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探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可行路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其中“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中提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重大项目成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一书中,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研究对象,探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特征及重大意义,分析我国经济体系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经验,探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系建设及重大支撑,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建议。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提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可以说,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全面部署,既有深刻的历史时代背景,又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的优越基础条件,是在精准研判和把握新形势的情况下做出的重大科学论断和决策。
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有三大重要意义:首先,它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这个宏伟愿景,需要构建雄厚的经济基础。其次,它有助于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进经济建设。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改革也正向纵深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上台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在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链、脱钩的状况加剧,我国更需坚定不移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用国际视野寻求解决办法
针对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样一个宏大体系展开研究,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本书坚持问题导向原则,遵循严谨的研究逻辑,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总体上看,本书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展开研究,同时十分注重国际经验借鉴,从中吸取有益成分帮助解决现实问题。
正如本书所述,当前,我国经济体系面临诸多国内外挑战。从国际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全球经济衰退迹象明显,发达国家为维护其全球产业链高端地位,推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十分突出,实体经济大而不强,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十分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大,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尚未得到很好满足,“脱实向虚”问题仍未根本扭转。
解决这些关键瓶颈问题,需要在充分认识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构建的自身深厚的有利的经济体系基础条件前提下,虚心借鉴国际经验为我所用。目前,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体系已经具备鲜明的现代特征,各新兴国家也都在积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并且取得了大量有益经验,主要体现为,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为国家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构建世界一流金融支撑体系,以制造业为核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公平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标志,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些经验是各发达国家成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共性规律,值得我们借鉴。
重视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
本书提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本着“中为体、西为用”的原则,遵循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指导,采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整体视角看待现代化经济体系及其建设,要瞄准到2050年把中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动态的、相对的、渐进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在兼顾效率和公平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处理好增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稳增长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另外,本书针对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将“创新”和“改革”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两大引擎,并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9+1”体系,包括建设供需动态平衡体系,建设创新引领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区域协同发展创新体系,建设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全面开放体系,创建高标准的营商、法治和社会环境;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四个重大支撑,包括科技支撑、产业支撑、人才支撑、金融支撑。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这带有鲜明的政策创新特色。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本书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创新发展的典型样本,值得关注经济政策的读者和智库工作者学习参考。虽然本书在所有制改革、微观主体再造等问题涉及一些改革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上还需进一步展开研究,但不妨碍读者将其作为一个正在不断走向成熟的智库成果来看待。
(许琳)
请本版稿件作者与编辑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新闻推荐
1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进行到第三日,各个赛项已逐步进入尾声。在三天的赛事中,全国各省(区、市)、新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