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国经济由降转升,二季度经济增速实现正增长,主要指标均呈现恢复性增长 “V”型反转彰显我国经济韧性
二季度GDP增3.2%
中国经济的韧性在哪?
好消息!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上半年国民经济逐步复苏,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1.6%,二季度GDP由一季度下降6.8%转负为正,同比增长3.2%。
专家预计,今年我国经济形势将实现逐季回升,三季度、四季度有望在二季度3.2%的增速上继续提升,分别实现4%和5%左右的增长,全年来看,我国经济增速有望实现1%—3%的正增长。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赵晓娜
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
国家统计局发布,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其中,二季度GDP由一季度下降6.8%转负为正,实现同比增长3.2%。
其它主要指标也实现逐步回升。其中,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8.4%转为增长4.4%,服务业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5.2%转为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指出,上半年国民经济逐步复苏,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市场预期总体向好,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这是我们长期努力的结果。”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看来,一方面,我国经济经过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长期增长而具有了极强的韧性,另一方面,我国通过强有力的防控手段控制疫情,这是我国全面复工复产的最基础所在。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研究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从一季度的下降6.8%到二季度实现3.2%的增长,我国经济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与前期国内疫情控制得力及复工复产的稳步有序推进是密不可分的。徐洪才告诉记者,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投资在二季度经济快速反弹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数据显示,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7%,制造业投资下降11.7%,较一季度分别收窄17.0、13.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9%,一季度为下降7.7%。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能够在短时间有效控制疫情,实现经济由降转升,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殊为不易,这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刘爱华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疫情催生了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刘爱华指出,今年上半年,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智能施工、无人配送等新模式有效地化解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堵点、难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这些新产业形成了更多增长极。
徐洪才表示,这些新经济模式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为经济下一阶段增长提供更多支撑。
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全年目标任务62.7%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6月份,CPI同比上涨2.5%,环比下降0.1%,处于温和上涨区间。
“在疫情和洪涝灾害的冲击下,物价能够回到这样的区间,是各方面采取的保供稳价措施的成果。”刘爱华表示,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推动,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16.2%,对整个物价涨幅贡献超过八成。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连续两个月小幅下降。“上半年,我国就业形势整体保持稳定,各项指标好于预期。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产业研究部副主任卞永祖指出,从全球角度看,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经合组织(OECD)预计今年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将创下大萧条以来新高。
卞永祖认为,中国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严峻环境下,之所以能保持就业稳定,一方面是各级政府把就业问题作为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抓手和入口,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就业都排在首位。另一方面宏观政策准确有力。今年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为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受疫情的影响,今年的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刘爱华指出,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同比少增173万人,一些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更突出,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下降,求职面试都受到一定限制。
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这部分人群主要是新毕业大学生,调查失业率达到19.3%,比5月份上升2.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3.9个百分点。刘爱华表示,下一步要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通过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等措施,以更好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全年GDP有望实现1%—3%的正增长
“从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各个经济指标回升情况看,下半年经济的持续恢复是有支撑的。”刘爱华表示,上半年经济稳步复苏为下半年持续恢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多指标在3月份以来都出现了明显回升或者降幅收窄。
刘爱华表示,这种运行态势表明,总体上疫情的冲击是可控的,而且中国经济自我调整能力是比较强的。我国拥有完善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超大的市场优势,这些优势在下阶段仍然会有效应对疫情冲击。
对于全年经济走势,江瀚认为,从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角度来看,我国刚刚经历了过短期的大幅度下降周期。在经历短暂性的周期性探底之后,我国经济已经成功实现企稳回升,2020年的经济运行势必会进入一个先低后高的周期中来。
徐洪才也认为,今年我国经济形势将实现逐季回升,三季度、四季度有望在二季度3.2%的增速上继续提升,分别实现4%和5%左右的增长,全年来看,我国经济增速有望实现1%—3%的正增长。
多个国际组织也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月24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指出,中国经济正在从第一季度的急剧收缩中恢复,2020年增长率预计为1.0%,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正增长的。
“仅在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就远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可见中国很有可能会是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国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江瀚表示。不过,刘爱华同时强调,当前境外疫情仍在快速蔓延扩散,世界经济经贸重启举步维艰,国内的需求恢复目前受到一定的制约,稳企业、保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
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看来,提振有效需求是促进经济进一步恢复的关键,要紧紧围绕“六保”“六稳”,要促进消费加快恢复,进一步发挥投资托底作用,大力促进5G等新基建发展的同时,继续发展传统基建项目。
对于下半年宏观政策,刘爱华表示,宏观政策既要考虑保持政策力度,也要考虑可持续性,下半年会根据形势发展,根据“六稳”的实现情况和“六保”任务落实情况作出适度调整。
“宏观政策要形成合力,保住市场主体与就业,提振有效需求,促进经济稳步恢复。”温彬建议,财政政策要进一步实施减税降费,降低企业开支,保障员工收入;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支持力度,着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链接
6月中央企业收入
净利润同比增速转正
国务院国资委16日发布数据,今年6月份,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万亿元、净利润166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6%和5%。
国资委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当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进入二季度以来,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明显改善,收入和效益降幅持续收窄,特别是5月份以来央企生产经营加速好转。
统计显示,上半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3.4万亿元,同比下降7.8%,降幅较1至5月收窄2.1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收窄4个百分点,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分行业看,建筑、汽车、通信等行业上半年营收同比实现增长。
上半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净利润4385.5亿元,同比下降37.7%,降幅较1至5月收窄12.6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收窄21.1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6月份,中央企业扭转了今年以来月度效益同比下滑态势,绝大多数行业月度效益恢复或超过同期水平。其中,发电、冶金、建筑等行业6月当月效益同比增速超过10%;石油石化企业6月当月净利润同比增长7.9%,年内月度效益首次实现正增长。
统计显示,上半年,中央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同比增长7.2%。自3月份全面复工以来,中央企业月度投资增速分别为4.1%、11.8%、13%、21.2%,呈逐月加快态势。
新华时评
稳中求进破浪前行
“V”型反转——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经济由降转升。二季度经济增速实现正增长,主要指标均呈现恢复性增长。尽管当前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一系列新数据、新变化中,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进一步彰显。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我国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这一成绩实属不易,好于预期。有国外媒体16日评价说,中国成为疫情暴发以来首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无论是宏观经济数据、微观企业业绩还是城市乡村忙碌的景象,都显示我国经济在回暖,人们信心在增强。
当然也要看到,从上半年累计的速度看,经济领域中一些指标还处于下降区间。疫情带来的损失尚待弥补,推动经济回归正常水平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扩散,外部风险明显增多,国内需求恢复受到一定制约。诸多挑战压力下,我们既要坚持底线思维、迎难而上;又要保持发展定力,辩证全面看待经济形势,善于变压力为动力、于变局中开新局。
经济增速转正,是中国经济有巨大回旋空间最好的例证;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拥有全球最大内需市场的潜力优势没有变。这再次印证一个道理:在与较大的外部风险长期共处中,努力办好自己的事,就能掌握发展主动权。上半年经济稳步复苏已经为下半年持续恢复打下了坚实基础,更多“增长极”正在形成,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效果也在持续显现。
船过中流更奋楫。各地各部门需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推动中国经济巨轮在稳中求进中破浪前行。
本栏文字均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丁建庭7月15日,世界青年技能日,广东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开幕。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以大赛的形式彰显对技能人才的重视,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