕农忙第一现场。
精心策划
镜头聚焦基层
“今年丝苗米的种植情况怎么样?”“番薯的销售有没有受疫情影响?”昨日,蕉岭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完成抛秧工作,全媒体记者廖键通过直播镜头,带领观众了解丝苗米下一步的管理和产业园的发展情况;在丰顺县留隍镇黄沙坑村,村民正忙着打包番薯发货,全媒体记者林玉莹就市民关心的番薯销售和春耕问题进行采访……此次直播,梅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将镜头聚焦基层向观众介绍了梅州柚、蔬菜、南药梅片、番薯、丝苗米、高山红薯和鸡枞菌的春耕开展情况及产业发展情况等。
“为了深入基层,切实践行"四力",梅州日报社特别策划了专题报道"田间地头看直播",旨在发挥本报全媒体平台的影响力优势,宣传梅州农村抗疫复产大好形势,营造加快春耕春种、千方百计夺取农业创收农民增收的舆论氛围,全面助力春耕春种。同时,这也有助于促进梅州日报社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全面提升采编播能力。”梅州日报社总编辑黄山松说,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好的新闻只有离得足够近才能真实、感人,这次让记者走出城市的高楼大厦、走进生机勃勃的田间地头也是让新闻报道更有生命力。
此次策划中,梅州日报社把握新媒体和纸媒的传播特性,不仅在直播内容上下功夫,同时也让直播更“接地气”。 “在融媒体时代,"掌上梅州"APP的直播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因为田间地头直播信号的要求比较高,我们采用了多卡聚合的方式,三张流量卡同时在线,保证信号稳定,保障低延迟无卡顿,尽量把每个细节做到完美,用户还能在直播时畅所欲言。”梅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负责人王磊表示,此次还将直播推流到福建日报社东南网、山东融媒体平台等多家媒体同步直播。
反响热烈
直播深入人心
目前,通过“田间地头看直播”,有18万名网友在线跟随记者的镜头到梅州各县(市、区)的田间地头,看农作物种植和管理,“云”亲近大自然,不少网友纷纷点赞评论。“涨见识了!平时很难有机会去田间地头看农民伯伯种粮种蔬果,直播让我开阔了眼界,田间地头劳作的场面也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让人充满希望。”市民廖筱茹说。
“好久没回老家,看到视频里的果农在施花授粉,农民下田干活,真的很亲切。能通过"掌上梅州"的直播了解现在的春耕情况,感觉非常好,希望农民今年都能有个好收成。”市民吴雯激动地说。全媒体记者刘润涛表示,通过直播我们懂得了如何从“接地气”角度去做好报道策划。同时企业、农户也能借助我们这个平台去分享经验、提出建议,让有关部门能够有针对性,更好地去研究对策,切实解决报道中反映的农业发展问题。
此次的直播,也得到了受访对象的点赞。“梅州日报顺应时节,在田间地头进行直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示范带动作用,为疫情之下的复耕复产提供可借鉴、可遵循的经验和做法,也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全过程的直播能让更多人体验到农事生产的乐趣和不易,是一次很好的"云科普"活动。”梅州生长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蓝运锋说。梅州市春花秋月生态农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苑红告诉记者,这次的直播给农业生产基地与农产品消费者提供了有效沟通的平台,也促进了健康农业发展。
“报道策划不仅要考虑与受众的接触面,更要考虑用户的参与度,双管齐下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这次直播有利于提高梅州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是我们整合资源发挥平台优势精准服务"三农"领域的一种尝试,接下来也将会抓住时间节点持续性推出此类视频直播节目。”梅州日报社编委、记者部主任李锦让说。
新闻推荐
尽管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影响,但随着国内防控形势向好,经济运行的生机与活力正不断显现。商场的消费活跃指数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