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消费要怎么投?
会上,各位嘉宾围绕《流量与数字,新消费奥力给》进行了圆桌讨论。2020-10-15 19:38· 投资界
2020年10月12-15日,清科集团、投资界联合华发集团在珠海举办第二十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这是一场持续20年的行业之约,作为行业年度最受瞩目的盛会,现场集结了1000名投资行业头部力量,解析政策趋势、聚焦投资策略、探索价值发现、前瞻市场未来。20年之际,可谓星光熠熠,群英云集。
在本次论坛上,亚商资本创始合伙人;亚商集团总裁张琼、浦发硅谷银行企业客户部总经理敖宇翔、德迅投资董事总经理齐海、华映资本主管合伙人王维玮、青锐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吴斌、璀璨资本管理合伙人吴晓丰、山行资本合伙人朱思行围绕《流量与数字,新消费奥力给》进行了圆桌讨论。
以下为圆桌讨论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整理:
张琼:非常感谢清科集团每年都会给大家一个大聚会的机会,现在时间是下午三点钟,我们坐在台上还好,非常感谢听众们一直坚持听下来,我也希望这一场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欢乐的、轻松的内容。
每次说到消费的主题,大家都会觉得离自己很近,确实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消费,衣食住行穿,都离不开。但是整个消费市场在现在又发生了非常非常大的变化。既然来了这么多的嘉宾,先请每一个嘉宾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介绍一下自己,自己的基金和自己关注的行业。
敖宇翔:大家下午好,我是浦发硅谷银行的敖宇翔,浦发硅谷银行在中国积累了近10年的行业经验,而母行硅谷银行深耕美国创投圈已经超过35年,在全球各创新经济中心都有布局。过去在国内,我们主要关注以医疗、硬科技等行业为主的八大赛道,并没有一条系统的新消费赛道。直到去年的下半年,我们隐约感觉到这个风口越来越大,不容错过,所以成立了专业的行业组,开始对这个赛道进行一些相对的知识积累,也陆续做了一些比较好的项目。今天非常高兴能够把这些经验带过来跟大家进行分享。
齐海:我是德讯投资的齐海,德讯投资是2007年由腾讯联合创始人曾李青先生创立的一家投资机构,我们过去投了200多个企业,我们主要早期投资互联网、文娱、科技的大TMT赛道,从2018年开始尝试看新消费的项目,过去两年多的时间投了十多个项目,我们在健康食品方向投资了超级零、王饱饱,饮料方面投了气泡酒赛道的白浪、MITUP、望山楂,渠道方面投资了二手奢侈品奢交圈,潮流社区电商嘿市,社区半成品店火锅物语,以及近期大热的BA饰物局,我们还在学习和成长过程当中,希望有机会和各位做更多的探讨和交流。
王维玮:我是华映资本的王维玮,华映资本是09年成立的,我们主要做中早期的投资,早期是做数字娱乐和TMT领域。最近三五年开始,华映跨到了消费互联网、企业服务和科技。
吴斌:我是青锐创投的吴斌,我们是2015年成立的机构,2018年左右开始聚焦消费,在消费领域投资了二十几个公司,比如生活用纸领域的植护,还有小家电领域的追觅,以及齐海总前面提到的嘿市。我们投资的方向分为三个,最核心的一个是消费品品牌,包括生活用品和健康快捷的食品。第二个是相关的渠道,第三个是产业互联网。
吴晓丰:我是璀璨资本的吴晓丰,我们主要是关注结构性的消费投资机会,过去我们投资了40多家,这几年发展比较迅速(KK集团、乐摇摇,云麦),关注新人群催生下的新功能,新场景下的投资机会。
朱思行:我是山行资本的朱思行,山行资本是2015年底成立的,到今年也将近五年的时间。我们主要关注的行业是TMT和消费,在过去几年里也投了一些消费相关的项目,如悦刻电子烟及互联网品牌的小鹿叮叮等。今年夏天我们投的新能源车理想汽车也上市了。我们有早期和成长期基金,管理规模接近7亿美金。
张琼:我是亚商资本的张琼,亚商资本今年也是成立20年,也算是一个投资界的老兵了。亚商资本现在主要是关注三个板块,一个是消费,差不多从十几年开始投消费,看着整个消费行业整体的演变和发展,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渠道,比如说电商平台。
