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产经热点> 正文

“禁闭挑战”有现实意义还是该当叫停?

羊城晚报 2020-11-17 12:42

近日,在网络平台上有多家公司举办“禁闭挑战”,挑战者须在没有任何电子设备、无任何时间提示、与外界零接触的房间内独自生活30天。如果挑战成功,就能获得5万到10万元不等的奖金。对于此类极限挑战,心理专家认为,禁闭30天挑战属于反常态的一种挑战类型,普通人尝试连续挑战30天不具备现实可能性,甚至会对挑战者的身心健康或日后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高质量有保障的禁闭挑战有积极意义

□健强

禁闭挑战30天,最高纪录只是19天,让我大感意外。

早年读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打赌》,印象十分深刻:一个银行家与人争论死刑与无期徒刑孰优孰劣,一位25岁的律师接受200万元的打赌,愿意在一间与世隔绝的小屋禁闭15年,证明活着总比死了好;结果这位律师不仅完整熬过了禁闭期,更在时间到点前的5个小时趁着夜色逃走了,不领取巨额奖金,因为他通过15年的禁闭领悟了很多人生意义。类似的故事还出现在美国小说家艾·巴·辛格的长篇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读读。

这样看来,多家公司举办这样的禁闭挑战赛,除了传说中的闭关说,应该还有些文学情结。可惜笔者已经超出20—35岁的参赛年龄要求,否则笔者有兴趣作出尝试。

主办者只是意在赚流量?应该是有这样的目的,但无可厚非,毕竟人家出钱出力,是实实在在地做一件事情,这和那些真人秀没什么不同。况且,在笔者看来,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帮助现代人更多地了解自己,可以有助于磨炼年轻人的意志和专注力、学习力、思考力等,十分有益。

当然,我也相信,这种禁闭挑战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完成,现代环境下不能完成的人更多。其一,这和个性、阅历、文化修养等个人情况相关;其二,当下,电子产品深入每个角落,信息千变万化,各种诱惑层出不穷,现代人更习惯热闹,更难以忍受长时间禁闭;其三,此种禁闭类似宗教人士的闭关,需要有一定的训练。

心理医生说得好,禁闭挑战直接考验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弄不好是会出心理卫生问题的。所以,这类活动需要精心组织,需要有专业医护人士参与,需要做好各种应急预案,并且行动到位。若能这样的话,高质量有保障的禁闭挑战,是颇有现实积极意义的。

有风险无意义,不值得无脑冒险

□然玉

“密室生存直播”“极限挑战游戏”,都早已有之。而将两者合二为一的“禁闭挑战”,则又一次成为流量时代大众娱乐产业的新创造。按照规则,整个过程中,挑战者的一举一动都将被全程直播。这一极具噱头和感官冲击的“节目”形态,给亲历者、旁观者所带来的体验,远谈不上轻松愉悦。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场关于“自虐与虐人”的全民围观,其间的心理健康风险以及道德伦理风险,显而易见。

观察下来,目前网上出现的几场“禁闭挑战”,都可说是背景复杂、争议不断。审视活动背后的主办方,我们会发现,其动机并不纯粹,更多还带着“制造话题,商业推广”的算计在内。就此而言,这似乎更像是一次“事件营销”;从具体的活动规则看,“挑战成功可获数万奖金,挑战失败须按天支付每天200元的挑战费用”——透过表象看本质,这就是一份“对赌协议”;并且从常识和概率看来,活动主办方可说是稳赚不赔的。因为,能熬过30天的人,基本是不存在的。

“挑战者须在没有任何电子设备、无任何时间提示、与外界零接触的房间内独自生活30天”,这一要求可说是极其苛刻。既然如此,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报名挑战呢?实则可以归因为两个方面:其一,信息不对称。主办方基于过往案例、心理学规律、精算结果,精心设置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挑战者则无法充分获知其中门道,以及没法准确评估其中的难度;其二,“预期偏差”。很多人过于自信乃至高估自己,往往都会做出不理智的冲动决策。

当一方优势巨大,而另一方并无成功的可能,那么这就说不上是“公平的游戏”。挑战者忍受着痛苦,挣扎着坚持,到最后还是不得不放弃。这整个过程的主题就是“折磨”,透着隐隐的病态,故而极易引发观者不适。从法律层面讲,谁给了主办方公然“虐人”的权利?

“禁闭挑战”问题重重,极限压力下的反常态行为,很可能给参与者造成不可逆的心理创伤。这种没意义、没可能的“畸形任务”,不值得我们去无脑尝试,甚至本身就是不值得关注、不应该存在的。

@斯涵涵人是社会型动物,狭小压抑、一成不变的环境阻断了个体与外界的联系,缺少了社会支持系统,会给挑战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冲击,而视野的局限,无任何时间提示,会一点一点吞噬挑战的乐趣,无形地增加焦虑委屈、孤独无助、恐慌愤怒等情绪体验,造成创伤性影响。还很有可能使挑战者患上“幽闭恐惧症”。将来有可能会影响到挑战者的常规生活、工作能力和社交活动功能,负面影响深远。

开展公共活动,首要须考虑到其安全性,有益性,而“禁闭挑战”属于反常态的一种挑战类型,哗众取宠,有害无益,极具诱惑性、危险性,理当叫停。

愿者上钩不必大惊小怪

□孙梓青

“禁闭挑战”听起来着实猎奇,但大可不必对此感到大惊小怪。至少在笔者的印象中,国外不少行为艺术者都有过类似的尝试,甚至尺度更大,更加惊世骇俗。有公司愿意出钱举办这样的活动,有人愿意参加,只要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这本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旁人无可指摘。

至于可能影响身心健康等等的疑虑,笔者相信参与活动者具备对自己生理和心理调节的本能和能力。如果一旦发现超出自己的调节范围和限度,活动参与者自然会选择退出,这是任何理智正常人的自然选择。实际上,真正能够完成挑战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如果人人都能靠着顽强的意志力突破身心极限,那举办这样活动的公司大概早就破产了。

当然,“禁闭挑战”同样必须遵守原则和底线。首先,参与活动者必须完全自愿,否则有可能构成非法拘禁。这里的自愿不仅包含参与的自愿,同样包含退出的自愿,即参与者有权利随时退出活动。其次,参与活动者必须具备完全的行为能力。未成年人、精神障碍者必须被排除在游戏之外。

新闻推荐

快讯|海正药业(600267.SH):云生公司破产重整申请获法院裁定受理

财经网产经讯11月16日,海正药业(600267.SH)公布,2020年11月13日,公司控股子公司云生公司收到昆明中院的《民事裁定书》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