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市场信息> 正文

把龙泉山围成“中央公园”:成都都市圈的四市同城策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0-08-22 02:54

成都都市圈内的4座城市,围绕在龙泉山脉的四周。但在成都宣布要跨过龙泉山“东进”发展后,龙泉山的部分地区被规划为城市森林公园。若4市成“圈”,则中间的龙泉山将成为都市圈的中央公园,这也反映了4座城市同城化的决心。

2020年,“成德眉资同城化”成为热门话题。

尤其是在7月27日召开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后,推动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3市的同城化,成为构建成都都市圈的关键之举。

2019年,上述4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万亿元,占四川省比重达46.1%。四川省发改委表示,成德眉资区域自然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并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坚实的产业基础,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有条件率先建成现代化都市圈的区域。

成都市表示,推进这一同城化发展,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与传统城乡结构,探索“大都市区—区域城市—功能区—新型社区”四级空间体系,形成多样性共生、开放式协同的区域经济生态。

如果将视野放大会发现,当前成渝两地正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不仅有利于做强做优成都极核功能,也有利于引领“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实现四川省区域发展战略与国家重大战略有机融合。

不过,与东部沿海城市的都市圈相比,成都都市圈仍有诸多短板需要弥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多位政府人士、业界专家认为,成都都市圈需要在几个方面加快建设,包括交通密度、公共资源共享率、合理的产业分工合作、文化认同感。

补短板:推进交通同城化

决定都市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通勤问题。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璐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世界上几个著名的都市圈内,如东京、伦敦、巴黎,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市郊铁路的长度大于核心地区的地铁长度。

“但成都都市圈在这一方面的发展情况则是两者倒置,重视中心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而与周边城市的市郊通达性相对落后,不仅造成中心城市的大城市病,也减缓了资源要素的流动性。”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骆玲认为,成都都市圈应该向轨道上的都市圈目标迈进。下一步,成都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解决“通”的问题,更要解决“快”的问题,形成15-30分钟通勤圈。

这也成为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7月27日,成德眉资4地政府与四川省铁路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签署《关于成都外环铁路共建共管框架合作协议》。该外环铁路总长约450公里,将把4座城市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德阳市位于成都东北部,因“三线建设”布局现代大工业而建市,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8月14日,德阳市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要以构建“9高13快13轨(9条高速、13条快速通道和13条轨道交通)”交通体系,打造“成都都市圈通勤最佳城市”。有专家表示,德阳此举是为进一步加快融入成都,成为成都都市圈副中心城市。

此外,成都都市圈在交通建设方面的规划蓝图已定。统筹布局以成都为中心枢纽的多层次多制式轨道交通网络,加强4市城际和市域(郊)铁路等快速交通对接,加快建设成德、成眉、成资市域(郊)铁路和成都外环铁路等轨道交通项目,打通成渝中线、成达万、成自宜等高铁大通道,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构建1小时通勤圈。

刘璐认为,单一城市有区划和边界,但都市圈却没有具体的地理边界。“我们可以进行规划,但谁能最终入圈,决定权在于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关联程度。”

都市圈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初期,以核心城市率先发展为标志,通过吸引各种要素,如人、财(投资)、物(项目)的聚集,增强其竞争力。但经济的本质是追求要素的最高回报率,因此当核心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投资资本会推动资源要素自然向周边流动。

“路网密度、时效性是影响资源要素流动的关键。”刘璐说,若成都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进一步加强,成都都市圈的范围还可能继续扩张。

刘璐认为,中国提出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高铁化”,也增加了资源的流动范围,这不仅扩大了核心城市对其他区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也将缩短都市圈发展的过程。

德眉资:与成都共享资源

都市圈是经济地理概念,同城化则是其具体的要求。

成都都市圈内的4座城市,围绕在龙泉山脉的四周。过去龙泉山是天然的屏障,但在成都宣布要跨过龙泉山“东进”发展后,龙泉山的部分地区被规划为城市森林公园。一种有趣的提法称,若4市成“圈”,则中间的龙泉山将为都市圈的中央公园。

中央公园过去通常指一座城市核心区内的大型公共空间,站在都市圈的角度,将一座山视为中央公园,实则反映了4座城市同城化的决心。

不过,成都都市圈的同城化,走过了10余年的漫长路程。

眉山市在“十一五”后便开始积

极推进融入成都战略,并在近年以天府新区眉山片区为桥头堡,大力推进与成都的各项产业、交通基建的合作。资阳市在2005年就提出“劈开龙泉山脉,敞开资阳大门”,以融入成都,但直到2018年11月才与成都召开了“成资同城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德阳市也是在近几年提出成为成都都市圈北部副中心的计划。

尽管2010年1月31日零时起,眉山、资阳固定电话就与成都一起共享区号028,但10年后,三座城市才真正开始坐下来讨论,要如何推动更多层面的“共享”。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文帅表示,衡量一个都市圈发展程度的核心指标包括内在城市的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城市化率、交通一体化程度、公共服务这五方面。

7月31日出台的《关于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指导意见》),在这些方面有更多的布局。

其中提出,将在成都都市圈内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动成都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德眉资延伸。如推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建立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协同互认和社保、医保基金风险防控合作机制,以及推行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和异地贷款等。

用地指标方面,将支持4市统筹用地指标、优化调整建设用地布局,按规定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将同城化发展重点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完善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积极盘活存量工业用地。

在资金支持方面,《指导意见》提出4市商业银行互设分支机构,推动融资担保、小额贷款、融资租赁等业务同城化。鼓励省、市国有企业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或建设基金,推动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

