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WTO研究会副会长、商务部研究院前院长霍建国:大湾区更应进一步扩大开放
深圳前海e站通服务中心通过多项改革,便利深港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创业办事。图为市民在办理相关业务。资料图片
●南方日报记者昌道励
在全球疫情蔓延和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今年上半年,广东的工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均呈回升态势,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在中国WTO研究会副会长、商务部研究院前院长霍建国看来,广东的经济体量全国最大,尤其是外资、外贸占全国的份额大,承担着全国经济恢复的艰巨任务。“广东率先复苏,对全国有相当大的支撑作用。”
霍建国认为,下半年广东“六稳”“六保”任务依然非常艰巨,要继续克服困难拓展贸易投资发展的新局面,这对于巩固和恢复国内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更应进一步扩大开放,努力创造商品、人员、资金自由流动的开放格局,这对于我国构建双循环格局有积极促进作用。
广东对全国支撑作用大
“下半年,广东"六稳""六保"任务依然非常艰巨,要继续克服困难。广东外贸、外资的稳定和恢复,对于巩固和恢复国内经济的作用非常大。”
南方日报:你如何看待广东上半年在外贸、外资等方面的经济运行情况?其中呈现出广东怎样的发展特点?
霍建国:广东的经济体量全国最大,尤其是外资、外贸占全国的份额大,承担着全国经济恢复的艰巨任务。全国经济第二季度迎来积极变化,经济明显进入恢复阶段,整体经济运行情况好于全球。从总体来看,上半年广东的经济运行情况和全国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一些指标好于全国。特别是利用外资走势明显回稳,服务业外资增长较快等,总体好于预期。广东的外贸也稳步发展,进出口在6月由负转正。广东率先复苏,对全国有相当大的支撑作用。
从各项指标看,近年来,广东的对外贸易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进一步提升,在疫情下展现出民企的发展韧性。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业方面,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比较强。同时,一般贸易增长较快,加工贸易的调整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新的经济结构有利于克服当前困难,继续发挥外贸外资在支持经济增长方面的巨大潜能。
上半年广东的外贸、外资增长受困,主要是因为外部环境比较困难。尤其是外贸,中美贸易摩擦、欧盟经济不景气以及全球疫情导致经济大幅回落、需求大幅下降,外部需求受到很大影响。下半年,广东“六稳”“六保”任务依然非常艰巨,要继续克服困难,努力拓展新局面。从全国看,广东外贸、外资的稳定和恢复,对于巩固和恢复国内经济的作用非常大。
延长中国主导的产业链供应链
“采取有力措施稳定信息技术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要鼓励广东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有序向境外转移,逐步形成中国制造业主导的海外生产网络基地,延长中国主导的产业链。”
南方日报:疫情下全球产业链面临挑战。广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实现产业链正常运转?
霍建国: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全球产业链竞争发展的新形势,给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挑战。首先,在困难的时候,政府要对企业提供必要的帮扶政策,包括减租、减息,房租、贷款利息延付等。同时,深化“放管服”,推进贸易便利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这是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必要前提。
从近期来看,中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配套能力在全球已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以消费电子产业为例,深圳已形成世界上最具成本优势和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供应链,说明广东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继续提高信息技术产品和高端制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基础性工作。
从长远发展角度及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方面考虑,应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妥善处理好海外投资的发展方向。其中,要高度重视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格局,鼓励广东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有序向境外转移,逐步形成中国制造业主导的海外生产网络基地,延长中国主导的产业链供应链。
南方日报:上半年广东对东盟延续增长态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基本持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等市场成为外贸增长点的背景下,广东如何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
霍建国:欧美经济受疫情影响大幅下降、需求收缩,对广东在欧美市场的进出口影响较大。相比较之下,东盟市场受疫情影响不大,经济运行相对稳定,为广东扩大东盟市场提供了新的机会。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范围很大,广东还要继续加大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力度。
此外,广东仍然要加大拓展其他潜力较大的市场,总体的外贸规模还可以再增长。欧盟市场在英国脱欧后虽然经济总量有所下降,但仍有14多万亿美元的容量。一旦欧盟经济出现复苏,其市场需求潜力将大幅上升,因此对欧盟市场的开拓要更精更细。
开拓国际市场时,除了政府对特别困难的经营主体提供帮扶政策外,更要强调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的开拓能力。企业要研究市场、研究客户,有针对性地扩大相关市场的出口。虽然广东外贸企业的产品生产能力和竞争力都不错,但是在国际市场的精耕细作方面,在拓展市场、维系客户、保持贸易逐步平稳发展方面,还要更努力。
打破内外循环障碍是关键
“在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创造商品、人员、资金自由流动的开放格局,有利于促进整体循环效益提高,产生溢出效应,对国内大循环有积极作用。”
南方日报:在新的国际环境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
霍建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加快开放是关键,但是也要看到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与压力。维系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循环非常关键。
这种循环的基础在于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如何保护企业的经营主体地位,如何构建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保证政府对企业的信息公开透明和服务等,都非常关键。有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港澳资金会更加积极参与大湾区的开放发展。
从外部看,欧美过度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大量的资金正在寻求新的投资场所,只要粤港澳大湾区可以保持经济增长的活力,欧美的避险资金必将对大湾区的投资环境非常关注。目前国际资本对服务业投资需求较大,如果此时我们加大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的开放,就有可能在引资方面带来新的增量。
目前,我们很多服务业还没进入完全开放的阶段,虽然在金融、保险、投行、证券等领域做了很多工作,这些领域的开放是标志性的。但是我们更要关注其他领域的开放,比如交通、运输、仓储、物流,以及专业服务领域如会计、审计、经济咨询、律师事务所等,还有商贸旅游文化演出等,仍需要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如此才会形成更加繁荣的市场环境。
当然,我们在加快服务业开放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不断地提高有关管理部门在市场准入开放后事中事后的监管能力,妥善处理好扩大开放和提高监管水平的关系。
南方日报:我国正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广东如何发挥作用?
霍建国:双循环的关键是畅通内循环,打造开放的市场化环境,减少对市场不同形式的限制。首先可以在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创造商品、人员、资金自由流动的开放格局。这有利于促进整体循环效益提升,产生溢出效应,对进一步形成全国大循环都有积极的样板作用。
实际上,内外循环是不可分割的。当外部有困难压力,我们要尽量调动国内消费和国内循环的作用,但并不排斥开放型经济的作用。最好是内循环畅通,外循环活跃,打造一个有利于资源自由流动的更有吸引力的大市场,才会赋予中国经济更大的发展活力和增长潜能。
因此,要打破内外循环的障碍,这是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前提,是发挥内循环、外循环相辅相成作用的根本保障。广东要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发展方面率先拓展新的局面,加快同国际高标准对接,突破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在开放的规制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新闻推荐
拥抱“慢花运动”新冠疫情让消费者与种植者探寻避免过度消耗资源的种植方式
在俄罗斯莫斯科,一名女子为公园中的郁金香拍照。在肯尼亚花卉农场里的玫瑰。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郊区,随着园艺巨头们在新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