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产经热点> 正文

纪录片《我在中国做电影》 致敬中国电影人

湛江晚报 2020-04-07 11:46

《我在中国做电影》海报一部电影从制作到上映,需要经过多少道工序?

哪怕是资深的影迷,也不一定能够回答准确。平时关于电影的宣传报道中,受瞩目的多是演员或导演。许多幕后人员,比如摄影师、拟音师、特效团队、美术师、配音演员等,很少被提及。他们更多是存在于电影开篇或电影放映结束后一闪而过的字幕中,默默无闻。

电影从来都是集体创作的产物,默默无闻并不代表不重要。纪录片《我在中国做电影》就将镜头对准了中国电影的幕后英雄——7位代表当今中国电影产业水准的优秀电影人:叶锦添(美术)、曹郁(摄影)、赵楠(音效)、阿杰(配音)、丁燕来(特效)、魏明(特效)和周逸夫(特效)。通过他们的讲述,为观众呈现干货满满的行业内幕,也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一部部电影是怎样诞生的。因此,《我在中国做电影》既是电影人给电影的一封情书,也是一堂宝贵的电影教学课。

《我在中国做电影》的主语是“我”,是一个又一个的“电影人”。这个说法,或许会让人联想到那部爆款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两者不仅句式相似,而且传递着相似的工匠精神。

如果此前观众困惑于,为什么有些电影的摄影美轮美奂,有些电影的摄影粗糙直白;为什么有些电影的音效让人身临其境,有些电影的音效让人“出戏”,那么,纪录片中的这些行业领军者会让你找到答案。

差距就在于工匠精神上。曹郁回忆在担任《妖猫传》摄影师时,为了还原出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他们点了几十根蜡烛放在演员脸部周围,用LED灯带突显面部光泽,再加上一种名叫Dedolight(特图利)的灯打在眼睛部分,以多种光源的协作产生一种有层次的光效。即使这样还是不够,为了“百媚生”的流光溢彩,摄影师还手动控制电子调光台,让光流动起来;赵楠担任录音师的电影《影》中,雨贯穿始终,为此团队搜集了上千种下雨的素材。为制作利剑刺穿肺部的拟音,团队通过仔细分析生理结构,利用鱼鳔模仿肺部达成最终的效果;电影《邪不压正》里经常出现的北京城全貌,均由特效制作而成,每一条路的走向、每一个城楼的高度,都精确还原……在这些观众可能不甚留意的细节上精益求精,正是一部优秀电影的“真实感”和“说服力”不可或缺的部分。经典,离不开无数匠人的努力。

《我在中国做电影》关注电影背后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关注摄影、拟音、特效、美术、配音等每一道工序的运行规律,它也是电影工业化思维的一个具象呈现,为中国电影的幕后工作树立了某种标杆。(新乐)

新闻推荐

城市不是孤岛

编者按城市是流动的,是变化的,是被一些规律支配的。大数据能够帮我们观察城市街区之细微,同时,也能够俯视城市体系之宏大。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