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消费热点> 正文

疫情之下 如何在上海街边安放一家特色小店

澎湃新闻 2020-06-14 09:29

【编者按】

上海的日常,于细微处悄悄流淌。

城市的丰富,定格在奢侈新潮驻地转角,特色小店腔调悠扬,后街烟火味日夜不息。

城市的开放,在于高光人物背后,城市精神孕育的万千姿态,在进取,有守望。

澎湃新闻推出“浦江观察”系列报道,带你触摸上海城市肌理,捕捉都市变迁,看见奋进的光。吴思敏 设计

当消费回暖之后,街边小店也开始逐渐复苏。

上海绍兴路的时装店“瓦尔登湖”,已是14年“老店”。曾经,最低谷时,一星期没有一个客人。店主瓦姐决定改变,参加“云市集”、试水抖音直播,百般尝试,适应业态变化。

人气兴旺的大学路、武康路,本身的“网红”气质,加上一场场线上线下活动,重新“满血复活”。分布在街边的小店,也是生机勃勃,烟火气又回来了。到了周末,有的咖啡馆已忙得不可开交。

街边小店,呈现的不仅是生活百态,更是“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

上海市商务委2019年的一份数据显示,上海约有47.5万个商业网点。其中,分布在马路边上的小网点占90%,分布在特色商业街区和永不拓宽的马路上的小店约9400多家。

但不同街区的条件不尽相同,也有小店仍旧在艰难前行。如何守护这些散落街头的小店?破局与探索,仍在不断行进中。

瓦姐的“自救”

绍兴路92号“瓦尔登湖”时装店。

隐匿在街角巷弄的小店,很多人喜欢。脚踩马路,拐进去喝杯咖啡,挑点小物件,其乐无穷。

色彩缤纷、烟火平和,小店不仅是街区商业活力的体现,更关乎就业和民生。疫情之下,相比大中型企业的抗压能力,它们往往更加脆弱,特别是售卖“非刚需”的零售小店,更容易手足失措。

“瓦尔登湖”坐落于绍兴路,这家30平米左右的小店,瓦姐打理超过了14年,“像我自己,更像我的孩子”。瓦姐说。

6月9日下午,瓦姐在店里忙碌。

春节前,“瓦尔登湖”像往年一样关门放假,但瓦姐没想到,开门营业是一场漫长的等待。

刚过完年时,她没有很担心,心想很快会过去。进入二三月后,心里的弦越绷越紧,不做生意容易,每月数万的房租和人工成本不会凭空减少。

“冬眠”期间,瓦姐把买卖转移到线上,在朋友圈“吆喝”,针对老顾客,不求盈利,只图让小店维持运转,销量毕竟远不如平常。

3月份,她小心翼翼限流复工。但复苏的路总是漫长的,刚开工的半个月里,“瓦尔登湖”仅接待了4位顾客。

当时,长期关注上海小店生态的自媒体人俞菱,开始举办小店网上特卖市集,许多店家加入其中。从3月份至今,“云市集”已开办7季,瓦姐参加了其中3季。

线上“摆摊”效果还不错。瓦姐说,有客人会直接买,也有客人看对了眼,特意来店里“打卡”。市集举办的前后几天,店铺销量往往明显上升。

“瓦尔登湖”的天井小院,顾客可以在这里休憩,店家免费提供咖啡茶水和甜品。

6月9日下午,一名通过“云市集”相识的女顾客来“瓦尔登湖”买了3件衣服,坐在摆满图书和花草的小院,尝了店家现磨的免费拿铁。她觉得很愉快,“感觉自己突然安静下来了”。

十几年来,这是瓦姐再熟悉不过的情景。但这次听客人一说,她几乎眼眶要热起来。

但瓦姐也不满足于单一的“云市集”。4月份,性格颇内敛文艺的她还在抖音上试水直播卖货,第一次进直播间,她忙活了好几小时,“可能还是没经验,效果比较一般”。现在回想直播时面对网友的紧张,她禁不住一乐。

