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产经热点> 正文

大数据产业掘金口

投资界综合 2020-06-02 18:27

主题为“大数据产业投资新风向沙龙暨第二届中国横琴科技创业大赛推介会”在深圳IDH创展谷举办,创展谷投资部总经理郭力、横琴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招商与研究部负责人叶爱军、稳正资产高级合伙人王进、君盛投资合伙人朱志豪、光量资本创始合伙人朱晴等嘉宾应邀出席,并进行分享,同时围绕“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商机”进行热烈的讨论。2020-06-02 17:24· 投资界综合

近日,主题为“大数据产业投资新风向沙龙暨第二届中国横琴科技创业大赛推介会”在深圳IDH创展谷举办,创展谷投资部总经理郭力、横琴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招商与研究部负责人叶爱军、稳正资产高级合伙人王进、君盛投资合伙人朱志豪、光量资本创始合伙人朱晴等嘉宾应邀出席,并进行分享,同时围绕“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商机”进行热烈的讨论。

在本期沙龙的特别环节“科技企业如何顺利在横琴"出圈"”中,横琴发展公司招商与研究部负责人叶爱军详细介绍了第二届横琴科创大赛和横琴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叶爱军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大赛,吸引更多具有创新性科技成果和过硬产业化能力的团队到横琴发展,横琴也将为优秀落户企业提供力度最大、条件最优的产业及人才配套政策支持。

数字化转型中的金融科技

君盛投资合伙人朱志豪在本次沙龙中提出为何金融领域的应用科技值得深度关注:

第一,许多新技术的应用场景都首先出现在金融行业。金融行业为投资机构提供了一个信息窗口,可以较早地接触到一些新的创业公司和新的技术。另外,许多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是最深、最广的,比如我们熟知的大型服务器。在互联网出现以前,金融行业一直是IBM产品最大的买家,例如各类交易所,清算中心,大型银行、证券公司等基本是它们的大客户。所以,观察这个行业非常有意思,可以捕捉到许多新的机会。

原因二,投资的最终目的是退出。投资人为更好地退出,就得观察这个行业到底有没有机会。从2000年到2020年,金融科技行业一直在跑出上市公司,银行科技、证券科技,保险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包括基础设施等。我们2019年底做了一个统计,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A股市场有47家金融科技公司,合计市值接近7千亿,其中有超过18家公司的市值高于100亿。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业务在国内,但在香港、美国的上市公司以及一些估值超过10亿美金还没有上市的创业公司。所以,站在退出的角度,我们认为这一领域会有非常多的机会。

原因三,金融行业的利润非常丰富,有充足的预算对新技术进行采购。并且金融行业有一个特点,就是数字化技术比较好,有非常优秀的人才储备。因此,在新技术的采购上,有钱买,又有人用,能够快速落地。

大数据云计算投资实践

稳正资产高级合伙人王进从具体大数据云计算投资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来做分享,特别对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投资进行了分析。

目前IDC主要分为三种:第一大类是由三大运营商建设的,以电信为主,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的数据中心在全国比重超过60%接近70%;第二大部分是由大型的互联网企业自建的,比如阿里和腾讯自有的数据中心;第三类是第三方数据中心,为云计算厂商和大型的互联网企业提供服务,例如国内比较领先的万国数据,目前在纳斯达克上市,大概是80多亿美金的市值;第四类是地方政府的大数据中心产业园。

如何评判第三方数据中心企业的投资价值?

首先是判断资源获取能力:在一线城市建一个数据中心的难度非常大,从审批到土地、电力等等环节缺一不可;第二是获客能力:数据中心建成以后能不能租给客户?客户愿不愿意租用?尤其是获取大型互联网企业包括云计算厂商一类行业客户之后,能不能跟他们形成比较紧密的合作关系;第三是项目自身的管理能力:一个是交付能力,二是安全性。目前T4的标准,全年停机时间不超过1小时。

所有的数据不是在奔向你手机的路上,就是储存在数据中心。所有的数据都有一个家,家就在数据中心。“互联网+云计算+5G”的需求叠加动力,会促进中国IDC市场在未来若干年保持持续增长。

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商机

--活动现场,由创展谷投资部总经理郭力主持,稳正资产高级合伙人王进、君盛投资合伙人朱志豪、光量资本创始合伙人朱晴参加了圆桌对话环节,话题围绕“数字化转型带来新商机”展开。

主持人—郭力:我们知道“数字经济、数字中国”连续四年写入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5月国家多部委联合发起了“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为我国的企业赋能。我们也知道,企业大数据服务是数字经济的重要一环,那么想请三位嘉宾分享一下,企业大数据服务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细分领域呢?