最近几年消费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流量、社交媒体、数字化和新品牌,还有年轻人又给消费行业赋予了很多新的活力,十几年我们看消费,看到了整个市场的发展。
除了消费,亚商资本也看生物医药,我们布局了一些生物技术的新药企业,还有布局了技术互联网,跟亚商平台的基因有一定的关系,也布局了金融科技。我们最近再做一个长三角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的大赛。
回归主题消费,去年开始就看到了很多说法,比如消费已经成为中国创投行业的最后一个洼地,最后一个宝藏。现在由于数字化,由于新的渠道的产生,整个消费行业变得炙手可热。
十年前大家看的是互联网和技术,现在消费变得相对模糊了。现在流量和数字听上去比较炫的东西,到底对消费和消费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我们可以用一些更加直观的案例,来给大家说一下。
吴晓丰:我们投过的KK集团,旗下有三四个子品牌,做线下渠道的,创始人最早是做软件的,我们投他的时候,之没有任何线下商业或者是零售的背景,就是一直在开发软件和开发系统。有一天他想着我要做一套零售业务的软件,来给人用,后面发现没有人用,他就想做一个店,来买自己的产品。
零售科技会给零售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机会,或者在今天发挥了什么的作用?KK今天能够从创业初期到现在的10亿美金量级,累计融资将近20亿人民币的规模,其实能看出软件中台在新业态里的作用,以前我们做线下,或者做零售,可能是以商品的制造,或者位置为核心要素,现在转换用数字或者是后台系统来连接消费者,把消费者放在中心的发展趋势,这是我们看到跟原来消费领域一个不同的地方。
齐海:这个专场主题的名字是流量与数字,新消费品牌爆发的背后,流量只是其中很少的一个部分,对这个话题的逻辑有机会我们在后面专门讨论。
我不太看好流量这个东西未来对消费品品牌还有这么大的帮助。过去几年从整个社交媒体的兴起、短视频的应用,带动了很多新的媒体,很多新的用户的时间迁移到了社交媒体,从电视迁移到了手机短视频上,从游戏迁移到了短视频上,但随着整个市场的推进和大量VC对新消费品的投资,新媒体流量价格在飞涨。
我们在2018年投资了王饱饱麦片,他们当年是靠小红书起来的,没有多久,这家公司把重点转移到了微博,三个月之后转到了B站,到今天流量主战场已经迁移到短视频网站。实际上流量的价格随着消费品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关系在不断的改变,价格变得越来越贵。而且这一速度在明显加快。
实际上在今天这个话题当中,对未来的新消费品公司,大家还在“流量价格洼地”的基础上去推动,那我们可能就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困难。我们现在一共投了五个消费品品牌的公司,我们经常和团队沟通的话题就是要做好流量价格飞涨的准备,很快投产比会降到1:1,降到1:0.5,消费品牌的流量端已经开始变得对新公司没有那么友好了。
王维玮:流量端只是一部分的动因,这个我同意。另外,近几年许多新品牌的出现也是基于国内强大的供应链基础。供应链完善,再加上新的媒体触达,再加上人群迭代,这三个因素促使了新品牌的生长。
华映投了两个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来做流量的公司,一家是我们非常早期投的,微念科技,他们主要根据地是在微博,是内容驱动的典型,微念就是李子柒背后操盘的公司,早期用李子柒个人IP形象和系列视频获取流量,沉淀了品牌人格、产品力,做了出来。还有一个是品类创新的自嗨锅,他们早期开始做电视植入和综艺植入,之后走直播,现在开始做分众的饱和投放,占领用户心智。这两个公司虽然做法很不一样,但现在的体量都还可以,也都不是纯粹的流量打法,沉淀了很强的产品力、供应链能力和品牌心智打造能力。
流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流量变化也一直在,除了流量之外,沉淀在公司最后的能力是什么?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我觉得流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吴斌:王总说到了供应链的问题,我个人非常肯定供应链在消费品创业公司中的作用,但是我还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下流量的重要性。我会更多地把流量看成一种触达的手段,本身是科技赋能的范畴。