如今,虽然小店的人气已在逐步恢复,瓦姐绷着的弦依旧没松,坚持开拓思路。她还想参加适合自己的线下市集,希望更多人认识“瓦尔登湖”。

网红街区的温度

5月初,大学路街区首次举办“后备箱游园会”,吸引大量游客。

街区活力的复苏,让身在其中的小店尝到甜头。

复工后,上海出台多项举措促消费,一次热闹过一次的市集,帮助网红街道大学路招来火爆人气。其一条支马路锦嘉路,也随着“后备箱游园会”人气飙升。

“The Space”是锦嘉路上一家主打画廊和咖啡的街边店,该店艺术总监沈女士表示,“现在店里的热度,可能比疫情之前更高,100%恢复了”。

The Space画廊里,推出“你需要一个豹豹”展览。

有一个画面曾让她印象深刻。6月初,大学路第二次举办“后备箱市集”,人气之旺,以至于公安、交警、城管、市场监管等各条线工作人员都来到大学路,全力保障露天市集和整条大学路的平稳有序。

在沈女士看来,大学路的管理者、运营方联手各商户,推动整个街区复苏,是附近许多小店得以快速走出疫情影响的关键。

“The Space”很少开线上业务,是体验型的小店,二、三月没什么客人。幸运的是,这两个月,街区运营方为商家适当减免了租金,让店家在“谷底”喘了口气。

大学路上,小店业态丰富。? 本文图片?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澎湃新闻记者曾在走访“后备箱市集”时看到,一辆辆装饰可爱的汽车停泊在路边的停车位,后备厢就是一家迷你小店,街上游人如织,餐饮外摆位座无虚席。如此旺盛的人气,小店自然受益。

“通过市集,聚焦点过来了。”锦嘉路一家主打原创设计的家居店“木墨”店长方芳说,在市集碰到一些老客户,他们发现原来这里也有门店,这是个效应。还有一些客人不知道其品牌,通过市集的互动知道并了解了,这是另一个效应。

方芳说,和去年相比,“木墨”已基本恢复。在此之前,他们着力维护老客户,同时把业务转移到线上门店,现在回看,效果不错。

不光大学路,“网红”武康路小店云集,复苏亦欣欣向荣。

“老麦咖啡”开在武康大楼一层,常有游客到这个地标建筑前合影留念。咖啡馆经理田彧说,现在客流和营收已恢复到平日八成左右,周末忙得不可开交。

““马巴”的情况比较特殊,是这个地块整体的复苏,推动了“马巴”的复苏。”武康路另一家咖啡馆“马里昂巴”店主陆先生表示。

“马里昂巴”人气已逐渐恢复。

未来的盘活与改善

不过,即便在疫情之前,经营一家小店,也非一件易事。疫情之后,也有部分小店从街上“消失了”。

近年来,电商、大商场连连刷新消费狂欢的纪录,小店客源流失。而房租高企、房东和街区规划的变数,一直是小店头上的“紧箍咒”。

好在,保护特色小店已引起了官方的注意。

2019年3月,上海市商务委官网发布消息称,走访调研发现,特色小店面临一些瓶颈问题。其中,既有租金和人工成本高企、缺乏综合性制度安排等外部原因,也有竞争力不足、邻避问题等自身原因。

当年4月24日,上海推出支持海派特色小店发展的“十条举措”,包括完善特色主题街区布局,允许开展“外摆位”试点,鼓励举办街区集市,鼓励持有沿街商铺的国有网点在租金、租赁年限等方面支持特色小店等。

也正是如此,像大学路“The Space”这样的小店能够从街区布局中慢慢恢复昔日活力。

“街边小店是城市各类经济元素中比较脆弱的一个。”上海市人大代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麟学在2019年“上海两会”期间就提交建议,呼吁政府关注小店。疫情冲击之后,他认为更要确保“十条举措”等政策落实落地。

比如“外摆位”,李麟学认为这项试点适合许多沿街小店,特别是餐饮类小店。店门口加几张桌椅,只要不影响通行秩序,生意可能好很多。

有小店业主提出,此次“五五购物节”的消费优惠,以及夜生活节等主题活动,主要针对大型购物中心和商圈,街边小店难以找到适合参与的活动。

李麟学认为,相关部门在盘活“大商业”的同时,要关注“小店经济”,后者牵涉到民生与就业等诸多问题。

一方面,政府还应更精准地施策,让城市高楼大厦和小街小巷彼此形成互补。目前,社区层面的“小商业”还可更充分地盘活,并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

另一方面,他认为街边小店要调整自身定位和预期。小店功能拓展很重要,要思考如何为凝聚街区活力做贡献。同时,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小店要主动适应并转型,“现在市长区长都出来带货,小店主也要有意识”。(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聚焦肠道健康 倡导酸奶文化 蒙牛举办酸奶文化节发布会

蒙牛总裁卢敏放6月8日,蒙牛在北京举办首届酸奶文化节发布会。发布会以“让爱发酵守护健康”为主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