朱晴:还是要聚焦在我们公司关注的领域。比如说应用层和硬件层,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做高端制造,现在产业互联网方兴未艾,包括5G,未来三年,整体IT预算在数字化转型上已经超过了50%以上的份额,在中国有70%,是挺大比例的。我们投资机构肯定会相当关注。

另外,说到应用层,尤其在海外包括人工智能,我们现在也在看计算机视觉这一类的项目。但是其中比较难的地方是从语音到语意的识别,语音相对来说容易,但是到语意还是要有几年时间。

我们关注的细分领域大概是这两个方面。

王进:数字化服务的领域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接下来随着基础设施、基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数字化的过程。也许目前阶段数字化可能是竞争的优势,但是再往下一步发展,数字化可能是不得不做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不做数字化,可能就会被行业淘汰。

所以我们投资中所看的主要有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企业本身并不是做数字化服务的,但是他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能够提前布局,或者是能够更好的应用数字化服务的技术,使得他在这个行业的竞争中取得比较领先的优势。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对这一类企业是比较青睐的,也就是我们看的先进制造领域中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如果从行业大小来看,吃、穿、用都是非常大的行业,这些大行业中,有些企业能够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做得比较好,又能够通过技术提高效率,提高成本竞争力,这是我们看产业的时候比较青睐的一类企业。

另外一种是为这些企业做数字化服务的企业,各种各样的技术都有,根据我们机构的特征,过去的工作经历还是比较熟悉2B端的业务。我们也知道2C端很大,但是似乎并不是我们的优势,所以更多还是看服务在2B端的业务上,比如说工业视觉的应用上,这些应用能够在比较好的行业中进行应用,这是我们关注的,比如说激光应用的产业,我们觉得在未来中国的制造中,它应用的场景会更大,会逐步的替代很多过去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比较关注这些机会。

朱志豪:对数字化转型,我们觉得是非常大的概念,也是非常大的领域,我们内部也做了一些拆分,我们觉得整个投资机会在三个层面:

第一是偏基础的,这里有基础的硬件、软件,比如说服务器,比如说数据库,我们觉得这一块的投资机会,国内也是国产替代的概念。但是这一块对创业公司来说,我们觉得机会不多,已经被巨头给做完了,被华为、阿里这样的公司做了,创业公司的机会比较小。

第二是偏应用软件的,我们觉得有大量的机会出来,各领域、各行业都会有机会出来,但是核心的商业模式可能是需要考量的,因为做软件的公司,刚刚王总也谈到了,国内的付费环境、付费意愿,这种文化其实没有那么好,做大B的话就成了定制化的工具,做得非常重,资本市场的估值也不是很高。

第三个方向是做基于数据的产品,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有些核心的数据,有些合规的数据来源,基于数据做很多的应用,这一类公司是我们目前比较重点关注的,因为这一类公司的商业模式,包括增长速度都会比较好,包括估值都会比较好。但是这里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合规的问题,法律法规的推进和创业公司的业务步骤可能不匹配的问题,因此也会面临一些风险,这也是投资人比较纠结的。

站在我的角度,我关注金融科技领域,金融科技大数据的应用,从最底层到最上层,我都在看。另外非常有机会的点是在政务大数据领域,不管是从中央还是各个地方政府,国内上海可能走得快一些,深圳也在跟着,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是非常快的,工商的,税务的,医疗的,未来有很多很多可以应用的空间,可以想像的场景。

主持人—郭力:让我们目光进一步的聚焦到微观的企业身上,毕竟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投资人关注的主要对象。那么从投资人的角度出发,各位觉得,具备哪些优势的大数据创业项目,会更吸引投资人注意?

朱志豪:第一是团队,因为我们聚焦在早中期的投资,早中期投资团队是非常重要的。大数据项目要有复合的团队背景,除了技术的团队,还有会销售的团队,还有懂场景的产业团队,遇到这样的公司,这样的团队,我们相对会兴奋一些,这是第一。

第二块,做数据这个事情涉及到合规,不管是从业务流程的合规、技术的合规等等方面,我们都会很关注。但是我们更关注的是创始团队有没有合规的基因,因为有的团队可能历史上风格更激进一些,但是有些人从他的谈话、行为等等方面可以了解到他是一个做事情很规范的人,这些也是我们关注的。

第三块,大数据最后还是要落地到实际的场景应用,所以我们核心会考量到底是不是有刚需,大数据到底解不解决问题,还是创造出来的概念,是一个伪需求,是拿一个锤子去找钉子。

另外,我们希望找一些变量,找有一些变化或者有新的行业驱动力在背后的,不然行业一潭死水的时候,创业公司是没有机会的。

这是我们的观点,整体是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待一个微观的企业。

朱晴:我们公司还是守正出奇。还是沿着制造业的方向看大数据未来的方向,因为这是我们的守正,一定是自己把自己的能力圈范围的事情做好。我们还是会在产业互联网的领域聚焦,去做、去看,看有没有相关的项目。另外是应用端口,人工智能和视觉等方向看。另外还有一个领域,就像TO C端口的,就需要出奇了,可能需要有缘份。觉得这个项目是不错的,那么我们有可能也会涉及,我们曾经也尝试投这样的项目。但是这也自己要取舍的,一般TO B的企业的稳定度更高一些,TO C的话,不烧十个亿很难,而且烧了十亿也不一定会烧得出来,所以TO C的会稍微谨慎一些。我现在感觉TO C端的这些项目,可能团队还是特别特别重要。

