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
会上,杏泽资本管理合伙人陈海刚、金雨茂物董事总经理李洪森、江苏万珺医药总经理伍贤志、柏思微生物医药董事长毛黎顺围绕着《大健康创新与投资》进行讨论,深创投健康产业基金投资部总经理周伊担任主持人2020-12-31 11:32· 投资界综合
12月29日,“2020南京科创资本招商推介暨青年投资人峰会”在南京顺利举办。本次峰会由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南京紫金投资集团主办,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和清科集团承办。来自国内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投资大咖与青年投资人代表、知名创新创业企业、产业链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参加峰会。市政府党组成员翁国玖出席并致辞。
会上,杏泽资本管理合伙人陈海刚、金雨茂物董事总经理李洪森、江苏万珺医药总经理伍贤志、柏思微生物医药董事长毛黎顺围绕着《大健康创新与投资》进行讨论,深创投健康产业基金投资部总经理周伊担任主持人。以下为速记实录:
周伊:首先依次做个介绍,从这边开始。
陈海刚:感谢今天江宁区各位领导,还有本次会议主办方的邀请,我简单介绍一下。我是来自杏泽资本,我叫陈海刚,我们基金是一家专门投资生物医药的基金,所以我们整个的投资领域都是集中在了创新药、医疗器械这样的赛道上,现在我们有接近40亿人民币的规模,投了40个被投企业的项目,所以我们基本上都是集中在早期阶段的项目投资。现在投资的企业当中已经有三家上市。借这个机会也正好宣传一下我们的企业。
李洪森: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金雨茂物的李洪森,是南京本土的投资机构,跟江宁高新区也比较熟。金雨茂物总部在南京,有四个主要的投资方向,管理的规模超过110亿人民币,投了有近200家企业,我主要负责医疗医药板块,现在专向的医疗基金30亿左右,投了40多家企业,其中有7家上市,3家并购退出。总体来讲,我们金雨茂物有29家企业已经上市或者过会了。今天也是代表南京当地的投资机构,跟大家在后面的过程中陆续汇报我们的工作。谢谢。
伍贤志:大家好,我是来自万珺医药的伍贤志,目前担任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万珺医药是万高集团在南京重点投资打造的科技公司,是集团重要的战略布局。集团总部在海门,是一个销售利润过亿的企业。公司从事的业务主要是高端仿制药和创新药的开发。很荣幸能够落户在江宁开发区这边,政府和领导对我们的入住以及定位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机会,和资本朋友能够进一步加强联系,共同创新,共同发展。
周伊:我也一起做个自我介绍,我来自深创投,总部在深圳,我们是一家老牌的投资机构,99年成立,到现在20多年,我们的管理规模大概是在3千亿左右,已经投了差不多1000个企业,上市的项目大概是180个,我在深创投负责医疗,包括创新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等,我们也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健康产业基金,规模大概20多亿,我们和全国各地的政府,包括南京,我们和各地政府成立的政府引导基金,有100多个城市,江苏大概有七到八个引导基金。
大家都知道医疗健康是一个比较火的,或者说是一个比较长期的朝阳行业,除此以外,它也是一个刚性需求。我想请教一下在座的嘉宾,当时做投资为什么会聚焦在医疗健康领域?在这个领域除了刚性的需求,还有什么在吸引着各位?
