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研发创新平台 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面对近年来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芜湖市委、市政府抢抓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重大机遇,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深化开放创新合作,把补齐重大平台短板作为打造创新名城的重大举措。专门组建正县级建制的市产业创新中心,具体负责创新平台建设运营和绩效管理。设立每年10亿元的产业创新专项资金,以市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市政府与大院名校合作共建、支持龙头企业投资建设等形式,布局建设一批重点研发平台和创新飞地,全面覆盖芜湖优先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引领和带动全市产业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政策赋能激发创新活力。出台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每年兑现创新政策奖补资金2亿元以上。制定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细则,对创新平台建设资金、运营经费、成果绩效进行奖补,对市政府投资建设的研发平台最高给予100%的运营补贴,对其他研发平台最高给予30%的研发投入补贴。两年兑现研发费用补助3.69亿元,撬动平台研发投入26.41亿元;平台营业收入达到253.3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收入151.8亿元;研发人员占员工数超36%;承担各类政府研发项目119个;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汇聚了全市10%以上的授权发明专利、12%以上的研发投入、四分之一左右的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近一半的国家级研发机构。
市校联动汇聚创新合力。加强大院大所创新合作,市政府先后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中科大智慧城市研究院等公共研发平台,打造集高端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发展、区域协同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等研究院。聚力人才培养,已累计在芜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320人,全部进入芜湖重点企业实习培养,首批近半数与芜湖企业签订就业协议。聚力资源集聚,引进校友企业、团队44个,与100多家企业开展200多个项目合作,申请发明专利248件,授权发明专利47件。聚力科研攻关,西电芜湖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金刚石生长设备正式投入使用;中科大智慧城市研究院与华为和海螺集团共建“5G工业互联网实验室”,支撑芜湖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太赫兹工程中心第三代半导体工程中心产线贯通,具备从材料、芯片到模块封装与测试的整体化解决能力,可年产5万片碳化硅和氮化镓晶圆。
体制改革释放创新潜力。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核心技术,优化科研项目组织模式,面向中科大、哈工大、西电等高校院所实行定向委托攻关和悬赏揭榜。优化平台分类管理,坚持“一产业一政策扶持、一平台一档案管理、一平台一联络员跟进”的店小二式服务。支持研发平台加强企业化管理,探索“科研机构+公司运营”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和产业化新机制。强化平台绩效考核,建立专家评审、客观评价和部门评议“三评制”,引导平台做大做强。助力平台成果转化,建立全城孵化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建设高品质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广“创投+孵化”“持股孵化”新模式。加快布局一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按考核结果每年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促进长三角区域科技成果来芜转移转化,支持本地企业和长三角区域高校院所和企业等联合开展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每年安排10个项目,每个最高资助500万元。
开放协同增添创新动力。抢抓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G60科创走廊建设机遇,吸引优质创新资源向芜湖加速聚集。针对高端人才引进难、技术供给不足等问题,芜湖市人民政府与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G60科创走廊芜湖产业创新中心,打造集技术研发、项目孵化、招才引智于一体的离岸创新平台,支持芜湖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通过人才柔性引进等形式集聚和利用上海优势创新资源,构建“研发孵化在沪,落地产业化在芜”的协同创新模式。项目采取建设与运营同步推进,预计两年内入驻包括奇瑞商用车、宏景电子、酷哇机器人、中航华东光电等创新主体,部分县区、开发区也正积极建立飞地项目分中心。
展望“十四五”,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持续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用足用好先行先试政策,坚定决心、持之以恒、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研发创新平台,加快突破一批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增企业研发平台1000个以上,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实现翻番,建成若干个国内领先、长三角顶天立地的重点研发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企业实现倍增,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00个,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50件,经济总量跻身全国地级市50强,将芜湖打造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和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一是坚持加快平台扩容与强化绩效考核相结合,持续推动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做大做强。立足产业前沿,坚持有限目标,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辐射广、发展前景好的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坚持质量优先注重实效。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与产业创新需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引导平台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实现优胜劣汰、动态调整。持续完善高效灵活的平台运营机制,支持平台成立企业法人运营公司,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探索建立平台运营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政府投资平台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明确在项目实施和成果转化过程中,因市场变化、技术变革等导致项目内容发生重大调整或创新成果后续价值发生变化的,可以容错免责。
二是坚持招引创新人才和优化创孵生态相结合,着力打造高品质创新成果孵化区。深度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推进G60科创走廊芜湖产业创新中心、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芜湖分中心、浙江科技大市场芜湖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构建重大科研成果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全链条转化机制,持续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携科技成果来芜创新创业。加快“全域孵化”能力提升,持续扩大双创孵化载体规模,打造一批创孵社区(楼宇)、大学科技园等。鼓励品牌孵化器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批集创业孵化、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成果转化、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银行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开展投贷联动试点,支持保险机构拓展科技保险险种,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推动资本要素对接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企业生命全周期、产业形成全链条。
三是坚持夯实市内平台基础与创新飞地合作模式相结合,积极承接优质创新资源来芜转化和产业化。持续推进创新飞地项目建设,积极协调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协调在沪企业和招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团队入驻,谋划出台入驻企业人才、科技、产业等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发达地区飞地项目建设力度,根据产业需求和创新实际,在北京、深圳等科技、资本、教育、人才富集的城市进一步布局若干飞地创新平台,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打通科技成果在大城市孵化和本土产业化联动发展的通道,实现创新资源本地需求链与发达地区供给链的有效对接。
作者单位:市科技局
杨少华
新闻推荐
记者|查沁君12月24日,猿辅导和美术宝同日披露最新融资消息,前者再获云锋基金3亿美元融资,最新估值达170亿美元;后者完成D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