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保健品“亲测帖”要多个心眼
“干货!30+女性日常必备保健品!再不吃就来不及了!”“50款亲测!抗糖美白祛痘青汁酵素!”……在一些社交及“种草”平台上,存在着不少描述夸张的保健推广信息。这些打着“亲测有效”旗号的产品推荐,实际上原作者可能对其毫不了解。而那些看似真实体验的“评测笔记”,也可能只是利用话术套路编造出来的。
尽管保健品的功效依旧存在不少争议,但“保健品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需求”已渐渐成为保健行业的新共识。据《2019年度保健品行业网络关注度分析报告》显示,90后已逐渐成为保健品消费的主力军,市场占比高达48.97%。为了抓住这一年轻消费群体,一些保健品开始走“网红”路线——除了邀请明星代言之外,还会罗列各色各样的“亲测帖”为其背书。利益驱使下,一条灰色的“亲测帖”代写产业链也悄然产生。
在现实中,“找人推荐的”,相信是不少消费者的心理。毕竟,要挑选出一件优质的商品,其实并不容易,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一定的试错成本。这也是不少消费者青睐“亲测帖”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些可以为消费者指点迷津的“亲测帖”,同样也能“指鹿为马”,混淆视听。比如,一些评测文章会浓墨重彩地描述商品的功效,每一处都抓住消费者的心。而一些需要消费者注意的细节却轻描淡写,如产品副作用、产品质量等等。这就存在欺骗、误导消费者之嫌。
其实,从用户角度来描述自己使用产品的体验,这无可厚非。如果存在收费写作的行为,并发布于社交平台以及购物网站,可以起到推广宣传、诱导销售的效果,“亲测帖”实则已具有广告代言性质;若构成虚假宣传,则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简单说,产品出了问题,代写人要负责。
但当前的困境是,如何区分这些充斥在“亲测帖”中的浑水摸鱼者。这需要平台做好相关审核工作,对于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商品,要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而消费者也不妨对“亲测帖”多留个心眼。
市科协 本报记者 吴丹 整理
新闻推荐
近日,盈科资本重磅布局的心脏瓣膜领域头部企业,上海捍宇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披露与中金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科创板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