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产经热点> 正文

为何推动新型城镇化是长短皆宜的政策必选项?

佛山日报 2020-06-01 07:26

□易峘袁越周彭

当前形势下,稳就业与稳民生需要较大体量的“主动”财政扩张,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可在短时间内承载较大规模的政府主导投资。在疫情的冲击下,若要保今年下半年全国GDP增速回升,则需要财政赤字“主动扩张”。主动财政扩张虽然在纾困、促销费、减税降费等领域都有空间,但加强政府主导的投资可能仍是达到以财政扩大内需的必要选项。

从长远的角度看,推进户籍城镇化和大都市圈建设是消费和产业进一步升级的必要基础。虽然目前全国城镇化率已近6成,但户籍城市化率和大城市化率均远低于这一水平,真正意义上享受“大都市”生活水平的人口比例仍不高。户籍城市化及现代都市圈发展滞后,且部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仍有短板,均对实现消费扩容、产业升级、及生产力提升等长期目标形成制约。

从中长期看,加快户籍城市化有利于提升总体居民财富增长、提高城市生活质量、释放消费潜能。同时,优化劳动力资源分配、提高劳动力总体素质、促进连续就业,从而有效推升全要素生产率。

参考国际上的相关经验,打造更多高级别大城市和“大都市圈”,有利于在知识经济时代催生产业集群和分层,加快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迭代升级,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同时,有效缓解城镇化过程中房价、生活成本快速攀升等“大都市病”。

切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所需的户籍、土地、社保和财税体制改革,在当前环境下更有紧迫感。在促内需的短期目标之外,近年中国劳动人口、尤其是农村劳动人口加速老龄化,全要素增长率结构性下降,且外需增长结构性放缓,亟需完善供应链、扩大内需匹配中国制造业产能——这些中期挑战凸显了加快关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紧迫性。

制度建设之外,补齐相关基础设施的短板对于要素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有序推进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中国一些基础设施存量已达到发达国家标准,但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仍有较大投资及升级的空间——基建投资应从提高城市群通勤能力,实质扩张核心城市承载力,以及防治“大城市病”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具体包括城镇轨道交通、旧区改造、政府补贴住房,环保及清洁能源,水利设施,油气管廊,医疗、教育、文体、养老设施等领域。

(原题《为何推动新型城镇化是长短皆宜的政策必选项?》,有删改)

新闻推荐

全国首家螺蛳粉产业学院9月开学将开设设备维修与管理、食品检测技术等七个专业,每届约培养学生500人

南都讯近日,全国首家螺蛳粉产业学院揭牌引发广泛关注。5月29日,南都记者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柳职)处了解到,该院柳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