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常心看待经济V型反弹,后期重心应转为“保韧性”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将全球经济本应有的运行轨迹彻底打乱。而疫情发展的时滞,又进一步弱化了全球经济的同步性。例如,由于疫情中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的切换,全球的产业链和需求面始终面临此起彼伏的不间断冲击。与此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目前不少局部地区还因疫情的冲击和反复,始终未能完全摆脱“暂停-重启-再暂停-再重启……”的窘境。
在疫情完全消退之前,预计经济运行波动和区域间失衡的局面就将一直持续下去。因此,全球经济的恢复或许还会出现颠簸。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由4月份预测的-3%下调至-4.9%,其中,发达经济体的预期增速由-6.1%降至-8%,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预期增速由-1%下调至-3%。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中,只有中国经济保持正增长,但增速也由4月份预测的1.2%下调至1%。
与全球经济恢复充满不确定性、下行压力不减相对应,中国经济已经显露出V型反弹的良好态势,尤其是自4月份以来,包括投资增速、工业企业利润以及PMI等多项指标都连续改善,反映出中国经济复工复产的进程保持着有序推进的态势,体现出了很强的韧性。
客观而言,要想继续保持住目前的连续改善的态势,前提是疫情继续可控。但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有一定挑战性,而这就意味着,经济的恢复有一个过程。参照粗钢产量、发电量、交通运输以及空气污染等多项高频指标,综合判断,目前中国经济复苏程度大体在80%-90%之间。由此,中国经济是否能由V型反弹进一步恢复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平稳运行,仍有待观察。
另外,与宏观经济恢复有序推进相比,微观层面的恢复则体现出很大的结构性差异,这也是本次疫情以来各国的共性问题。
由于新冠病毒较强的传染力,疫情暴发以来,各国均或主动或被动采取了不同程度的社交隔离措施,受此影响,各国居民的自由流动受到了极大限制,但对于一些可以远程办公的行业和人员而言,这些限制并没有影响其收入,反而还促进了其业务的拓展,而对于那些无法通过远程办公维系工作状态的居民和企业而言,收入和经营前景则受到了严重冲击。虽然各国政府进行救助时都对差异性有所考虑,但客观上在救助资金使用上很难做到精准区分。由此一来,拥有较多的金融资产的富裕人群或许受到疫情冲击不明显。
我国在“六稳”之上又增加了“六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大部分群体的影响。而且,“保居民就业”被列为首要。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6月份的PMI由上月的50.6%继续升至50.9%,但其中的就业指数却由上月的49.4%降至49.1%,且已经是连续3个月下降。虽然5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较4月下降0.1个百分点,但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却由4月的5.8%升至5月的5.9%。
由此可见,微观层面恢复情况更为复杂,更难判断。仅就就业数据而言,微观层面的情况不如宏观数据那样令人乐观。近期海外的企业违约、破产数据上升,也反映出同样的问题。
结合宏观数据和微观境况的变化,下半年主导全球经济的主要因素依然是疫情。中国经济得益于较早和较好地实现了对疫情的控制,所以能够有更多精力侧重经济恢复。但外围环境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一方面通过外贸、金融市场直接对中国经济产生外溢性影响,另一方面海外疫情的胶着态势也会间接影响国内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预期与行为。
因此,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后期的重心应由“促反弹”转变为“保韧性”,而从近期货币政策重新强调“保增长与防风险的有效平衡”的变化来看,转变已经开始。相应地,我们对于经济指标的变化,更需要以平常心去看待。
(作者:简容 编辑:欧阳觅剑)
新闻推荐
近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关于当前疫情期间加强我市住宅小区室内装饰装修管理的通告》,明确当前我市突发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