王进:我们在找项目和找团队的时候,我们要求企业是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一方面是行业机会的判断能力,就像钓鱼一样,首先要知道在一条河的哪个地方可以钓到鱼,我们希望团队对于这个行业的机会在哪里要有敏锐的判断能力,这是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投资的最大的前提。经常看到很多团队的技术能力很强,但是迟迟找不到落地的应用场景,结果年复一年不断的消耗原本的技术优势。所谓的技术领先优势很容易被消耗掉,因为技术迭代是很快的。所以第一个根本的能力,在于他知道哪里有鱼,要能够把地方找到,这是团队首先要具备的最核心的能力之一。在跟企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学习,也在跟企业共同判断。

第二方面,在机会判断的基础上要有技术能力。知道这个地方有鱼,但是钓的时候饵能不能配得好,钓的过程中有没有足够的技术,也会决定你最终是否能够钓到鱼。也就是说企业要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去把看到的机会抓住。

主持人—郭力:看来三位投资人对大数据项目的“优势”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也说明我们的企业有着非常多的机会得到投资机构的青睐。刚才我们讨论了数字化转型给企业带来的机会,但我们知道创业路上坑坑洼洼,一不留神就踩坑。现在请三位嘉宾用过往的投资经验来和的创业团队分享一下,在大数据项目法创业过程中,哪些因素最容易导致项目失败。

王进: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每一个成功、每一个失败都不太一样。

首先,要要聚焦主业务,所有的工作要围绕着强化主业竞争力展开。这两年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概念比较热,但是客观地说,即使在珠三角这样一个制造业发达的地区,真正具备比较良好的生产数字化的企业,坦白的讲并不是太多。即使是一些比较大的企业,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也面临很多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小型企业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还是要比较谨慎。也就是说数字化一定要循序渐进,要跟企业的能力匹配。我们也看过一些企业砸了不少钱下去,发现整个水土不服,又不得不放弃。放弃了以后,可能以后就长期不敢碰了,又失去了一个机会。所以企业要非常重视数字化,但是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还是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实事求是的进行数字化的升级、转型、提升。

朱晴:我沿着王总的话题讲,让我想起了华为有一个“僵化、优化、固话”的六字方针,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僵化、优化、固化。在企业发展,尤其是转型的过程中,怎么能够把一些新的事物从僵化到优化到固化,这是很重要的。要因地制宜,到最后才可能真正的固化,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先学,学了之后再完善,完善完了之后才能真正的固化下来。其实华为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借鉴,因为他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把海外好的管理经验,当然我不是说数据,很多事情是通识,确实很多经验能够在华为行之有效,都是需要这个过程的。包括创投机构也是一样的,只要是企业都是通用的。

第二个,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最近我感觉比较深的,就是一个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特别重要的还是人。为什么说核心是人?因为一个企业的打造,可以把管理放中间,但是我们投的项目,技术是一个端口,市场是一个端口,但是一定要形成一个曲线之后才会变成微笑曲线,这个公司才是良性的,因此技术也很重要,市场也很重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创始人来说,就要真的打造好自己的团队,是否真的形成互补。因为每个人都有正和反面,如果他的技术能力很好,有可能思维会更加深邃,但是就很难覆盖市场。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合伙人打造好,这个团队太重要了。这就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你的企业内部布局就要形成这个曲线,只有形成了这个曲线之后,才有可能真正的微笑。因为有了技术,但是没有办法真的卖出产品也是问题;但是有市场,又没有不断累积的护城河的技术,可能阶段性以后也会形成很多的瓶颈。

这就是我的分享。

朱志豪: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不管是不是做大数据,是不是做数字化转型相关的创业。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最大的挑战,或者是很多时候的失败,背后最重要的原因,我觉得还是人。这里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很多团队走着走着就崩了,今年很多抢公章的事情。包括从我们的经历来看,从我们投的案子来看,这种事情也在发生。公司各方面还OK,但是团队崩了的时候,产生内耗的时候,这个公司就跑不动了,市场就把你打死了,自己把自己耗死了。这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这是人方面的一个挑战。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在人方面的第二个挑战,就是缺资源,永远缺资源,永远缺人,永远缺更厉害的人。你的业务往上走了一步,发现你的人又不够了,再找一个人,业务又往上走了一步,可能又缺人了。所以这个时候对创业公司来说,就是怎么稳固好自己的盘子,还要不断的进人,这个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挑战。

回到大公司来说,做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上能解决的问题,会涉及到公司的战略、留存、人员结构、文化,需要在这些地方做很多润物细无声的工作,这个数字化转型才有可能落地。单纯的长工具,前些年所谓的数据中台很热,一上,一干,发现这些东西上来之后落不了地,解决不了业务的实际问题,背后有很多组织的问题、业务适应的问题,也就是王总刚才谈到的问题,也是非常需要注意的。

主持人—郭力:感谢三位嘉宾精彩的分享,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趋势,希望我们能把握时代的机遇,在大数据的浪潮中直挂云帆济沧海!谢谢各位。

新闻推荐

世界工厂东莞“疫”中重塑供应链:直播带货倒逼供应链转型

危机是困难、是挑战,但也是不惧风雨者的“竞技场”。当下,疫情席卷全球,制造业尤其是外贸企业普遍承压。《经济参考报》记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