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将修改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 北京将继续保持小区封闭管理
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意见要求,北京市将继续坚持防疫防控措施。北京已有3个新冠肺炎诊断试剂产品获批上市;3个新冠肺炎疫苗先后进入II期临床试验;5个创新药获批临床试验,部分已完成II期临床研究。
新京报讯5月16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在5月17日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布会上,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对《若干意见》进行了解读。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北京将继续对小区实行封闭管理。
“健康宝”“京心相助”将固化
北京市副市长、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医疗保障组组长卢彦表示,《若干意见》是对三个多月以来首都疫情防控工作的一次经验总结。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在体制机制、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症患者治疗、物资保障、科技支撑、群防群控等方面,形成了很多好做法、好经验。
比如,中医药是这次应急救治的一大特色和亮点,确诊病例中,超过9成的患者使用了中医药,临床疗效观察,总有效率90%以上。“健康宝”“京心相助”等小程序成为疫情防控工作的好帮手,为群众日常出行和复工复产带来很大便利。
“这些好经验、好做法,都是符合首都特点、顺应超大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规律的有效做法,我们进行了梳理总结,通过《若干意见》固化下来,形成长效机制,长期进行坚持。”卢彦说。
境外输入和本地病例连续31天零增长
《若干意见》聚焦短板、弱项谋划长远。比如,疫情防控初期,医用设备、防护服、口罩等物资频频告急,北京的口罩产能是零,反映口罩问题的市民来电一度占据12345市民服务热线首位,市场上“一罩难求”。《若干意见》中提出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具体措施,这既是当前开展常态化防控工作、推进复工复产的重要保障,长远来讲也是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介绍,5月16日,北京无新增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治愈出院1例。北京已经连续31天实现境外输入和本地病例双零增长。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截至5月17日12时,全市确诊的593例病例中,在院病例降至6例,其中危重症病例降为零。
徐和建介绍,当前境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防反弹任务艰巨繁重。北京要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落实驻地属地责任,加强全国两会期间疫情防控和服务保障工作。
关注1
疾控力量配比低于标准
市疾控中心将建新址
卢彦介绍,北京作为首都和超大型城市,与常态化疫情防控需求相比,疾控力量仍然明显不足。目前,北京每万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是1.65,仍低于国家1.75的标准。所以,必须把加强各级疾控中心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北京在推进市区两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规划建设好市疾控中心新址等方面,将有序开展工作。
同时,北京将筑牢基层公共卫生“网底”。
“这是疾病预防第一道防线,在疫情防控中对发热患者的筛查,光靠大医院是不够的,更多还是要靠一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卢彦说,截至2019年底,全市还有31个街道(乡镇)没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的33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14个没有实体机构,36个建筑面积未达标,186个没有编制床位。北京还将培养、引导全科医生充实到一线,抓紧设置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筛查哨点。
市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北京将加快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基础设施、技术能力和标准化建设;规划建设新的市疾控中心,强化其在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权威性和协调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协同性和指导关系。
同时,北京将实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计划。雷海潮称,作为代表北京顶尖人才的“北京学者”目前还没有公共卫生人才,未来将在“北京学者”“优秀人才培养资助”等市级人才项目中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建设首都公共卫生高端智库,培养并保有一支3000人的现场流行病调查溯源队伍。此外,北京加强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
关注2
负压病房低于沪粤
负压病房建设将加强将建P3实验室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北京在医疗救治方面仍有短板。目前,北京具备传染病收治能力的主要为市级医院且布局不均。同时,很多医院缺少收治传染病患者的独立病区,发热门诊设置不够规范,医患动线不够科学,导致院内存在交叉感染风险。特别是负压隔离病房数量不足,目前,全市医疗机构中(包括市属、央属、军队属)负压病房仅有290间,远低于上海、广东。卢彦表示,北京将加强负压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建设。
此外,卢彦表示,疾控机构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仍处于传统的传染病防控模式,市、区两级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没有形成顺畅高效的工作网络体系。下一步,北京将健全完善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
雷海潮表示,目前,全市共有负压急救车79辆,同负压病房一样,难以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需要。“北京要用三年左右时间把全市负压急救车提高到100辆左右。”
北京将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北京尚没有一所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P3),未来将加强P3实验室建设,把检测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雷海潮说。
雷海潮介绍,疫情之初,北京有17所机构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经过两个月的努力,现在已经有70所机构具备核酸检测能力,检测能力是5.1万份。“最近最高一天,检测不到3万份,说明还有充分的产能储备。但是,北京实验室锁定新发传染病能力需长期挖掘和提高”。
关注3
口罩产能从0到日产千万
北京将建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
物资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物质基础。疫情之初,北京医用防护物资严重匮乏。
“我们必须把物资设施保障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真正做到有备无患。”卢彦说,北京将确保有必要的实物储备。充分考虑除疫情外的其他风险,明确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品种、规模,建立压茬使用、定期更换机制。
另一方面,北京将保存一定产能。
“这次疫情防控为了解决物资缺口,我们在争取国家调配同时,下决心组织企业自己生产防护物资。经过努力,口罩日产量从0猛增到1200万个,防护服日产量从0增加到3万套,不仅满足了自身需求,还支援了其他省区市,甚至还出口一部分。”他说,下一步,北京将合理评估需求,在全市范围内保留一定规模的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实施重要应急物资相关生产线、原材料的全产业链布局。