前面我们主持人张琼总说,过去的消费不性感,为什么不性感?这是因为过去产品做出来以后就直接在线下铺,一般直接铺给线下代理,那么接触的是B端而不是C端。但是现在,在互联网流量概念里,其实已经默认触达的是C端,消费者和消费品可以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消费品品牌方可以更好地掌握C端的需求,这跟科技赋能有很大的关系。基于这样的条件,又会使得C端更多细分人群的需求得到重视和满足。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流量”都是带有精准触达内涵的,本身不仅仅是“量”,还要求 “准”,这背后其实对应的是细分人群不断分化的需求得到满足。最近出现这么多的消费品牌,就是基于更强大的供应链以及更精准触达的流量,使人群更精准细分,我们要把握更精准细分人群的需求。
朱思行: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做结构化的机会,大家说的都是结构化的,吴斌总提到了供应链,我们对供应链这一块也是看了很多,我们的感受是中国太强大了,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商品品类的供应链只要你想找,都能找到世界级的供应链,所以我们这些投资人都很辛苦,几乎所有的品类都能看到有标的,只要你想去看。
另外我们发现现在在现阶段中国建立一个品牌,其实速度蛮快的,我们投的一些项目,其实两年的时间从一个完全消费者对你没有认知的事物,变成一个品牌和品类,时间非常短。现在在做品牌,互联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这个新品品效合一的传播。
敖宇翔:从传统消费行业或者TMT行业出来的人才,在过去三四年涌入到新消费领域中来创业,这是这个行业为什么在过去两年突然变大的原因之一。但毫无疑问不管从哪个行业出来,如果最终你吃不透要做的这个垂直领域,这肯定是没有办法做成的。
第二,大平台都在抢这一块的资源。第三,二级市场估值得天花板已经打开了,这三个方面加在一起,像我们这样类似于跨界,从其他的领域带着不同的方法论来看这个行业的投资人,自然就越来越多。
流量的红利到了尾声,这也许是过于激进的看法。但说流量红利到了中后期,大家应该都不会反对,接下来就是如何构造你后台的供应链,中台的产品和用户的体验,这些练内功的部分肯定是大家以后都会更关注的。
吴晓丰:我补充一点,流量也包括线下的流量。当时我们看KK,它是一个线下的店铺,但是我们团队是从事互联网的,我们自己内部打了一个比喻,线下的商场位置就是线上的广告位,付的房租把这个广告位给买了,线上的流量就是点击率,就是线下的商场进去了多少人。还有线下是不是有人进去,从门口经过,流量过去了,然后有留存,还有复购率。
我们把线下的商业也跟线上做了一个对比,我们发现这个周期很有意思,其实跟电商很像,只是说形式发生了变化,一个是线上和线下,包括了复购率、客单价、留存、转换率,通通可以拿来跟电商比的,包括成本,其实流量也很有意思,不仅仅是线上的流量,线下也是流量。
齐海:认同吴总的说法。互联网的特点是流量价格高,但是极容易复制,扩张速度飞快。线下的获客成本非常低,可是难以快速规模化。因此有快速规模化能力的线下商业模式,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张琼:我们投资消费的年轻投资人,就非常活跃,大家现场不用我来调动,他们都互相已经讨论起来了。
我自己看消费行业十几年,就像刚才硅谷银行说的,现在投消费的是以前投互联网的,消费的进入门槛非常低,谁都可以说我想做一个品牌。我投消费是投美丽健康,美妆行业也是我们看的一个重点,在广东和长三角有非常多的供应商,这就是消费为什么很容易起来,就是消费又是一个很难建立壁垒的行业。
怎么真正建立一个品牌,品牌从0到1非常不容易,从0到1还谈不上品牌,可能你就是做了一个产品,做了一件事情。
所以真正能够建立起品牌的护城河,成为这个行业的龙头,确实是需要一个非常长的时间。美国这些大的消费品牌,都是通过几十年这么漫长的沉淀和发展才形成的。我们曾经投了一个做消费的企业,他说了一些话,我觉得非常有道理的:消费品牌一定要经过三个阶段,一个就是你的货要卖出去,你要有一定的量,你的东西出来,没有人卖,你就成不了一个消费品牌。流量其实是起到了第一步的作用,怎么让你把你的产品能够卖出去,但不是说卖出去的就是品牌,哪怕就卖了几千万,也还成不了品牌。
