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制度“先行”优势,理性应对疫情挑战 访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教授
陶一桃认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都将构成深圳未来发展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 深圳特区报记者赵 鑫
提要
深圳改革开放40余年所取得的成就,说到底不是单纯资源的胜利与资本、技术的胜利,而是观念的胜利与制度的力量。深圳想要在未来继续走在前列,需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自我革命,大胆进行制度探索与创新,充分发挥“率先改革”所赋予的制度先行优势。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冲击,深圳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疫情的影响也折射到深圳的经济发展当中。那么,如何审视疫情对深圳的影响?深圳该怎样应对?未来深圳经济将如何发展?深圳特区报专访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教授。
一、疫情给深圳经济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视
陶一桃认为,首先从宏观上看,此次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几乎无国别选择地波及到了所有国家及所有人。而着眼于深圳,由于深圳具有“三高”的社会经济结构特征,所以其影响不可低估,并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可能发生“滞后效应”。其一,深圳是一个高度依赖出口的城市,对外贸易体量庞大,出口总额连续27年居于内地大中城市首位,对外贸易占GDP比重较高,疫情造成的海外需求的降低及订单的减少和相应进口原材料部件价值的上涨,都直接影响了出口产品的产量和价格的竞争力;其二,从劳动力的结构上来看,深圳劳动力结构具有高“开放型”的特征,即相当数量的外籍人力资本构成了支持深圳IT、CI教育和科研机构与重点实验室的重要力量,而疫情的发生在相当时段阻滞了国际人力资本要素的正常流动。同时,深圳又是一个移民城市,深圳是家园,故乡在他乡。这种移民城市的特质导致“封城令”一方面使大量劳动力在指定时期“制度性”地无法顺利回流,另一方面“解封令”后为确保安全返城务工的防预成本也相当高,隔离的时间成本也是不得不支付的;其三,由于深圳产业结构具有“高三产比重”的特点,鉴于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途径的特点,作为第三产业体量最大的饮食娱乐服务业无疑成为受疫情影响最深重的行业,而这类三产服务业不仅创造的价值在深圳GDP占比近百分之六十,而且又是深圳就业人口最密集同时又最脆弱的业态。因此,大批饮食服务业被迫临时停工停业,挤出的不仅仅是店商资本,还有就业。
由此来看,此次疫情给深圳经济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有些甚至是伤筋动骨的。而中小微企业一直是深圳经济特有的内在活力、创造力、创新力与灵活性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而这种外部因素导致的內在平衡系统的打破,其“负的溢出效应”往往是以“时滞”状态逐渐显现出来的。
二、“深圳惠企16条”提振社会信心
陶一桃强调,深圳市政府是一个对市场经济及其规律具有相当高认知的政府,十分清楚在社会公共危机暴发时,政府的职能和作用应该如何发挥,如何利用好财政、货币政策与手段,尤其是使用转移支付来减轻疫情损失、防控风险蔓延、降解危机压力和保障人民利益。她特别提到《深圳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即“深圳惠企16条”,是一个非常及时有力的好政策。尽管它具有“战时经济政策”的特点,但其意义则是重大且可持续的。如启动约100亿元财政支持,减少企业近600亿元的即期负担或支出,最大力度减轻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同时对生产防疫物资企业的补贴资金支持比例由原来的10%提升至50%,单个企业补贴资金上限由原来的10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预计相关企业共可获得3亿元-5亿元的财政资金补助。
16条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属于政府的公共支出,其具有转移支付的功能,如降低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减免物业租金、加大企业职工技能培训补贴力度等。也有一些属于地方财政举措,比如依法依规延期缴纳和减免税款、返还企业城镇污水处理费、减免电费等,这些有利于降低企业刚性支出,缓解资金压力。还有一类属于地方金融举措,比如加大产业资金倾斜支持、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等,有利于促进社会投资。她讲到,总体来看,“深圳惠企16条”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但更重要的是,它为社会带来了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人们对于未来经济的担忧,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惠企16条”已经超出了其作为经济政策的功能,它更具有政治上的深刻内涵。
三、疫情正孕育新机遇
虽然疫情造成了对经济的冲击,但同时新的机遇和创造也孕育在危机之中,并逐渐显现。陶一桃认为,首先,在疫情之前,有些产业领域过于拥挤,一些低效率的企业不合理地聚集在某些“赚钱”的产业之中,经过疫情的“优胜劣汰”,那些没有倒下的企业将更具竞争优势,而倒下的企业也能够尽快自我反思,走适合其自身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说,企业对于其发展产业的选择将更加回归理性,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要素市场流动的价格信号来调整产业业态。其次,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如书籍、音乐、艺术等精神层面的消费更加普遍,在需求创造供给规律作用下,相应的供给结构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再次,人们开始重视公共卫生和公共防疫问题,并形成了全民认同并接受的相关产品需求消费链,疫情使防御公共危机的物品成为不可或缺的私人物品。半个多世纪以来,像新冠肺炎这样的大规模公共灾害并没有在全球范围内暴发过,这在客观上逐渐导致人们对公共卫生和公共防疫及其相关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条的忽视。