陈海刚: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基金设立的初衷。我们基金比较年轻,15年底的时候开始筹备,16年正式做投资。应该说最近几年确实发展比较快,我觉得主要的原因也是像周总说的,我们赶上了生物医药产业腾飞的时期,非常幸运。
如果回到当时设立这个基金的想法,一开始想的也是去投新药和医疗器械领域,主要还是因为跟几位合伙人之前的工作的经历,学习经历有关系,都是学生物医药的教育的经历,可能在2010年前后,差不多十年之前,我们从校园里毕业,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以后,因为一些机缘的巧合,我们有跨行业的选择,有的去了投行,有的去了基金公司,我们当时在做这个基金之前就已经有自己的生物医药知识的结构,同样做了跟投资相关的工作。
到了15年的时候,一方面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当中,经历了二级市场对我们的一些启示和工作经验的积累,看到了在二级市场医药板块蓬勃的发展壮大,然后出现了很多一些代表性的大的制药公司,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还是香港市场,我们确实自己亲历了很多这样IPO的项目,当时几位合伙人在投行经历过程当中也是负责医药IPO项目的。
其实中国一定会有一些初创的,特别是做生物医药的公司会发展起来,当然也有一些条件,确实需要有一定募资的基础,积累了一些比较多的项目经验。我们相当于在二级市场有一定认知了以后走向一级市场,寻找基金,寻找项目,然后再去投资。可能当时没有想到,国内的这个产业会发展的这么快,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料。当时一些比较简单的想法,自己确实想创业了,做一个把之前的职业技能,以及资源、项目能够运用上的一些事情,再加上我们学这个专业出身的,希望能够把一些钱引入到早期的项目当中来。后面发生的事情,我们也赶上这个时代就感觉非常幸运,也投了一些公司,也已经慢慢进入到了收获期。
是因为我们基金的合伙人之前的一些机缘巧合,自己的经历,然后我们做了一个专注在生物医药的基金,也可以说我们只能投这个,也只了解这个行业而已。
李洪森:我们有医疗组是专门投医疗的。
周伊:大概多少人?
李洪森:将近十个人的团队。
周伊:陈总这边呢?
陈海刚:整个投资团队差不多九个人。
周伊:差不多,我这边十来个人。你这边什么原因会聚焦在医疗领域?
李洪森:我也是学生物医药的,后来因为机缘巧合,我毕业以后做了几年审计工作,学了几年财务,后来到了金雨茂物,到今年有十年了。我们是早期做一个综合基金,基金是不分行业的,叫新兴产业基金,或者南京的栖霞基金这样发的,最早的时候医疗只是用这种基金来投医疗行业。第一期的医疗基金专项基金是在15年的时候开始做的。
为什么做呢?从公司角度上讲,在我们过往投资的项目里面收益最高的就是医药项目,由此我们觉得这个行业对投资人来讲是一个回报非常丰厚的生意。我们一开始没有专项基金,用综合的钱去投医疗,后面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这个行业是非常有投资价值的,几个方面,第一个,从我们从业者来讲,觉得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行业,专门做医药投资,这些年来经常有一些创新的东西层出不穷,第二个,行业市场前景非常大,这个市场前景不仅仅是在医药或者器械领域里面,今天的题目是大健康行业,如果说把医疗医药扩展到大健康行业,它可以扩展到大消费领域里面,它就会扩的更大。因为每个人到中老年,各种生活习惯改变以后,疾病的发生,都会有这种需求,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需求,也是一个非常安全的行业。
第三个,投资人能够理解我们这个行业,广泛意义上,他们也知道这个行业非常好。我们募资还有一部分是政府的引导,政府也是重点支持这个行业的;第四个,整个行业逻辑是一个非常完整的,非常封闭的医疗系统,我们可以做一个非常深刻的研究,去挖掘项目,对我们团队的整体性也好,对团队的培养也好,是一个非常清晰的过程。
我觉得这是一个收益非常好的板块,各种原因,加上个人的背景,我们就开始从事这个行业。
周伊:这就是行业前景,加上团队的过往经历,然后加上包括政府和社会对于医疗健康领域比较支持,所以从事了这个领域。
毛总上台了,首先请毛总做个自我介绍,介绍一下柏思微是个什么样的企业。
毛黎顺:各位领导,各位朋友,我是南京柏思微的,柏思微是上海博志研新在南京投资的全资子公司,它是以液体研究开发和质量研究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企业,我们公司有20多个人,以博士及研究生为主,技术力量比较强。
周伊:主要业务是CRO服务?小分子?