第二个阶段是渠道品牌,现在从国际上大家有一个新的做品牌的趋势叫做ETC,哪怕是ETC,第一步是直销,直接卖给消费者,但是你要从一个亿到五亿,十个亿到三十个亿,你还是要通过渠道。当所有的渠道商包括淘宝、天猫、京东、抖音,还有其他的社交媒体的渠道上面,甚至在淘宝上面,你的规模就可以上去,最后就是消费者品牌,你怎么占据消费者的心智,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几年的时间。
我们曾经投了纽西之谜,创始人是第二次创业,连续创业,中间经过了很多的摸索,先是开自营店,然后去进屈臣氏,中间出来是直销,再去找到新的流量,整个过程是摸索过来的,最早只有几千万的销量,今年可能就十几个亿,最近这三年,每年保持两倍以上的增长,他就是找到了流量,然后把流量中间真正的潜在消费者,把它留存下来,然后再去做渠道,再去做品牌建设。
所以我非常同意大家的观点,流量不是你的产品力,去触达消费者心智的品牌故事,流量只是你利用的工具,当然供应链也是你的工具。所以我觉得消费是一个长期主义者,这是整个大会的主题。
吴斌:刚才我提到了消费需求分化的概念,我继续说一下。三国演义里面有句话叫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消费领域的大势也是这样的,尤其在新技术的引领下。因为不同人群的价值观不一样,成长经历也不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定会产生越来越多的需求、越来越新的需求。
中国的代际变化属于压缩型的,90后和80后不一样,80后和70后不一样,甚至90后和95后都不一样。反观美国,可能相差20年出生的人,他们的生长环境变化就不太大。这是中外的不同点。中国近代从农耕社会跨过工业革命,直接到了信息社会,这样产生的分化就特别的大。
正因为产生的分化压缩在同一块时间窗口,所以能产生的创业机会也特别大。这会给创业者带来什么?一个是机会大,第二个是压力也非常大。分化还在不停的进行,你会很快被其他分化出来的群体被占据,我觉得算是机会和危机并存。
企业怎么才能在这个需求分化里面长期占住成为品牌,有两点很重要:第一点要尝试占领一个品类,在那条线上你就是老大——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你生存期就会比较长。可口可乐占据了可乐的品类,如果你占不住一个品类,跟一群人在一起玩,那就很危险,后浪就会把你拍死在沙滩上,如果你真正想要做好一个品牌,第一思维就是要去占领一个品类,而不是心里想着只是做一个品牌。占不了品类怎么办?
大家不要忘记还有另外一个词叫进化,也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分化是大趋势,进化更多是个体,你需要不停的改变,才能进化成更新的形态,不至于被后浪冲掉。我觉得这两条路都可以,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更偏向于前一种,持续进化的能力很难判断,风险性更大一些。
吴晓丰:我分享几个数据,投自嗨锅跟人口结构还是有一定的关联,中国下沉有9亿多人口,还有中国的年轻一代,90后和00后是两三个亿,我们把人口做了一些划分,然后老龄化的人口大概的比例有多少,我们发现有一个特点,中国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结构,还有年轻一代的比例,跟日本的90年几乎一致,所以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我们也专门为这个领域去做一些研究。
所以我们认为有几个机会,一个机会我们觉得大家讲的性价比消费,还有高品质消费,从投资和创业来讲,性价比,更高品质,品质消费,是同时并存的。
另外我们觉得新人群,或者说新一代、新生代会带来新功能,或者一个新场景,我们投的云麦,他们出品的筋膜枪今年增长得非常快,年轻人健身之后来按摩的。还有过去几我们投过线上的蛋糕,投过线上的鲜花,还有KK,它的定位是18-28岁的年轻人,我们把人群结构做了一些划分,发现这个投资思路还挺有意思的。
王维玮:华映内部也很关注“性价比”跟“高品质”。关于人群的变化,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想法。华映其实也投了一些跟“银发”相关的企业,比如受众为60岁以上的人群,或者是55岁+。很多时候,这一部分人群的消费能力也很强。
我最近也在关注“小夫妻”人群,刚刚步入婚姻殿堂组建新家庭的年轻夫妻们,他们的需求是很多目前现存的老品牌没有满足的,母婴/亲子群体其实也囊括在与“小夫妻”人群里。还有因为单身经济催生出来的宠物行业,增长也很快。