在未来,防疫物资应该如粮食储备一样成为一种战略物资,因为防疫物资的生产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安危,公共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及其业态链条将作为囯之命脉而存在。实际上,新冠肺炎疫情也使人们认识到了健康和生命的价值,启迪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今后与健康相关的产业将由于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而引发的需求偏好改变,而成为一个具有强劲增长势头的产业与市场的业态发展方向。
此外,疫情不仅带动了网购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网络电商的规范化与职业道德化,电商将更加重视品牌和信誉的力量和自身行为的“正的溢出效应”与附加值,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会更加完善,网络销售业态将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而服务业虽然在此次疫情中损失不小,但疫情也倒逼了从业者改变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促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再提升,尤其是服务过程中的公共卫生意识得到普遍的认同。
四、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未来的发展方向
陶一桃认为,深圳改革开放40余年,最大成就就是建立了广阔的、充满生命力的民营企业基础。民营企业是深圳经济成长的“土壤”,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经济腾飞的“翅膀”,两相结合,使深圳保持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所以,对深圳的未来来讲,如何让民营企业获得更加公平的,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的制度环境,是深圳未来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的保障。在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深圳应该在探索“中性竞争”的制度安排上走在全国前列。而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劳动力要素的国际化至关重要。深圳如何把全球最具有创新能力和潜质的人才吸引过来,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更大区域引擎作用的国际化科创中心,人力资本的国际化以及劳动力要素不受制度限制地自由流动是重要前提。
同时,深圳也不能只关注高新技术的“制造”,还应该成为引领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脑”,要把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吸引进来,建立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机构,让创新理念在深圳勃发,使深圳成为世界创新思想的策源地。此外,还要完善高新技术产品交易市场,建立、完善数据交易市场,明晰数据、信息、高新技术等产权,以产权的制度力量保护产权和公平的市场秩序。
高新技术产业依然是深圳未来的发展方向,民营企业依然会成为深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坚实的土壤,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都将构成深圳未来发展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关于对外贸易,陶一桃认为,可以借疫情这个机会,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营建防疫设备生产线,进而向那些处于工业化初期、进行工业化转型的国家输送工业体系,一方面,这有利于改变我们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另一方面,也符合那些渴望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的诉求。“一带一路”倡议关键在于国家间互利互惠、共谋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带一路”建设更加行稳致远。
对于消费,她指出,尽管改革开放40余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区域及城市之间贫富差距依然存在并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应该积极进行“帕累托”税制改革,降低个税和企业所得税税率,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需求拉动经济是以购买力的实现和不断提高为前提的。从根本上说,不断增加人们的获得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此外,对于金融创新。陶一桃提醒到,金融创新固然重要,但金融本身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是深圳未来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关键,在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同时,完善、创新金融制度和体系,这是深圳在肩负拓展对外开放新格局进程中的另一个重要使命,其创新性探索将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陶一桃总结到,深圳改革开放40余年所取得的成就,说到底不是单纯资源的胜利与资本、技术的胜利,而是观念的胜利与制度的力量。深圳想要在未来继续走在前列,需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自我革命,大胆进行制度探索与创新,充分发挥“率先改革”所赋予的制度先行优势。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刘炳江委员发言说,要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针对造成大气污染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