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回应当前科技创新热点问题
□新华社记者 陈芳 胡喆
14天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迅速筛选评价一批有效治疗药物,推进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5条技术路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技界迎难而上,夜以继日创新攻关,书写了战“疫”一线的“创新答卷”。
下一阶段,我国疫情防控科研攻关聚焦点有哪些?如何筑牢国家生物安全防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将如何发力?新华社记者近日专访了科技部部长王志刚。
疫情下的“战时状态”:
全力推进科研攻关工作
问:疫情暴发以来,病毒溯源、药物筛选、疫苗研发等应急科研攻关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撑。下一阶段,相关科研攻关主要聚焦在哪些重点?
答: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技界迅速进入“战时状态”,把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作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全力推进科研攻关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可诊方面,病毒序列发布后,14天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41天完成抗体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在可治方面,迅速筛选评价了氯喹、法匹拉韦、托珠单抗和一批中药方剂、中成药等有效治疗药物,以及恢复期血浆治疗、干细胞治疗等疗法,逐步形成应对新冠肺炎“主打方案”。
在可防方面,并行推进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5条技术路线,截至目前,已有5支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把握疫情控制的主动权、有效提振公众信心提供了积极支撑。
在可溯方面,第一时间快速分离出病毒毒株,快速确认病原,并共享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国际社会和各国科学家开展新冠病毒研究、诊断试剂研制、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发提供了条件。
在可控方面,将大数据用于疫情精准防控,运用流行病学、卫生统计等方法预测、分析、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趋势,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下一阶段,科研攻关主要聚焦在:
一是把疫苗研发作为重中之重,在确保安全性、有效性的基础上,按照精准、迅速、高效的原则,全力推进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5条技术路线疫苗研发。
二是把检测技术研发攻关作为当务之急,加大颠覆性、突破性技术研发,加快推进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检测条件和环境相对宽松的核酸快速检测产品研发,进一步提升我国检测试剂性能。
三是加快推进抗体药物研发。继续推进具有成熟临床前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基础、产业化转化成功率高、能快速进入临床研究的抗新冠病毒全人源单克隆中和抗体药物研发,加快推动新冠病毒抗体药物临床评价研究。
四是持续推进病毒病原学相关研究。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围绕病原学基础、病毒溯源、病毒变异等研究方向,持续深入研究,为明确病毒致病和传播机制、加快药物和疫苗研发、制定精准防控策略提供支撑。
筑牢国家生物安全防线:
进一步加强生物安全科技部署
问: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从强化体系建设、化解未来风险的角度,科技界应加强哪些领域的布局和投入?
答:科技部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安全科技工作,将生物安全工作摆在科技发展全局的重中之重。结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科技部将进一步加强生物安全科技部署,筑牢国家生物安全防线。
一是提升支撑能力。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及“十四五”重点任务布局,强化生物安全及重大疫病等重大科技项目部署,着力突破一批制约我国生物安全能力发展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全面增强国家生物安全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完善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布局,以基地平台带动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人才队伍建设,系统提升科技支撑国家生物安全能力,确保国家生物安全。
二是增强技术储备。聚焦生物安全关键科技需求,加快推进病毒病原学、免疫学等基础研究以及传染病防治、重症救治等临床研究;在快速检测产品、广谱抗病毒药物、干细胞临床救治、应急医疗器械、防护装备等方面,加大科技储备。
三是完善应急机制。围绕传染病防控重大战略需求,加大投入力度,依托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各方优势科研力量,构建建制性科研攻关体系,平战结合,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战时能够快速拿出一批切实管用的技术产品。
四是强化生物安全管理。继续强化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加大严格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活动,依法依规及时处罚,提高法律震慑力;配合有关部门加快推动生物安全法、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安全管理条例的出台,构建生物安全全过程监管链条。
“1+N”政策体系加强基础研究
问:为推进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科技部门出台了哪些重要文件?未来还将推出哪些改革举措?
答:近期,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等文件,与此前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形成新时期加强基础研究的“1+N”政策体系。下一步,认真抓好政策文件的落实落地。
一是面向未来15年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及国家重大需求,在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加强基础研究系统布局。
二是全面布局各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对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予以倾斜,加强跨学科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强化战略性前瞻性基础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增强源头创新能力。
三是建立符合科学规律的基础研究管理模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自主权,加快推进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
四是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
新闻推荐
■王梓佩医保谈判又见“灵魂砍价”。近日,淄博、青岛等山东七市药械采购联盟联合采购医用耗材。近9个小时的现场议价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