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国内生产消费内循环 协调对外经贸合作外循环
■ 康成文
提要
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对我国经济短期及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明显,但疫情也进一步助推了现代数字经济的商业模式及其市场的发展。疫情后的经济走向将主要体现在复工复产、促进消费、对外经贸调整、数字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其走向更多地取决于政府相关政策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只要疫情后的政府政策适时得力,就有可能挽回疫情导致的经济失速。
一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系列的疫情防控措施,给我国短期及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导致我国经济活跃度下降。
从需求端看,受疫情影响最大的2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率同比下降2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同比下降24.5%,进出口总值累计增长率同比下降11%,其中出口下降17.2%、进口下降4.0%,进出口额自2012年2月份以来首次出现累计贸易逆差71亿美元。从供给端看,2月份,由于延长了法定节假日而减少了工作天数以及延迟了工业企业开工,导致春节后企业复工率的不足,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率同比下降13.5%,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增长率同比下降13.0%。
在价格方面,受春节错位和疫情双重影响,2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3%,其中,“食品烟酒类”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最大,同比上涨15.6%;“其他用品和服务类”的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6%;而交通和通信类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衣着类、居住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以及医疗保健类的居民消费价格均同比明显下降。2月份的工业企业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购进价格指数也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燃料和动力类、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化工原料类、木材及纸浆类、其他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纺织原材料类的购进价格指数均同比明显下降,化工原料类和纺织原材料类的降幅最大;而黑色金属材料类、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以及农副产品类的购进价格同比涨幅显著,其中,农副产品类的涨幅最为显著,同比上涨7.3%。综上,在价格指数的波动中,除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烟酒类”的消费价格和工业企业“农副产品类”的购进价格指数明显上涨外,其他价格指数均下降。
作为经济供需因素变化的综合体现,2月份中国综合采购经理指数(PMI)降至28.9%、同比下降23.5%,这意味着疫情及其防控措施使经济活动受到显著影响。
但与此同时,疫情也进一步推动了在家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电子商务以及电子游戏等现代数字经济的商业模式及其市场的发展,而支撑这些产业商业模式发展的原动力就是5G等信息通信技术(ICT)的不断成熟。据统计资料显示,2月份“吃类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的累计增长率同比增长26.4%;2月3日以来,超过1000万家企业组织2亿上班族在线开工。根据在校学生数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岗员工数来推测,约有2.2亿学生在接受在线教育,7000多万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岗人员利用网络设备在家办公。
二疫情后我国经济的走向
一般情况下,“春节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CPI的增长。但是今年的“春节错位”和“疫情防控”叠加,致使诸多企业停工停产,社会需求收缩,实施疫情防控措施之后的工业品价格增速由正转负,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出现下滑。应该说,在疫情影响下的以食品价格为中心的居民消费价格的整体上涨是短期的、不可持续的,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恢复正常,自然会得到抑制。
疫情后我国的经济走向,主要体现在复工复产、促进消费、对外经贸调整、数字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当前,疫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内企事业单位的停工停产等方面。由于停工停产,各产业生产减少,这些与基于疫情防控措施的消费需求缩小叠加,对我国经济产生了短暂的负面冲击。因此,只有加快实现“复工复产”,居民才能有地方消费,才能有商品、服务消费。就当前及疫情后的我国经济的恢复及其走向而言,有序快速地“复工复产”是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和重要前提。
消费作为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核心之一,由于其消费品(物品和服务)来源于社会生产,所以消费取决于生产。生产既决定着消费品的数量、质量和品种,又决定着消费方式。反过来,由于消费能够形成市场并最终决定总需求,因此,消费对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或限制性影响。从消费与生产的关系上看,“复工复产”对刺激居民和政府的商品性、服务性消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疫情后的促进消费仅仅依靠消费与生产的互动关系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基于货币、财政手段的消费刺激政策。
在疫情局限在我国境内的情况下,疫情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是暂时性和阶段性的。但是,考虑到目前疫情正在其他国家蔓延,今后的国际疫情,特别是不同国家的疫情治理政策,将通过对外贸易和国际分工等方面影响我国进出口,进而对我国经济产生复杂的影响。因此,我国应在加快外贸企业复工复产步伐的同时,密切关注和掌握国际疫情的变化及各国的疫情治理政策,并正确评估全球经贸形势及其变化,从而预防和处理好因国际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变化所带来的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数字经济方面,疫情促使人们将消费需求转移到互联网上,业已形成了网上购物、在线教育、视频娱乐、在线医疗、在线销售等庞大的数字经济生态。疫情后,数字经济将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从而影响宏观经济走向。经济的数字化发展将成为疫情后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三应对措施及展望
我国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我国的疫情防控过程及成果已充分向世人证明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取得抗疫的最终胜利以及疫情后的经济走向,更多地取决于政府的相关政策调控的方向与力度。
首先,疫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间断性和广泛性,而克服疫情和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疫情最有效的方法是科学技术。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医疗科技发展,同时认真总结好本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宝贵经验,集中力量建立健全有效的国家疫情监测及防控系统,以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安定发展。
其次,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地加快推动供给侧各产业的复工复产,复工复产的首要目标就是恢复疫情前经济水平,时值春耕季节,各级政府特别要安排好农业春耕生产。同时,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出发,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了解和掌握利用停工停产和复工复产机会进行产业调整的企业,并对其进行政策性支持。
再次,实施行之有效的刺激消费政策,应实施适时灵活的金融政策并增加适度的财政支出来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从而有效地扩大社会需求。2月末,在货币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203万亿元,同比增长8.8%,货币流动性宽裕;企业信贷同比小幅回升(短期信贷大幅回升),企业得到了流动性支持。
对外贸易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虽然在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的今天,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替代我国在世界经济链条中的作用,但在国际疫情复杂化的情况下,我国理应要做好外贸风险评估,特别要做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使我国的对外经贸风险减小至最小。目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占总贸易额的比重已接近30%,已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新增长点,因此做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结合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积极完善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产业的配套服务机制建设,确保数字经济良好有序、深化发展,使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总之,疫情后我国的经济走向更多地取决于政府相关政策的力度,需要政府的即时反应能力和适时的调控应对能力。疫情后,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将通过刺激生产和消费来影响今年后三个季度的经济运行以及经济增速。因此,既要抓好国内生产和消费内循环,又要协调好对外经贸合作外循环,使我国经济的内外循环有机地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要疫情后政府的政策适时得力,就有可能挽回因疫情失去的经济失速。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商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闻推荐
新华社海口4月13日电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项目集中开工和签约活动13日在海南多地同步举行,本次集中开工项目共100个,总投资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