毛黎顺:对。
周伊:在座有两位是企业,两位是投资机构,今年客观环境变化很大,今年客观环境变化很大,包括疫情,不知道伍总觉得今年客观环境对于公司,对于行业也好,你觉得是挑战更多?还是觉得机会更大?你怎么看?
伍贤志:众所周知,这两年行业形势变化特别大,包括突如其来的疫情,可能去年年底的时候看这个行业,根本没有预料到有现在的形势,今年整个一年从疫情的爆发,到通过国家的管控,疫情能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也不能像之前某些病毒或者SARS那样,可以根除,这次疫情还是一个长期战斗的过程,不能松懈。疫情可能对于某些特殊的行业或者企业是影响比较大的,对于我们的影响不是特别大,我们从疫苗、抗疫物资,药品等方面都没有涉及。现在在这样一个深深的变局中,可能机会和挑战并存,这是一句套话,但确实是这样子。国家已经进行3轮集采,马上进行第四轮的集采。刚才问的问题,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对于我们来说是在这个行业里打拼很多年,属于是行业选择我们,我们在行业里这面多年以后,对这个行业是又爱又恨,也离不开这个行业了。这个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性的行业,又是一个重监管的行业,所以要迎接这个行业的变化,任何一个变化都会带来一些挑战,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机遇,在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对于我们来说,抗风险的能力还是比较强一点的,我们有自己造血的功能,有自己的生产线,有自己的产品。我们有自己的发展规划,提高自己生产线的优势,拓展自己的产品管线,逐步去发展实现自己的路径,按照自己的想法能够有序推进。
周伊:伍总有了一个词,又爱又恨,一方面觉得干这一行也挺好,前景不错,但是监管的政策层出不穷,对企业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毛总,您怎么看这一两年的客观环境?您是更有信心还是觉得压力也很大?
毛黎顺: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来说,其实我很有信心,生物医药产业它是永远的朝阳产业。
周伊:李总和陈总你们怎么看?
李洪森:这一两年医药行业确实变化比较大,医药这个行业有个特点,它有很多重要的药或者器械是通过政府来购买的,他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为。另外今年有个突发的疫情情况,整个上半年医药的很多项目有点乱掉了,但我是充满信心的。科技进步,包括政府的审批规范流程,以及节奏的加快,对流程的把控的严格程度来讲,我觉得是有利于创新产品上市的。
至于集采等问题,这个东西大家也能够理解,医疗医药这个行业本身有一定的公共属性,政府要兜这个底,它兜这个底就要做一些事情。如果说大家看医疗行业不看控本,这个路就会走偏。
不管是做产品还是看项目,最后除了这个产品本身,肯定要考虑到支付端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去买,不像以前,以前有个新药出来,品种不管好坏,很多年以前有小的中药品种换来换去的,现在这个市场都不一样了。
看项目的时候要考虑后端,到底购买方的接受度是什么样的,产品的接受度有没有一定的溢价空间。
现在看到很多做骨科的人又跑到口腔的行业里去做,也是因为集采之后,要寻找切换个购买端,口腔很大部分是消费市场,口腔连锁也是很大一部分民营的。
整个行业还是蛮厉害的,大方向在政府规范化的引导下,结合科创板的政策,行业里的机会越来越多了。
陈海刚:包括今年我们经历了疫情之后,我们经历了一些机会和挑战。现在回过头去看,我们投资人不能说自己是预言家,在今年整个的行业也好,我们的心情都是有一些茫然,或者觉得压力很大,从年中到现在,我们一直都在不断的看到一些机会,今年在年初的时候,因为疫情的关系,所以出差跟很多工作都停止了,都不知道怎么办,尤其投的企业,他们的融资,他们的经营,他们的临床实验会不会受到影响,这些影响确实有,我想有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往好的方面发展,比如国内的疫情得到这么好的及时控制,反正我们是没有想到的。大家也都看到了这一年快过完了,整个投资都非常热闹,包括各位同行看到这么多的项目,很多融到了资,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有很多的IPO给了我们机会。也许疫情不会断,短暂不会彻底消失,在接下来会有一个持续的影响,至少经过这一年,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好的影响,一个是资金向生物医药行业的融入和聚集,这个行业是非常需要资本支持的,经过了疫情的经历之后,我们的投资人,我们的LP,政府用方方面面的力量,认识到了这个行业的重要性,有更多的钱涌进来肯定是好事,这个行业里面大部分的初创公司,至少在接下来的短时间之内他们有充足的资金放在上面。