与此同时,成都都市圈内的4座城市,还将合力打造都市圈品牌。联合开展品牌策划和形象推介,发挥产业联盟、创新联盟、行业协会、商会等桥梁纽带作用,借助国内外大型展会平台,不断扩大影响力。

有专家表示,若成德眉资4市的同城化最终达到目标,则未来成都都市圈还可以继续扩大,变为“1+7”,纳入乐山、绵阳、遂宁、雅安。

包括乐山在内的四川省其他城市,近十年来也一直在持续不断地研究如何融入成都都市圈。在这些城市看来,融入省会级都市圈,是地级市发展其区域经济的重要渠道。随着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实体性生产部分逐渐外移,大都市的经济不断被服务业所取代或被虚拟化,强烈需要周边城市群对它的配套支撑,这为地级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领头羊成都:瞄准世界城市

成都都市圈的核心在于成都,成都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其都市圈的“上限”在哪里。

但数年来业界对于成都发展的争论却从未停止,即成都GDP规模在四川省占比过高,对其他城市的发展有牵制作用。

有成都市政府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推动成都做大做强,可以认为是政府有意为之的结果。

2009年,当时提出的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是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而西部地区究竟是否也需要如此做,学界有非常多的争论,这一争论在1999年西部大开发出台后就一直未停止。

至于是否应该全力推动中心城市发展,反对者认为,大城市的发展会汲取过多的资源,而西部大开发的目标是整体的开发与发展。而支持者认为,正因为西部整体经济水平低,因此一定要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此外,人口和各种资源、资本要素向大城市聚集,是不可逆的现象,而四川省只有成都市能够有对要素的吸纳能力。

下一步,作为都市圈领头羊的成都市,应该如何发展?

成都在学习国内其他城市的同时,也开始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的经验。成都用了近半年时间对伦敦、纽约、东京、上海四座城市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形成了《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研究年度报告》与《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主要经验及其对成都的借鉴与启示》,以此用以指导成都及其都市圈的建设。

关于东京的研究报告称,对标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区域轨道交通发展水平,成都在轨道路网密度、系统层级丰富度、列车开行频次、交通接驳便利度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作为报告的主要撰写人,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学部教授严网林称,成都在发展都市圈方面,应该借鉴东京都市圈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综合发展的经验。如打造轨道交通为主体的都市圈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由成都主导、德眉资协同,开展成都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编制。

针对上海的研究报告则指出,“成都在发展中,需要学习上海的大视野格局,即着眼西南地区,乃至更大区域,发挥链接全球网络和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作用”。此外,借鉴上海都市圈的经验,成都都市圈建设过程中,则需要进一步推动产业资源互补,进一步优化成都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未来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从四地现有的实力看,成都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活跃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而德阳的重大装备制造业集群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眉山市和资阳市则分别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产业方面具有较好基础。

但是,如何将4座城市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成都市发改委曾对南京都市圈进行实地调研。据参与该调研的一位人士透露,南京都市圈所设立的“项目推进委员会”获得了成都方面的高度认可。“项目推进委员会的成员,不仅有来自各行业组织的人员,也有高校院所的人员,组成了多部门联合、专业人才聚集的委员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骆玲指出,成都都市圈内各个城市尽管地理空间紧邻,但经济、产业的实力差距仍较大。目前成都都市圈是以成都为单核的发展模式,周围尚未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出现,呈现以大带小格局。

此外,都市圈内的产业一体化和基础设施同城化程度比较低,成都主导产业和其他城市的内在联系与对接不紧密,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覆盖率不高等。骆玲认为,衡量都市圈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产业。

“都市圈的建设,不仅考验城市之间的产业、基建等硬实力合作与发展情况,也考验区域的软实力,如区域内部文化认同度,只有在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同度的基础上,才可以让内部的居民形成合力。”骆玲认为,成都到西安的高铁开通后,两地的时空距离缩短至3小时,但基于两地文化的差异,要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并非易事。

世邦魏理仕华西区战略顾问部主管何乐晔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未来成都都市圈内部城市的功能定位要有差异,亦能互补。4座城市在制定“十四五”或“十五五”规划时,应该加强沟通,在某些重大产业或基础设施的规划制定上实现规划统一,建设同步。

“上海非常明确,除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及少部分高端制造业外,其他产业都向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转移。因此,成都下一步也要有清晰的认识,在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身重点发展方向是什么,其他城市需要承载什么功能。”何乐晔说。

在都市圈内部,基于区域价值和成本差异,都市圈应该呈现逆序化的产业分布规律,如服务业在核心城市,制造业纾解到次级城市,而其他附加值较低的产业进一步向外转移。

前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力争区域内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7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更加完善,奠定现代化都市圈坚实基础。

到2025年,力争区域内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3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现代化都市圈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

产业方面,将共同推动形成万亿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及千亿级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共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协同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施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

4座城市还将共同编制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建设行动计划,推动组建一批产业生态圈建设联盟,强化优势互补和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协作,构建产业功能区(园区)引导、龙头企业牵头带动产业链上企业的产业协作生态系统。构建都市圈“研发+转化”“总部+基地”“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产业互动新格局,共同形成万亿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及千亿级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食品饮料产业集群。

(作者:李果,谭琪齐 编辑:李博)

新闻推荐

蓝思科技收购可成科技旗下苹果供应链企业

蓝思国际以现金99亿元收购可胜科技(泰州)有限公司以及可利科技(泰州)有限公司各100%的股权。2020-08-2012:36·投资界c...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