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中国姜跃平:做好业务本质才能上市
记者 | 马一凡
“共享办公行业经历了资本高速发展后,处于冷静期,所有还想在这个行业发展的企业,都需要回到初心,回到价值创造。”WeWork中国的代理CEO姜跃平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说。
今年9月,挚信资本以2亿美元追加投资WeWork中国,成为控股股东,获得WeWork中国运营控制权。
至此,全球共享办公鼻祖WeWork在中国正式成为一家本土企业。
经历去年IPO失败后的反思、穿越年初疫情的危机,WeWork中国在上海最繁华的淮海路商圈又有了新动作。
12月中旬,WeWork中国上海广场社区开业,这个占据淮海路上海广场3—6层的社区,将是WeWork中国旗舰之一,能提供3600个工位。
在2018年、2019年的规模狂奔和IPO失败的重整期后,这是WeWork在中国的最大动作,象征着“破壁重生”。
回顾WeWork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几个时间节点让WeWork中国房地产副总裁陈臻印象深刻——
“ 2018年4月份,软银的重大资本投入,让公司走上发展快车道,很多在中国的资产都是那个时期获得的。”陈臻回忆道。
“2019年1月,又有新的资本进来,奔跑速度是2017年的三四倍,2018年时的两倍。但2019年9月IPO失败,让公司陷入争论中。”
在那之后,WeWork的发展速度慢了下来,门店数量、工位数量的增速减缓。
“速度放缓后到挚信资本接手这一段时间,我们在进行战略调整、团队优化、财务调整等。”陈臻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2020年9月,WeWork中国老股东挚信资本(Trustbridge Partners)追加2亿美元投资,挚信资本将管理团队做了相应调整,挚信资本的运营合伙人、原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姜跃平出任WeWork中国的代理CEO。
成为本土运营型企业后,WeWork在中国会有一套新打法,姜跃平向界面新闻记者分享了他们的新思考。
曾经,WeWork作为庞大的美国独角兽公司、明星创业企业,横扫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共享办公市场。而现在,WeWork中国必须去考虑本土适应性。
“WeWork在美国是金融危机之后诞生的,在2015年前后进入中国,周期完全相反,一个是上行周期,一个是下行周期。”姜跃平说。
此外,新的管理团队也看到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环境变化。
“有一个阶段,跨国公司在中国是碾压式的,非常好过。但现在中国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时代不同了,如果没有本土化的产品研发能力,跨国公司的发展就完全不成立了。”
姜跃平认为,危中也有机,中美的共通之处是整个房地产市场运营能力的重要性显著提高,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趋势也是从持有为王到运营为王,物业都需要具备好的经营能力,才能得到好的回报。
基于这些判断,姜跃平认为WeWork在中国的当务之急是“产品创新,服务好中国客户”。
也就是说,尽管挚信资本接手不久后WeWork就在上海广场开出了新社区,但未来一段时间内,WeWork中国的扩张速度尤其是大规模开设新社区的决策,将会更加谨慎。
“主要是提升质量,全面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在组织和文化上实现转变,让我们的文化更适合中国市场。发展上,只会适当发展,在以单位经济为代表的客户价值继续下去发展。”
作为资方派出的管理者,姜跃平认为共享办公的商业模式并不复杂,而且是一个低毛利的行业,但是执行起来要求特别细致。绝大多数企业目前还处于“二房东”阶段,“这个行业还没有产品足够高效、足够灵活,足够能创造客观价值以及温暖的主观感受。产品、运营方式、流程都需要创新”。
接下来,WeWork中国也想创新商业模式,不局限于“二房东”身份。“我们希望明年开始尝试轻资产运营,我们重视上海广场这样的案例,需要成功项目的运营,为业主伙伴创造价值。”姜跃平说。
WeWork在美IPO遇挫,WeWork中国业务未来是否有可能独立上市?对这个问题,姜跃平认为,还是要首先确保把业务本质做好,做到可持续,可复制,可规模化,能够创造客户价值和对房地产伙伴的回报。“我们今天做到了,可能明天就上市了。如果我们三年做不到,可能就一直不上市。”
归根结底,他认为这个行业还需要重新思考再出发。“反思、沉淀、蓄积力量,我相信明年行业创新会有一波小浪潮。”姜跃平说。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记者梁海祥)日前,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在“2021中国经济及市场展望”媒体电话会议中表示,中国明年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