人才的吸引,我们有很多的创业者在比较之后,都觉得中国是一个比较好的环境,甚至把他们的业务放在中国来做。
大家都很关心一些政策,包括医保的谈判,集采政策,价格的下降会对利润有影响,至少让我们和这些创业者都明白一件事,我们要投的或者我们要做的东西,在将来要足够的新,或者要足够的快,这样才能降价之前有一个比较好的利润的水平。这个对行业也是一个积极的促进。
肯定会有很多挑战,这个行业里面有各种的挑战,但是好的希望是远远超过我们要承担的压力,所以我们还是非常乐观的。
周伊:我谈一下我的看法,近两年的客观环境,第一点就是支付能力的下降或者是收紧,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医保局,仿制药的集采,创新药的价格谈判,包括对医疗器械、冠脉支架、关节的大量管控,大家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国家医保支付能力的收紧,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大家都干的事不好干了,如果想挣超额收益就得干别人干不了的事,就得干做的人很少的事才行,简单说大陆货或者说竞争比较激烈的领域,遇到大量采购是必然,你不降价可以,有的是人降价。对于创业者或者说对于企业来说,我认为创业的难度更大了。医保支付能力的收紧和下降,竞争格局在慢慢固化,很多细分领域的格局已经慢慢固化了。比如三五年前成立的中小型biotech,行业龙头已经开始慢慢出现了,对于新成立,新创业的小公司而言,这个创业的难度更大了,为什么呢?因为好挖的矿被别人挖了,摆在新公司面前,要做的创新,要的东西比以前更难了。比如说好挖的PD1已经上市这么多家了,后面再玩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了,要玩新东西,要玩难度更大的,或者说门槛更高的,那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从这点看,我认为创业的难度也更大一些,因为行业的格局在固化,包括仿制药,仿制药领域未来一定是那么三五个龙头,这个行业利润率太低,只能靠规模,创新药就得看创新能力。不光是创新药,包括医疗器械领域等等。
我们这两年看了两年的IVD,但是没有怎么下手,就是发现小公司在做的事情大公司都在做,小公司都在搞的产品大公司都在搞,对于小公司而言是很难去竞争的。在我看来,这个行业的格局慢慢在固化。
大家刚刚讲到的疫情,疫情对于创业中的中小企业而言,应对的难度肯定是更大的,抗风险能力是更差的,对我们的企业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融资,今年融资很热闹,但是我觉得这个热闹是指PreIPO项目,很多企业融资都是融完就去上市,这类的企业好融,中小企业融资我觉得没有太大的变化,我觉得难度还是挺大的,今年上半年节奏很快,从申报IPO到上市就半年左右,所以这类项目好融资,受到追捧,中小企业融资还是比较难的,这对我们创业者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一句话,创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就是想从各个方面帮助企业快速的做大做强,能够解决掉企业,帮助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能够轻装上阵,解决掉企业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江宁区政府的一个初心。
提到IPO,提到上市,大家都知道,科创板注册制、创业板注册制,不知道关于对于上市方面,我们的企业和投资机构有什么想法或者什么看法?伍总能说一下吗?您对于上交所、深交所现在准备全面开始注册制了,你怎么看?
