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产经热点> 正文

塑料越限越多,控塑急需体系化治理

信息时报 2020-04-14 01:39

热点观察

据央视报道,旧版限塑令执行的8年中,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使用的塑料购物袋,共节约了700亿个左右,平均计算下来每年节约87.5亿个。但在快递行业,仅2015年,全国消耗塑料袋约147亿个,国内三大外卖平台一年至少消耗73亿个塑料包装,增量远超减量。塑料越限越多,成为一个难解的“死结”(《中国新闻周刊》4月13日)。

“白色污染”的公害早已不缺少共识,但无论是商品生产与服务,还是人们日常生活,都无法摆脱对塑料袋的使用。之所以形成如此强大的依赖与惯性,根本原因还是其使用的便利、廉价,从而成为普遍而单一的包装方式,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生产与消费习惯。

这意味着,治理塑料公害不只是外在的全领域塑料应用“限”或“禁”的命题,更有内在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与升级。针对一次性塑料袋的“限塑令”,虽然要求付费使用,但消费者为了追求便利,对几毛钱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对于塑料公害,更需要的还是体系化治理。

在目标上,应当对塑料在商品生产与服务中的应用,进行精准、精细的定位,使得塑料应用的范围得到收缩、使用的绝对量大幅度下降、应用行为得到控制。精细分类,联动治理,通过绿色环保的替代、转型,实现包装方式的变革。

在手段上,则需要全国一盘棋,综合多元,统筹兼顾,使得商品生产与服务包装摆脱塑料依赖,特别是低成本依赖,从而寻求环保替代,去带动行业链条转型。首先,对塑料包装的“禁”“限”“控”应尽早专门立法规范,对生产与使用则需执行更严厉的处罚。

其次,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通过经济、税收、行政等手段综合治理,如,不断提高塑料制品的经济成本,过度包装的违法成本,鼓励和扶持替代环保包装材料、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为包装方式革命创造市场环境。

最后,疏堵并举,打好持久战。包装塑料的环保替代是一个很长的周期,塑料应用要“禁得了”,还得“退得出”。行政层面加强市场监管,尤其是重点环节、重点行业的管理,如,对快递、外卖、餐饮等行业推进联动共治,促进行业绿色发展。同时,加大市场执法与监督力度。同时,包装环保也须“用得了”“跟得上”,漫长过渡期需要做实做细激励、扶持政策,帮助降成本、扩产能,形成新的完整的产业链条。

◎木须虫 公务员

新闻推荐

疫情下的餐饮涨价博弈

餐饮企业涨价最近一直占据着舆论的C位,海底捞、西贝先后先涨价,后道歉并承诺调回疫情前价格的做法直接引燃了各界对于餐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