讲到人群我们也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因为理论上我们投消费品牌,就是希望投到消费体量比较大的行业,比如说水和油。但垂直行业又没有那么大,例如有人投婴儿辅食,也有婴儿酱油的。现在大家看到的很多海外大公司,例如全世界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雀巢,最早就是做儿童食品发家的。从垂直人群切入,慢慢拓宽品类,拓品类和拓产品线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例如我们投资的李子柒,虽然李子柒卖的最好的产品是螺蛳粉,但是它不是一个只做螺蛳粉的品牌。
敖宇翔:说到新生态对消费趋势的影响这个问题,我认为新生态在引领传统消费的观点。所谓精神属性的消费品,传统意义上的电影、音乐和游戏,都是纯精神属性的。精神属性的东西,结合了现在物质属性的消费品,包括泡泡玛特,还有和宠物有关的产品,这些新生态就引领传统消费的观点。
新生代的消费者,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没有经历过国货和进口货巨大的品质差异,反而他们对精神属性需求的追求是井喷式的爆发,只要是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结合得比较好的消费品,毫无疑问是反过来引领消费者的。
齐海:对人群的思考,在消费领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从2018年我们杀入这个赛道,就一直在思考未来怎么做。
德讯关于消费投资,有两个逻辑,第一点,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是M型的消费分级,中产阶级有一部分在消费升级,爹妈给了他的一套房子,他有钱去买奢侈品,他们是中产阶级消费升级。现在还有一批中产阶级要被迫高杠杆买房,这些人人的收入很高,但是扣掉房贷可支配收入只有几千块,这是中产阶级的消费降级。
还有小镇青年,他们没有买房的压力,虽然收入不高,但工作压力不大,所有工资都是可支配收入,他们在消费升级。当然中国还有一波人,我们说热门是六环外人群,他们在面临消费降级。虽然经济趋势不确定,但在局部都有增量。
第二个逻辑就是人群消费形式的改变,人群的消费习惯这些年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近两年起了一个线上牛奶品牌“认养一头牛”,在线上卖牛奶,卖得非常好。疫情期间,美国现在的线上购买率达到了50%,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计划性消费的电商率会逐渐提高,随着整个商家的履约能力和前置仓的改善,计划性消费的电商会达到了50%以上的比例。有可能出来的更多的品牌,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围绕这个领域我们也在关注。
还有另外一点,计划性消费逐渐电商化了,线下卖的是什么?比如说奶茶这个赛道,几十家公司,发展都都不错,奶茶其实卖的是一个体验,我们认为线下的经济会越来越与体验相关,沉浸式的体验消费,未来在线下非常有机会,比如说KK馆。最近我们领投了BA饰物局的Pre A轮,我们在内部讨论饰品有没有机会,最后得出来一个结论,饰品跟奶茶一样,是女性的致瘾品,极致的美学的沉浸消费体验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回报。
张琼:消费是一个大框,包罗万象,从点上来讲,消费的空间是非常大的,我觉得中国现在的消费行业还是非常年轻,非常初级的。
在中国这么大的一个消费体量下,未来会成长出类似于国际上的这些大的消费品集团,从一个点开始,通过不断的收购兼并不断的壮大,从一个市场做到另外一个市场,然后全球化,才能真正形成一个大的消费王国。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消费品行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人是非常重要的,消费品行业不是以技术作为门槛,说到底就是做人的生意,整个团队的执行力、远见、格局,都非常重要。
最后一个话题,今年因为有了新冠疫情,对整个消费行业的影响非常大,几家欢喜几家愁,做线上的美妆、小家电、方便食品起来得非常快,但是有一些做线下的,还有餐饮、旅游,都会受到影响。
面对不确定的市场,大家觉得消费行业怎么去看,怎么去投,有没有自己特别想重仓的一个板块?