伍贤志:其实注册制大家也说了很多年了,可能大家作为医药行业感受没有那么深,作为股民来说,一开始就有很强烈的感受,注册制放宽之后,对于企业真正做创新的,包括需要资本拉动企业来说肯定是一个重大利好。目前行业发展几大要素,人才、团队、资金。人才、团队在目前的形势下,在国外大企业资深背景下回国创业的人才越来越多,目前这几年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必然就面临需要资金更多的投入进来,包括资本的推动。
上市也是一个最终的手段,这个上市也不是每个企业都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可能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定位,有些企业更多的是在考虑最终这个产品的终端患者在哪里,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怎么样满足这种患者的需求,从把产品真正做到最终上市的角度来评估整个做事的价值。
周伊:伍总的意思就是科创板搞注册制挺好的,可以加速企业的发展过程,因为融资变得更容易,可能做东西还是更核心的一件事。毛总怎么看?
毛黎顺:注册制对于很多企业,包括对我们企业也是利好,我们公司今年上市筹备的第一年,这条路走起来还是挺难的,我们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上市。因为上市还是要有自己的企业价值,必须要成为行业有特点的,有特色的细分龙头,这样可以长久的活下去。
李洪森:上市路径的通畅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我们都经历过IPO发行停了那么长时间,那段时间过的特别压抑,募资也募不到,特别难受。整个市场的开放对于投资也好,募资也好,都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从目前的审核环境来讲,科创板刚开始的时候一个月就可以发掉,现在三个月就很难发掉。最近创业板据说也要过五千万利润的指标,包括审核速度辅导期的延长,我也能理解,科创板刚出来的时候大家要造一个势,把注册制给推开,慢慢的还是回归到比较正常的,一定要保证二级市场的安全度,同时还要保证整个上市节奏的稳定,一个稳定适中的IPO的节奏,我觉得这对于投资人来讲,对于企业来讲,对于股民来讲都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太热了肯定不是一件好事,钱是有限的,一定程度肯定要退,特别有风险。就这个节奏慢慢往前走就行了,不要太快。
对于医疗医药行业来讲,科创板两个行业的收益最好,一个是集成电路板块,一个是医疗医药板块。创业板对于互联网新经济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
对于医药来讲,投创新药是非常专业的机构,科创板对投资人、LP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企业以最大程度通过上市以后,将释放整个企业的融资风险,加快项目进度,将更大的资金用在更多的项目上。
另外,尽管IPO注册制是非常好的事情,最后还是要看企业自身,退市的路径也会变得通畅起来,如果只是为了上市,很快就会被淘汰。
对于投资人来讲,现在越来越关注企业上市以后的二次发展,企业上市以后怎么通过并购也好,通过再发基金也好,通过项目收购也好,把企业上市以后作为二次发展,这样可以退出的时候,在持续合作方面还有探讨的可能性。
总的来讲,我觉得注册制是让我们医药投资人特别兴奋的一件事,我也希望这个过程缓慢的落地,落到一个更加平稳的状态。
陈海刚:因为我们做创投,其实对于注册制,尤其跟退出息息相关的制度的安排其实是非常感激的。在15年筹备做这样的生物医药基金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一直都没有给LP特别好的交代,投资人在那个时候问我们,将来这些项目如何退出的时候,我们能讲的最多的也就是新三板退出的机会,也有一些并购,我们知道这两个都不是特别充分的退出的机制的安排。
到了18年的时候终于看到了一些希望,因为18年初的时候有香港规则的修改,到了18年第一次进博会的时候,习大大讲科创板制度的安排,再到今年,不断的有重大制度的安排,所以我们觉得做创投非常感激,我们终于能够给LP这方面的信心了。
虽然不能说我们投的项目将来有多少成功的IPO的机会,对于每一个LP来讲非常理解他们投资的时候需要长期的信心的,他们投一个基金要实现收益是在好几年之后了,不管投医药的人,还是创业者,他们心里面有底,大家一起做一个也许几年之后才能看到回报的事情,这种信心我觉得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一个对我们非常大的影响。
