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产经热点> 正文

疫后全球经济复苏大合作全球复苏路在何方中外专家“云聚”论剑

广州日报 2020-11-22 03:49

当下,经济复苏成为世界各国最关注的议题。随着“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进入第二天,中外专家的对话也往深度迈进。在昨日的午餐专题对话会上,中国、澳大利亚、德国与日本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围绕“疫后全球经济复苏大合作”主题,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与参会者分享灼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申卉

德国联邦议院议长朔伊布勒:

需要“不损害各自信念”的合作

“如何让繁荣的发展可持续?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社会和生态问题。”德国联邦议院议长朔伊布勒以德国过去75年的发展为例,说明人们不仅希望生活在一个经济繁荣的社会中,也希望生活在一个机会公平的社会中。“钱不是衡量繁荣的唯一指标。”

如何实现机会公平?朔伊布勒认为关键在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这需要建立一个规则体系,更需要相互抗衡的力量,决策者必须防止有人利用规则设置竞争障碍、垄断破坏市场。当下,数字经济释放出巨大的活力,但他担心越趋复杂的全球经济会带来监管的缺失。“如果说在那次金融危机中我学到了什么?那就是监管是必要的,而且我们需要的是全球性的有约束力的监管,确保资本主义和金融市场不能走偏。”

朔伊布勒说,在这次疫情中,人们深刻了解到世界是相互依赖的,不仅经济上如此,对疫情也是如此。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战胜疫情。

朔伊布勒表示,国家层面的合作从来都不容易,这对国际关系是巨大挑战。不相互理解,合作是不可能的。但要清晰认识到,只有合作,只有尊重不同文化和背景,同时不损害各自的信念和价值观,才能处理社会不平等、环境污染、生态问题等全球性挑战。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

“2020年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负重前行的一年,是人类发展历史上大书特书的一年。”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说,人类社会方方面面都受到剧烈深刻的冲击,但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本质属性不会改变,只会进一步彰显和强化;世界各国彼此需要共谋发展的经济态势不会改变,只会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不同文明形态既彼此有别又互通互鉴的历史大势不会改变,但是会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和内涵。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历史大势没有改变,但是彼此互动的形式、内容会有新的发展。社会制度之争、综合国力之争、国际影响力之争不会改变,也会更加激烈和复杂。

中国现代化进程实际上是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于洪君留意到,本届“读懂中国”会议中,许多外国政治家的发言也体现了这一点,世界需要一个稳定、和平、建设性的中国。一方面,没有“中国制造”,世界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就不完整,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普惠式的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在许多重大领域的发展上,中国如果离开了和外部世界合作、离开了国际社会的认可、理解和支持,也会“寸步难行”。

于洪君认为,中国要更加开放包容、积极进取,以更善于合作并且勇于担当的精神全面参与经济圈、全球治理、世界秩序的构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彭森:

预计中国GDP增速将迎“深V反转”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彭森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让世界不稳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衰退。中国在抗击疫情同时,出台了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等政策,第三季度GDP增长4.9%,第四季度预计GDP增长恢复到6%左右。他预计,中国今年全年GDP增速在2%以上,明年恢复7%到8%,实现“深V反转”,中国也成为疫情暴发以来第一个实现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也不断提速。

中国提出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应如何解读?彭森表示,随着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国内需求潜力则是不断释放的态势,二者客观上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但也要看到,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预计未来10年,中国累计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元,中国的发展将继续成为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用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方法破解当前发展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产权制度、市场准入清单制度方面迈出新的改革步伐;继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高水平的制度供给,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彭森还谈及疫情和逆全球化对产业链的冲击。他表示,疫情暴发,乃至近年逆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对产业链造成了很大冲击,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对国际产业链产生了不信任感,这对于全球经济复苏是很大的问题。

新闻推荐

MIT年度“50家聪明公司”揭晓 多家红杉中国被投企业入围

作为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也是进化者背后的进化者,红杉中国始终怀着开放的心态,不断探索下一家伟大的公司。2020-11-2119:15...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