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免税经济”的未来
我国现在的免税业务,市场规模刚刚超过540亿元,与旺盛的消费力相比并不成比例。
这其中七成来自机场、口岸与机上。相比较于韩国免税市场消费结构,有50%的免税消费是发生在市内免税店,我国的市内免税店占比不到1%。
机场和市内商场的优劣很明显,机场免税店的面积相对较小,品牌店数量较少,购物时间和购物空间都很有限。赶飞机一般也就提前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到达机场,一旦需要退换货售后服务就必须再进机场,比较麻烦。
而市内店对购物时间没有限制,且空间较大,有利于商品的展示和销售。例如游客去海南三亚游玩,发现附近有免税店,看见一个艺术品很喜欢,但他还要到处游玩。这时他只要交了钱、填表格,第二天去机场直接就可以取走。
此外,在机场免税业务中,商家由于没有主动权,被机场“克扣”的过多。比如,首都机场的T2航站楼与T3航站楼的销售扣点分别为47.50%与43.50%,上海机场的综合销售扣点为42.5%。要知道,免税业务的毛利率大约在50%,这一下子利润就被扣掉了八九成。
免税业务的全面启动,让从业者担忧起掮客、走私者和代购的搅局。对此,《关于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明确指出,已经购买的离岛免税商品,属于消费者个人使用的最终商品,不得进入国内市场再次销售。
对于企图将海南免税店的免税商品进行倒卖、代购和走私的个人,将被纳入信用记录,三年内不得再购买海南离岛免税商品。并且,对于已构成走私行为的,甚至有可能构成犯罪,将被海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为了防止代购行为,该公告还对免税商品的件数进行了规定。对于代购重灾区的商品,规定化妆品只能每次购买最多30件,酒类每次最多购买1500ml,手机每次最多4件。每人每年10万元的免税购物额度无疑将很大程度上打击海南代购的积极性。
与国内免税行业蒸蒸日上的境况相反的是,日韩免税店受疫情重创。2019年韩国免税产业销售额达到213亿美元,中国消费者贡献超过七成。但疫情发生之后,韩国免税店几近断粮,销售额同比降幅高达约90%。多个机场免税店已经关闭,市内免税店也纷纷闭店或调整营业时间。
疫情导致的“禁足”,境外免税店业务停滞,客观上为消费回流国内带来了契机。如何握紧“消费”马车的长鞭,既考验政策制定者的平衡掌握,也得看各大企业的参与热情。毕竟这样的机会,可不是常有的。
新闻推荐
对腾讯云而言,如果它想更进一步赶超阿里云,难度还将会不断提高。阿里云、腾讯云两大国内云计算巨头都有自己的基本盘,如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