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白细美”造成额外浪费
如今精细加工的粮食产品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但看起来“白细美”的粮食背后,存在过度加工带来的粮食损耗问题。近日,新华社报道,原农业部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强粮食加工减损工作的通知显示,因过度加工我国每年损失粮食150亿斤以上。
所谓过度加工,是指为了过度追求加工精度而采取的原料消耗高、产品出率低的粮食加工方式。目前国内粮食加工普遍存在片面追求精度的现象,产品越来越白、制作越来越细。据湖南省岳阳市一位农业干部透露,有的企业100斤稻谷只能出30多斤精米,剩下的多为碎米,只能用来做饲料。
粮食过度加工的背后,远远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一方面,关乎生产技术。粮食加工,涉及多个环节的加工工艺流程,不仅在一开始就对加工原料的良品率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在粮食干燥、储藏、加工等环节中,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更是需要有完善的设施设备以及配套的技术工艺来支撑。任何一个环节有差池,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造成更多的浪费。另一方面,关乎市场需求。当前,消费者更青睐于“白细美”的粮食,而精加工的粮食因其外观、口感和加工特性更好,能赋予更高的商品价值。既满足市场需求,又能获得更多利益,企业何乐而不为。此外,这种舌尖上的习惯一旦养成了,短时间内是很难调回。这让“白细美”粮食有了一定的“用户黏度”。
诚然,消费者追求更好的口感无可厚非,企业为迎合需求进行加工,也符合市场规律。但凡事都应“适度”,更要讲求科学。如果没有正确、科学的规范指引,消费者与加工企业就会在片面追求粮食精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对此,要及时遏制过度加工,首先,要从法律层面上作硬性规定,通过行政手段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如修订国家对粮食加工的标准,并强制执行——通过设定最高标准来为粮食加工设限,同时鼓励引导企业技术革新,推动适度加工。其次,要更正消费者的错误观念。粮食并非越白越好,越细越精。在技术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粮食精度并非“永无止境”,当粮食加工到一定程度后,口感和外观的改善已不明显时,再追求精度就已跑偏,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数量浪费与营养流失。让消费者逐步改变需求,倒逼加工企业采取适度加工。(陈文杰)
新闻推荐
近日,第四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北京举行。其间,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