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O国产化难在哪儿
马晓澄荆淮侨
武汉抗疫期间,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在医院临床使用成功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被誉为“救命神器”。目前,这一重要的医疗设备我国全部依赖进口,设备和耗材费用均很高。国内一些企业致力于ECMO国产化,但尚未成功。其中存在哪些难点?
ECMO设备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在德国,平均每2万至4万人拥有一台ECMO。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260家医院可以做ECMO。但即使加上近期从国外紧急采购的ECMO,全国仅有500台左右,相当于平均每280万人拥有一台ECMO。
使用价格高是制约ECMO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台ECMO的价格在100万元至350万元不等,且开机、耗材费用不菲。德国德中医学会中国项目部主任刘洋介绍,ECMO开机耗材套包平均5万元,加上重症ICU每天超过1万元的治疗费,患者使用ECMO两周需要花费20万元。
多名专家认为,设备国产化对降低使用费用和提升患者的接受程度至关重要。国产化能够提升市场竞争度,推动产品价格下降。
不过,ECMO设备的国产化面临诸多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关键材料和技术尚未掌握。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体外循环器械重点实验室所在地,所长李伟松介绍,ECMO的基本结构包括血管内插管、连接管路、离心泵(人工心脏)、氧合器膜肺(人工肺)、传感监测系统等,核心部分是氧合器和离心泵,分别起到人工肺和人工心脏的作用,是当前国产化的难点。
上下游产业链不协同问题也较为突出。ECMO的研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个重要技术和零部件。全国医用体外循环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颜林表示,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已投入资源对ECMO产品进行研发,但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合力。
经过此次疫情,加大资金投入和研发力度,推动以ECMO为代表的高端医疗救护设备国产化,成为不少业内人士的共同呼声。业内人士建议,政府部门可加强与企业对接,为企业研发提供质量标准指导,在审批流程方面应提高与企业的衔接和效率,加快产品从研发到上市的速度。刘洋表示,国产化不是要关起门来自己搞,企业应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核心技术和生产制造方面的水平。(摘自新华社客户端)
新闻推荐
耿阳撰文指出,消费券是政府发行的可以购买消费品的票证。不同于以往的是,近期地方政府纷纷与电商平台携手发放电子消费券,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