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网上买药成潮流
网上买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惠及更多消费者,正成为买药新潮流。药品不是普通生活用品,事关百姓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规范发展尤为重要。
网上买药需求旺
调查显示,疫情发生后,网上购药用户增加了16.86%。80.65%的受访者选择线上渠道因为其“购买便捷,不用特意出门”。
随着互联网不断普及,网上药店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消费者只需在电脑或手机上轻轻点开网站或APP,一些过去只能在医院或线下药店才能买到的药品,很快就会通过物流公司配送到消费者手中。
2月下旬至3月上旬,浙江省消保委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了一次网络问卷调查。调查显示,53.15%的受访者在网上购买过医药用品。疫情发生后,网上购药用户增加了16.86%。选择线上渠道的动因主要有:“购买便捷,不用特意出门”占比80.65%、“物流方便,能及时送达”占比51.34%、“品类丰富,选择余地大”占比43.01%。
阿里健康副总裁、医药事业部负责人汪强表示,网购药品的优势是高效快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药品可及性方面,电子商务具有中心化供给的天然属性,完备的药品种类,弥补了实体药店药品有限的短板。用户可以不出家门网上购药、配送上门,买到当地零售药店不方便买到的药品,减少交易成本。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网上药店省去了房租、人力等成本,其所销售的药品要比实体药店价格便宜一些。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4亿多慢病患者。汪强认为,疫情期间,部分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癫痫等长期需要服用治疗药物的慢病患者面临买药难问题,医药电商为他们提供了便利买药的新方式。
日前,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先后推出了“慢病关爱计划”,联合线下连锁药店、制药企业、医药流通企业,通过电商平台,保证慢病药品供应。
线上服务在优化
通过在线开具处方,“网订店取”或在线配送,帮助患者以更经济的方式获得药品销售服务专家表示,疫情期间,一些地方加快探索“互联网+”药品供应服务,逐步落实长处方政策。通过“网订店取”或在线配送,帮助患者以更经济的方式获得药品销售服务。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城市和医院,推广线上复诊、续方、购药、医保直结的方式。
根据去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药品管理法》规定,疫苗、血液制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不得在网络上销售。
《药品管理法》部分解禁了处方药的网络销售途径,只要患者可以提供医院开具的真实有效的处方单,并经过药师认证即可网购处方药。此外,互联网医院的正规医师可以为复诊患者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
数据显示,受益于网售处方药合规、医保对接等政策利好、医药电商与医院等机构的联动,以及消费者对医药电商接受度增强等因素影响,医药电商有望快速增长。2020年中国医药电商市场规模将达1756亿元,市场增量达900亿元。
在“互联网+医疗健康”驶入发展快车道的过程中,医药电商大有可为。经过多年不断完善,医药电商已从流程、供应链资源、技术等方面不断调整和升级,基本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医疗服务和药品流通协同,搭建了完整的业务闭环。可以凭借自身技术、运营以及资源整合的优势,为医院和医保定点药店提供服务,推动线上药品零售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规范发展尤重要
网上药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药品不是普通商品,事关百姓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规范发展尤为重要。
我国药品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进行管理,处方药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大部分处方药是在医院进行购买,患者也可以到药店购买,此时需要医师出具的处方,并且经过药店执业药师的审核。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健康经济研究室主任陈秋霖认为,网络售药尤其是处方药,关键在于处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网售处方药,并非仅仅指通过网络平台买卖处方药,更应包括处方的开具、审核、验证,以及处方药的存储、运输、售后等各个环节。因此,不仅要在处方药的销售环节上强化监管,在医师、药师、开处方等方面,也应出台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进而形成全过程、全环节、全链条的监管。
汪强表示,在线医药用品平台要严格按照国家法规要求,制定各项安全防控措施,保障药品的质量和安全。加强对互联网医师和执业药师资质真实性的监督,通过互联网医师复诊开方、药师审核用药合理性等两道关口保障用药安全。在平台防控机制建设方面,可以设置合理用药系统,比如通过适应证、配伍禁忌、用法用量、特殊人群、重复用药、相互作用等功能模块,逐步引导用户合理购买药品、医生合理诊疗。
来源: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在此艰难时刻,我们期待我们的领导者能够和广大员工同舟共济、同甘共苦,而不是趁火打劫,谋取私利。”近日,一封由百威亚太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