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物联网产业生态圈 打造智慧东部新中心
规划建设合肥东部新中心,是合肥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推动自身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增长极的重要举措。东部新中心建设需要优质产业与项目作为支撑,而物联网产业最具发展优势。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集群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江苏省2018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占到了全国的一半以上,无锡大力发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在全国占有一定先机。相比较之下,合肥东部新中心物联网产业示范园,虽然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第一家、也是唯一挂牌的示范园区,但物联网产业还存在质量不高、数量不足、体量不大的诸多问题。要在物联网产业领域后发先至,必须抓住东部新中心建设契机,从顶层设计、产业落地、政策支撑、建设应用、向外对接等多个层面,立体化构建物联网产业生态圈。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规划引领与培育扶持。从助推东部新中心建设发展全局出发,加大投入力度,扶持产业在本土生长,优化资源配置,扎实推进战略实施。让资源和产业链得到均衡配置,真正地实现产业长链条的同步增长。成立产业联盟,吸纳智库与人才,统筹好本地种子和外来凤凰的融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抓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区域协同发展机遇,以“数字合肥、智慧新城”建设为契机,推进东部新中心物联网创新中心建设,建设产业能力平台,开放产业资源、打造产业聚集地、吸引产业精英。
(二)加快产业落地,力求链条完整和创新突破。狠抓项目引进和集群培育,重点在于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围绕强链、补链、造链,吸引与物联网相关的重特大项目落地,促进产业聚集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力求以创新驱动发展,强化体系构建和技术攻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完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面向重大关键技术需求,面向物联网产业经济主战场,加大科技攻关和创新力度。
(三)完善政策支撑,实现产业融合和双向增益。发挥地方政府培育与引导作用,完善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倡导物联网产业与其他重点产业融合发展。例如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电视电影、文化艺术、新闻媒体、休闲娱乐等多个体系,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打破各体系间的壁垒,大大提高整个行业的用户体验,为市场增添活力。目前外地政策也多有鼓励AR、VR、编码等物联网技术的跨界应用。结合东部新中心实际情况制定新融合政策,以“文创科创产业融合”“互娱消费业态聚合”“线上线下运营整合”为定位的融媒体新业态大有可为。同时,建议结合东部新中心建设,提前谋划物联网发展,在专项规划实施、重大项目布局和资金安排上,给予物联网产业一定的政策倾斜。大批的基础设施也是培育产业的重要机遇,在城市的建设期可以实现建设与产业的双向增益。
(四)建设应用示范,提升城建质量和营居环境。东部老工业基地更新是一个重在实现传承、创新的蜕变过程,建议围绕工业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征地拆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引入物联网技术。比如,在城市建设方面,建筑生命周期管理让老旧建筑更健康和焕发新光彩,建筑信息模型与现实的结合让征拆改造工作更易于操作,基建物联网应用让基础建设更智慧和更具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方面,分子感知提取让环境治理更精准和可干预,可在南淝河及支流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中高标准应用物联网技术,从精准溯源、动态干预的角度扎实创新应用,展示生态优美、宜居智慧的东部新城。同时,物联网技术还能使城市服务功能更适用、更实用。在东部新中心建设中,要持续推进面向经济建设、城市治理和民生福祉等重点领域的物联网技术深化应用,不求大而全,追求“接地气”的小而美,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五)开放对接,助力合肥发展和向东融合。现代交通体系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东部新中心可以广泛运用物联网多源数据融合,构建AI算法容器,科学支撑合肥东部交通路网规划变革,积累数据和经验,提升合肥整体交通规划水平,破解合肥交通难题。例如,通过物联网产业发展,助力东部新中心现有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提升再造。物流的分拣中转、装卸运输、揽收派送等各个环节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实时操控,实现自动化运作和高效化的管理,将智能物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解决新时期交通物流痛点,打造合肥东部新中心商贸物流“国际化网络地位”,进一步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以“传承历史记忆、体现现代时尚、实现品质生活、凸显绿色生态”为目标,结合物联网产业发展,推进东部新中心建设,必将使东部新中心成为一个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功能健全的现代化生态智慧新城。
(作者单位:九三学社合肥市委)
□何庆瑞
新闻推荐
深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4月15日在深圳市统计局网站发布了《深圳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