也许体现的不是那么宏观,但是对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特别密切的就是这样上市的过程,包括制度的安排,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能够培养起一批相关的链条上的人才,一批中间的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以前是投行的,我以前投行的同事他们经历了香港的发行,我说的是生物技术的发行,科创板再到创业板注册制的发行,有些人会承接这一类的项目。以前生物医药领域当中缺乏专业的CFO角色,我们找到一个财务经验丰富的人并不难,他怎么理解医药公司,尤其创业公司所做的东西太难了,几乎很少能够找到这么全面的人才,现在从一些投行,原来从事分析师的人转做CFO,他们经历了完整的生物技术公司的IPO之后,他们成为了CFO,他们有带动企业上市的能力,这是非常稀缺的人才,包括创业者。
大部分生物医药公司的创业者还是第一次,成功的连续创业者就更少。有了这些IPO的机会以后,特别大的好处在于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他们的公司上市以后,他有一个打满全场的操盘的经验,特别是他个人,包括初创的团队,他们有一次成功IPO之后,个人的财富也大大的充实起来,这些人在接下来都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连续创业者的来源,这些人在下一次创办公司的时候,他们的经验会很丰富,他们有了充足的实力以后,会去做一些更有远见的东西,会去做一些风险更大的项目,这个对行业也是好事。所以我想这都是一些很深远的影响。
周伊:我也说一下对注册制,对未来企业和投资机构的一些影响。
第一,我认为未来三年四年后,投资机构不会再去宣传投的企业有多少个上市了,因为这个已经成为不了卖点,上市门槛大大降低,你投的能上市,他投的也能上市,可能核心还是能不能挣到钱才是最重要的,投资机构投了多少企业,挣了多少钱,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因为上市变得容易了,会有以下变化,首先是两级分化,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好的公司受人追捧,不好的公司可能二级市场的投资人一点兴趣都没有,有哪些现象呢?第一个现象就是这个企业能拿到证监会的上市批文,但是有可能发行不成功,发行失败。第二个现象,发行成功了,上市了,但是很快跌破发行价。大家可以看一下港股的18A,上市两年了,大概只有四成左右的企业还在发行价以上,六成企业跌破了发行价。第三个现象,我认为是最难受的,企业上市以后,上市成功了,但是半年一年没有交易,没有成交,你的公司是上市了,没有错,但是二级市场没有投资机构愿意买这个公司的股票,没有交易,这个是最难受的,这个现象持续两年以后退市,因为它上市已经没有任何功能了,融资也融不到,又没有交易,所以只能退市,以后这些现象会越来越多。现在才4千支股票,到两万支会是什么样子。这个上市公司的业务得多创新,它的成长性得多好,它的概念得多漂亮,才能得到二级市场投资人的认可,那是很难的,那个时候要想从这一堆上市公司里面得到投资人的青睐是很难的。以后这些现象都会发生。
上市可能就是一个过程,核心是业务到底能不能做好,业务做好,有收入,有利润,有成长性,才能真正得到投资人的青睐,不管是一级市场的投资人还是二级市场的投资人。
最后一个问题,请教一下四位嘉宾,目前这个环境下,你们认为医疗健康领域,包括药、器械、生物技术,你们觉得哪个细分领域比较有前景呢?伍总觉得什么比较有前景?
伍贤志:其实这个问题问投资界的朋友更有说服力,我们在自己的行业里面反而会对行业认知有一些局限。以我熟悉的领域来说,药物研发方面。我对医疗器械和疫苗等方面没有太多的关注。
我觉得创新药仅几年整个行业有一个突破性的增长,跟国际国内的环境有关,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风口,这几年更热一些。因为我们创新药更多去评判是需要要十年二十年之后,才能最终看到这个项目的价值。在前期投入的时候,可能很多企业确实是在做创新,但是很多也是为了规避行业风险,破于行业压力,不得不选择创新,像快速跟进型的创新,也是所谓创新1.0,目前这种企业后续风险是比较大的,属于泥沙俱下,可能其中也有珍宝。快速跟进型创新研发,药品的本质,就是这个产品的使用属性来说本质跟仿制药的是一样的。商业价值就不说了,基于行业环境,确实跟仿制药价值是很不一样的。后续更多的是有自主创新,有自主想法的2.0或者3.0型创新,这方面有很多的机会。因为是资本青睐的热点,其中生物医药,细胞治疗、抗体方面机会更多一些。解决医疗痛点的互联网+企业也是投资人青睐的一个方向,从创业的角度,这两个方向应该是更受资本追捧,可能会发生更顺利一些。
周伊:毛总觉得什么领域比较有前景?