朱思行:我们刚好是线上服务类别投得比较多,线上教育投得比较多,我们投的投资组合里面有一个服务线下教育机构的,他们在今年的一季度,日子是非常难过的,业绩一下子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反过来看到其实这个不是针对于某一个企业的,这是针对于整个行业的,只要这个企业本身能够利用这个机会,苦练内功,挺过最艰难的时刻,其实市场是在变相帮你去洗牌的。你如果不跟你的对手打拼,市场也会帮你做这个事。
我们其实是非常在意团队,在意人的,我们也看到投消费品当中,往往会出现大品类,小品种,大家是这样一个感觉。特别是早期投资的时候,我们发现它的切入的产品品类其实是不够大的,原因是我们投资没有那么早,同时也看成长期的项目,我们很纠结这个事。后来我们想一想,有可能是这个种类的规律,你看看国内这些做大的企业,到最后他们可能是一个复合性的能力,最开始是掌握消费者管理的能力,还有供应链的能力,最后是一个综合性的格局、能力和资本运作。
张琼:面对未来,你会特别看哪个行业,或者投哪个行业?
朱思行:消费领域现在最没有必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定死在某个方向领域里面,原因是通过这个市场,现在整个创业的态势,在消费领域给予的投资机会是非常宽泛的。
吴晓丰:吴斌总说到了供应链的问题,供应链其实是特别重要的。从消费的角度来讲,我们比较看重有一个点,就是中国制造的优势,亚马逊上很多的电子产品,据说前面几十家,品牌是英文的,但是技术是中国制造的。我们觉得从跨境的角度来讲,应该还是有很大的机会,但是要发挥中国的制造优势,比如说中国的手机,电子产品占全球产量的70、80%,我们觉得发挥中国的产品优势,这种产品在中国是可以的,在海外也可以,可以吃两头,这是我们未来比较关注的一个方向。
吴斌:最近参加几次峰会都提到了疫情和双循环,我们要去仔细看变化到底在哪里:国内来看,发现疫情并没有太多的影响,但是国外的影响确实是挺大的。
中国在整个世界上受影响是最小的,所以整个市场就是跟之前一样,相对比较稳定,甚至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国内市场的投资上,我是倾向于去做更多的需求分析,而不是供应链,因为国内的创业企业对供应链是相对公平的,所以在整个需求把握上、在产品流量上是很重要的。但是出海不一样,你面对国外竞争对手的时候,供应链优势就会非常大,这个时候我们更加需要去看供应链本身的事情,这两块我觉得是分开的。
刚才主持人张琼提到了跨境电商的影响,这一点我不同意,我们还在大规模的出海电商,包括消费电子、小家电,这一块在整个出海市场上还大有可为,没有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局面,这大概是我们机构要做的两个方向。
王维玮:我先回应一下,跨境电商出海我们也在看,其实疫情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增量。国外疫情严重,当地线下消费有所衰退,但我们的跨境电商在海外竞争反而更有优势,我们接触的这个行业的企业跟我们说,今年不比去年增长三倍,都拿不出手,不好意思说。
关于洗牌,我们接触了一些线下的传统行业,包括餐饮业,到8、9月份都已经慢慢回归正轨,但是中小型企业反而还没有恢复元气,对于头部企业而言,疫情是一个加速洗牌的过程。
再讲讲我们关注什么,华映没有给自己设限,也很难说哪个行业看得多。我们主要还是关注一些变化,更倾向于看消费者的需求,因为我们原来做与互联网相关的投资,还是看人的。而且最近像华映这样做TMT出身的VC,机会其实就来自于消费品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原来是To B,慢慢变成了To C。还有一点是看变化,关注整个大势其实也是看盘子大不大,增量在哪里,驱动力在哪里。我之前提到了一些与人群变化相关的行业,都是华映目前看好的。
齐海:对疫情这个话题,人类社会自我纠偏能力越来越强,我们做投资要有长期主义,大家也没有任何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做过多的纠结。
敖宇翔:相比去年而言,还是看产品力强的,还有供应链能力强的,最好能带社交属性的消费品。
张琼:这次十一长假,不能出去的消费都在国内消费,可能从内部消费增长来讲,不是一个坏事情,还是一个好事情。从趋势来看,大家又觉得消费其实包罗万象,什么都可以看,确实现在对整个新的消费创业企业来讲,是一个跑马圈地的时候,谁能够最后跑出来,还是要看自己内功练得怎么样。
谢谢各位嘉宾。
新闻推荐
【财经观察】 畅享抗疫成果 释放复苏信号 中国假日经济热潮令全球瞩目
“十一”黄金周历来是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首个“十一”黄金周,中国消费市场明显复苏,旅游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