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产经热点> 正文

抗疫医疗器械产业链很弱 如何强链

澎湃新闻 2020-04-29 15:36

【编者按】

3月26日,工信部组织开展产业链固链行动,聚焦重点产业链,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强协同复工复产动能。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栏目推出“固链”系列专栏,在全球疫情蔓延背景下,关注全球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

本文是来自赛迪智库的一份调研报告,聚焦抗疫医疗器械产业链调研,提出相应的强链方案。

新冠疫情在全球亮起红灯,全球医疗物资产业已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多国重要医疗物资短缺。中国医疗物资相关企业大多处于“微笑曲线”价值链中的不利位置,重生产制造而轻研发设计,品牌建设不足等暴露出中国医疗物资产业存在的问题。在全球产业重构的重要窗口期,找出中国医疗物资产业短板,积极参与重构全球价值链,抓住机遇推进重点医疗物资补链、强链、扩链工作是重中之重。

全球医疗物资产业分布特点

欧美企业占据品牌效应,市场占有率高端。以呼吸机为例,据Meticulous Research于2020年发布的全球呼吸机市场排名,前七位欧洲占据4席,美国2席(见表1)。虽然在2018年中国呼吸机市场份额达116亿,但其中55%属于荷兰的飞利浦伟康、25%为澳大利亚瑞思迈的代工生产,国外品牌呼吸机在中国依然处于垄断地位。

表1 全球排名前七位的呼吸机生产企业

排名企业名称国家企业简介

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20.4.17

欧美企业产能外移,致使本土生产面临原材料短缺。以口罩中处于产业链上游的无纺布为例,据《非织造布杂志》统计,虽然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非织造布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国际十大品牌的非织造布生产企业多属于欧美公司。出于节约生产和运输成本、靠近目标市场的目的,90%的企业选择将大部分产能转移至位于亚洲的工厂,埋下极端情况下无法保障本土稳定供给的隐患。如此次疫情期间,法国口罩制造商麦迪康集团在中国工厂的原材料被征用,导致本土工厂生产线闲置面临“无米难为炊”的困境。而瑞士哈美顿医疗公司由于罗马尼亚禁止出口呼吸机零部件而陷入生产瓶颈。

中国处于“微笑曲线”中间环节。以“微笑曲线”理论来看,中国医疗物资产业大多处于生产加工环节,即附加值较低的曲线中部。如呼吸机市场,仅瑞士哈美顿医疗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25%,而口罩产业巨头3M根据中国标准生产的KN95口罩占据了中国该细分领域90%的市场。中国医疗物资企业自主品牌的终端产品少,大部分高端产品是国外品牌的代工厂。欧美企业如3M在中国大量设厂,但将研发能力保留在本土,依靠其先进技术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位于价值链顶端。

图1 微笑曲线示意图

中国医疗物资产业显露的问题

高端医疗物资的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以体外人工心肺机(ECMO)为例,目前全球生产体外人工心肺机的厂家由爱尔兰的美敦力、瑞典的迈柯唯和英国的理诺珐主导,三家企业占全球市场份额60%。中国涉及体外人工心肺机的相关企业有5家,但仅限于生产耗材包中的辅助耗材和配套检测仪器。作为体外人工心肺机的核心部件被3M旗下公司Membrana垄断,单一依靠进口致使中国相关设备使用成本居高不下。中国的医药物资企业创新研发水平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根据科睿唯安(前汤森路透)发布的“2018-19年度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中国大陆仅有比亚迪、小米和华为入榜,而3M位列榜单首位。

品牌效应和配套服务输出严重缺失。位于价值链高位的品牌效应和售后服务是中国医疗物资产业短板。一方面,形成品牌效应需要树立高信誉和高质量的企业形象。从此次中国医疗物资出口可以看出,在物资产能迅猛提升的背后,保障质量更关乎国际对中国制造的认可度。多个国家提出中国出口物资存在质量问题后,两家企业被中国相关部门查处,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品牌在国际上的形象。另一方面,配套服务缺位影响医疗物资体现实际价值。部分医疗物资需要专业操作,对售后服务需求极高。如此次捷克和菲律宾提出中国出口的检测试剂盒误检率高,后澄清是其医务人员操作不当。而更为复杂的呼吸机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性有更高要求,售后的参数调节、定期的数据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服务项目,而中国仅个别企业在国外有服务机构。

供应链韧性不足制约转产扩产。一方面,中国医疗物资生产企业更多注重供应链的柔性,以确保降本增效、缩短交付周期,但在自然灾害、技术突破、地缘冲突等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已成为新常态的当下,提高供应链韧性才能更好的抵抗风险,反之则存在断链危机。如在中国呼吸机订单批量增加的同时,由于关键元器件比例阀等流量控制装备需要从德国、日本等国家进口,产能严重受制于原材料的海外供应,供应链与国际产业链条的融通协同水平不高,接轨匹配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致使资源无法实现优化配置。由于各地对重点医疗物资的生产能力、产品类型、实际库存和原材料生产企业信息了解不足,致使转产和增产防疫物资的企业遭遇瓶颈。原材料生产企业与制造企业在实现快速对接、精准匹配方面出现阻碍。

应对措施

把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坚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此次疫情可能加速欧美日国家制造业回流,核心技术被反制可能性增大。中国亟需瞄准医药物资产业链缺失的高附加值环节,使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加大对医疗物资缺失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一方面将呼吸机、体外人工心肺机等重要医疗物资的核心技术进行重点攻坚,比如重症治疗呼吸机所用的比例电磁阀、涡轮风扇等专用部件,形成能够闭环运转的供应链,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以应对重大突发应急事件。

另一方面,出台政策提升医疗物资企业的科技创新意愿。中国的创新研发主要依赖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企业个人的创新意愿普遍偏低,应着力提升作为创新主体的劳动者的创新动力。学习3M企业的15%规则,由国家财政对企业中个人的重大创新予以资金奖励,加强专利保护,加速成果转化落地。

打造高质量服务型供应商,推进延链、扩链。把握医疗物资大量出口的机遇,大力推进产业链延伸。首先对出口医疗物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加快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官方合格医疗产品和供应商名录,及时进行更新发布,同时将名录推荐给各国进行采购。其次加快产品配套服务向国外输出。

一是借助中国医疗队伍进行国际救援的良机,通过援外人员对当地医护进行培训,规范操作中国出口的呼吸机、检测试剂等装备。二是建立境外服务网络,通过已有的驻外企业打造售后服务团队,提供及时有效的线下服务。三是打造线上远程服务支持。出口产品的企业需提供不同语言版本的官方操作指导视频,提供售后人员远程在线咨询和指导,发展远程医疗和检测诊断。鼓励企业从单一提供产品成长为集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的服务型供应商。

提升产业链韧性,加强补链、强链。一是在重点区域打造从原材料供应到终端市场完整配套、水平分工和垂直整合并行的开放式全产业集群,实现上下游紧密协同、产供销协同配合、大中小企业同步协调发展。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开展“引资补链”,通过合同签约与转让关键技术进行捆绑,引入医药物资产业中的全球龙头企业,带动地方整体的产业效益。三是维护医疗物资产业链的规模优势,明确中低端制造不代表落后产能的认识。强大的产能优势是中国此次“战疫”成功的利器,中国需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培养有效产能,利用先进技术提升生产能力柔性。

(李泯泯、高宏供职于赛迪智库安全产业研究所)(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中共万江街道第十一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 今年着力推进16项重点工程建设

本报讯昨日,中共万江街道第十一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2019年万江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达159.8亿元,今年经济增长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