北京将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加强与企业的物资供应合作,还将在京津冀范围建立应急物资生产联保机制。建立重大疫情防控物资保障配发机制和工作预案,确保精准调配,最大化物资使用效能。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谈绪祥介绍,中央一共向北京调拨了1.1亿余只口罩,同时北京进行了快速的产能构建,口罩生产能力从0到每天千万产能。
目前,市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加紧研究建设北京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进一步提升全市应急医疗物资保障能力和水平。基地将以实物储备为基础,以能力储备为核心,以信息储备为保障,形成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物资保障网络,构建综合性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基地建设将坚持集约化、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原则,利用工业腾退用地,将多种功能优化复合叠加,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
关注4
3个新冠肺炎疫苗进入II期临床
将修订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法规
《若干意见》还要求强化科技、人才和法治保障。“在摸底排查中,大数据提供了重要支撑。下一步,我们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将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应有的作用,深化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完善科研攻关体系,在提升疫苗、有效药物等研发和生产能力上狠下功夫。”卢彦说。
他表示,人才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基础,目前,北京公共卫生人才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问题并存,人才培养的定位、层级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对此,我们将发挥首都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加大公共卫生领域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医科类高校供需对接机制,拓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渠道。同时,加强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介绍,北京市科委部署了21个科技攻关项目,布局了模式动物、全病程信息与样本资源等一批关键技术平台。目前,北京已有3个新冠肺炎诊断试剂产品获批上市;3个新冠肺炎疫苗先后进入II期临床试验;5个创新药获批临床试验,部分已完成II期临床研究。同时,充分发挥北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优势,推出北京“健康宝”“京心相助”APP,研制智能测温系统,搭建医生在线咨询平台,开发AI辅助诊断软件等,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法治方面,目前,北京地方性法规中涉及公共卫生的有24件,其中一些需要及时修改完善,比如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动物防疫条例、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发展中医条例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等;还有一些方面地方性法规尚未覆盖到。
“我们将系统梳理评估北京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规规章,统筹好基础性法规、小切口立法以及法律、法规、规章和配套文件的衔接,及时将防疫经验成果上升为法规制度。细化完善法规的配套文件,建立公共卫生安全标准体系,确保立的法、修的法管用有效。”卢彦说。
关注5
160万人参与社区防控
社区继续封闭管理
卢彦表示,基层是重大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这次疫情防控中,我们推动力量下沉,做实社区防控这个环节。共有160余万名党员和群众投入到社区防控。”
卢彦表示,未来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将持续夯实基层基础。我们将把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纳入社区治理体系,依靠居民建立物管会或自管会,坚持社区健康监测、跟踪随访等措施,加强对失管、弃管小区的管理。同时,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继续发挥“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群体作用,构筑起防控疫情的铜墙铁壁。
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社区防控组副组长、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革介绍,北京社区防控包括1万个小区、3900个行政村,参与社区防控的是160万人。365万返京人员进行了居家和集中观察,社区防控人员做了大量工作。可以说首都的公共卫生工作中,社区防控发挥了关键作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张革介绍,作为首都,我们社区的防控面临的任务依然繁重。我们要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做到“三防”“四早”“九严格”。要继续严格社区村的封闭式管理,用好“健康宝”小程序。继续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严格入境和中高风险地区返京人员的管控,完善应急处置的预案,妥善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最大限度降低各类风险,确保社区村万无一失。
关注6
完善“3+2”传染病医院布局
中日友好医院将作为传染病救治医院
雷海潮介绍,疫情暴发后,北京市迅速确定了地坛医院、佑安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等20家市区两级定点医疗机构,并迅速启动小汤山战备医院,构建了比较完备的医疗救治体系,保证了相关病例的及时收治。以三家市级定点医院为牵引,组建了三个新冠肺炎病例救治联合体,实行“三院三区三指导三培训”划片收治,落实“四集中”(集中专家、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救治),有效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
下一步,北京将加强地坛医院、佑安医院、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等3家市级定点医院建设,强化小汤山医院、中日友好医院2所后备医院功能定位,完善“3+2”传染病医院布局,构建平战结合、央地协同、军民融合的传染病救治网络。
雷海潮称,北京将加强呼吸、感染性疾病、重症、中毒、创伤、烧伤、医学影像、检验检测、流行病学、中医等重点专业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发传染病、危重症症状缓解等方面的临床救治作用。建立现代化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在传染病、创伤、中毒等方面具备协同和联合作战能力。
“在医疗救治能力方面,还要加强重点特色专业建设,比如传染病救治、重症监护救治能力的改善,实验室的检验检测能力、流行病学的调查能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类创伤的救治能力。这是城市、市民需要的,这些专业和方向将进一步投入力量,长期保持领先和先进的救治水平,使广大市民放心。”雷海潮说,北京目前有100个发热门诊,有一些在硬件设施、检验能力等方面有弱项。北京将把发热门诊的规范化建设水平提升到新的阶段,未来三年内将重点发展。
此外,北京将建立医防融合培训机制,雷海潮称,二、三级医疗机构内科类专业医师在晋升副高职称之前,须完成一定时间的公共卫生能力训练,疾病预防控制和急救中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副高职称前,须到二、三级医疗机构完成一定时间的必要的能力训练,培养公共卫生与临床救治技能复合型人才。
截至昨日12时,全市确诊的593例病例中,在院病例降至6例,其中危重症病例降为零。
将培养并保有一支3000人的现场流行病调查溯源队伍。
北京要用三年左右时间把全市负压急救车提高到100辆左右
经过努力,北京口罩日产量从0猛增到1200万个,防护服日产量从0增加到3万套
新京报记者李玉坤吴为
新闻推荐
《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已于近日正式发布,而在全国范围内,“新基建”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