毛黎顺:我觉得这几个领域都有机会,我对药比较熟悉,医药行业的机会也非常大,现在有很多疾病的治疗需求没有被满足,比如说肿瘤,如果可以突破,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能突破的这些公司的价值就会非常大。
李洪森:医药肯定是一个最大的创新点和市场,它跟器械、服务相比,药是可以从源头来做创新的。整个的疾病谱本身就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对应的靶点、机理都在不断创新,医药方面肯定是一个最大的市场板块,但对投资人的专业性要求也是最高的。
反而器械板块我比较担心,国内的器械创新是比较少的,更多的是在一些国外跟随,或者在应用端的应用创新去做的,特别是在这种创新很小的领域,再面临的集采的压力下,它的生存空间还是蛮小的。
其实在医疗整个研发的产业链上,它也有很多进口替代的机会,包括IVD的原料,生物医药上游制造的耗材,这里面有很多的创新空间,特别是一些商业模式的改变都很有意思。这个行业跟背后的商业逻辑、物流大的变化是有关系的。
也是因为涉及到医保的压力,现在看了一些医疗消费的领域,我们今年刚过会的一个企业是做医美产品的,后来做了电商,过往三年,每年在50%的成长;整个口腔也是骨科的人为了规避骨科的集采做了口腔,包括保健品领域都是可以去看的。在大健康消费领域里面,我们觉得也是有一些机会在的。
陈海刚:因为我们本身就是限定在投新药和器械的方向上,我们在赛道的区分上面,这种切割就不会分的特别细,我们会把里面所有的技术方向,包括应用领域一直跟踪,至少我们的经验,也很难判断明年的投资的方向跟热点在哪里,就像今年不会想到有几个我们投的项目所处的领域一下子变得这么热,我觉得这个是很难做预判的。
我们投的是早期,两三年以后都是不温不火的,甚至是比较灰暗的一个时期,到后面也许它真正迎里爆发的时候才会有所收获。
我们会全面的覆盖所有的方向,也会找一些自己认为可能会出现的机会,我们找新的药物的靶点,他自己将来会做药物开发的,这些确实比较有新鲜感的东西我们会去投,我们跟同行之间的分歧会很大,其他投资的人员就会觉得这个东西还比较早,也说不清楚将来的应用领域在哪里,就是这种比较有新鲜感的项目大家有认知不一样的地方,它将来能成不能成,要以后几年才能看得到。
现在能够看得出来,我觉得很难说一个项目真的有一个特别独一无二的产品能够横扫整个市场,或者在这个领域当中,还是要以平台取胜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些项目上更精雕细琢的整合,把我们投的一些项目,也许它现在看起来还不是一个特别健全的平台,所以我们会帮助他,把他的团队更加完善,讲到这个公司的时候,大家可以说它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平台,我们希望能起到这样的效果,所以我们会做一些这方面的尝试。
周伊:刚才各位嘉宾讲了一下对大健康领域在未来有哪些可以布局的。因为时间关系,后面还有项目路演,今天圆桌讨论就到此为止,谢谢各位嘉宾。
新闻推荐
康佳布局半导体光电产业再传捷报 Micro LED技术实现行业领先
日前,康佳在重庆发布了全球首款MicroLED智能手表APHAEAWatch,所用的MicroLED面板及核心技术皆来自康佳自产自研,这也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