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产经热点> 正文

返乡当“牛倌” 做大“牛”事业

农村大众报 2020-05-29 14:35

“牛夏天怕雨水、冬天怕刮风,每天给它们吃什么、吃多少,都有讲究。”近日,笔者在河南省沈丘县卞路口乡赵庄村见到赵沛阳时,他正在给村民讲解饲养技术。

“2011年,我大学毕业后到电器公司干了几年。后来,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期养牛致富节目,我决定返乡养牛创业。”一段简短的自我介绍后,赵沛阳领着笔者来到他的养牛场,“这里有夏南牛、西门塔尔牛,还有我们本地的黄牛。刚卖出一批,现存栏390头,其中,母牛230头,年产牛犊近200头。”

赵沛阳养牛已经有3年时间了,对他的“牛宝贝们”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不论是品种、数量还是习性,他都能脱口而出。

“刚开始养牛时,我没有经验,全凭着一腔热情。”赵沛阳说,2016年,第一批牛运回来没几天,就有几头生病了,他干着急没办法。“后来请教了兽医才知道,是水土不服引起的应激反应。幸亏治疗及时,最后都恢复了健康。”赵沛阳说。

虽说有惊无险,可赵沛阳还是从中汲取了教训,他总结:“养殖是个精细活,必须尽快成为行家里手。”驱虫、防疫,他向专家请教;喂料、打扫,他与工人一起干;饲料粉碎、饲料配比,他看书学、上网查……

“利用青贮技术养牛就是我从网上学来的。”赵沛阳算了一笔账:一开始,他给牛喂的是收购回来的花生秧,一斤大约0.2元。现在喂的是青贮玉米秆,一斤成本还不到5分钱。利用青贮技术养牛,大大降低了成本。不仅如此,玉米秆经过青贮,富含乳酸菌,喂出来的牛品质更好。

2017年,赵沛阳的养牛场出栏肉牛160头,除去成本,每头牛利润达3500元,纯收入达50多万元。后来,村集体筹资30万元入了股。到2018年,赵沛阳的养牛数量已达400多头。

规模大了,随之出现的就是污染问题。400多头牛,每天光牛粪就有4吨,粪池里堆得满满的,下雨时四处流淌,工人脚上身上经常沾有牛粪。

“为此,我在村里流转了200多亩地种植玉米,把牛粪作为玉米的肥料,把玉米作为牛的饲料,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实现了安全绿色养殖。”这种“变废为宝”的思路,为赵沛阳发展循环产业打开了一扇窗。他开始着手探索用牛粪种植双孢菇,延长产业链,并成立合作社,开创“合作社+农户+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

“村集体去年分红两万多元,为村里的主干道安装路灯90余盏。”赵庄村党支部书记胡绍永说,最重要的是,养牛场带动了村里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农户加入合作社得到了更多实惠。”赵沛阳说,只要村民愿意养牛,他将免费提供牛犊和青贮饲料,并上门开展技术指导,帮助乡亲们在家门口赚到钱,过上好日子。(韦伟)

新闻推荐

【深度】信用卡逾期还能快速“上岸”?背后牵出一条“职业投诉”灰色产业链

记者|张晓琪编辑|彭洁云延期还款、减免利息、停息挂帐……新冠疫情发生后,漫天涌来的信用卡协商要求让商业银行们措手不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