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产经热点> 正文

大学也有南北失衡?差异究竟在哪里?

澎湃新闻 2021-01-10 19:28

图片来源:摄图网

此前,南北经济的相关话题引起了不少热议。“南北差异”众说纷纭,不可能因一个季度的经济数据有定论。而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对比南北方的高教实力,又将如何?

南北高教,各有所长

根据2010年兰州大学陈全功教授等人的科研成果《基于GIS的中国南北分界带分布图》,中国大陆地区南方主要典型省市包括四川、湖北、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北方则以河南、陕西、山西、北京、东北三省为代表。

本科高校数量

本科高校数量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的高教规模。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统计,其中南方的“高教强省”江苏的本科高校全国最多,多达78所;山东的本科高校有70所,数量北方第一,全国第二。双一流高校数量

而从地区的高教综合实力来看,北方的“双一流”数量反压南方一头。南方的江苏和上海的“双一流”高校分别为15和14所;北京的“双一流”高校数量在全国范围内一骑绝尘,多达34所。

南方的优质高教资源,以“华东五校”为代表,此外西部的四川、中部的湖北和南部的广东亦是名校云集。而北方则无疑以在清华北大的所在地首都北京为核心,虽然陕西和东北也有不少名校,但总体来看北方的名校更加集中。

南北方都存在不同地区间高教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南方的江西、广西、海南,北方的山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双一流”高校仅有一所,河北当地甚至一所也没有。顶尖高校数量

光看本科高校和“双一流”数量并不全面,顶尖高校的数量和水平是一个地区高校实力的最大牌面。

中国顶尖大学的高校联盟“C9联盟”成员,其中“华五高校”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其他4个高校则分布在北方“重镇”北京、西安及哈尔滨。而从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前十高校的地理位置来看,南北方却呈现出了较悬殊的差距。国内高校“两巨头”清华北大虽然都位于北京,可除此之外的其余八所高校均位于南方。总体而言,南北两地的本科高校和“双一流”数量的体量相差不大。在顶尖高校方面,北方的清华北大实力超群、一枝独秀。清北作为全国高校之首,汇聚了国内最顶尖的资源和人才,在中国高教界无可动摇。在2020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清华大学居于全球第29名,堪称中国高校的翘楚。南方坐拥了更多“第二梯队”的名校,且“遍地开花”,呈“百家争鸣”之势。

至少,从高教实力这一块来看,南北实力不仅无显著差异,并且北方因为有着清华北大的存在,在最顶尖高校的对决上还略胜一筹。

南北差异,究竟在哪里?

高教竞争,本质上就是“人”的竞争,高教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实施者恰恰就是“人”。

而北方,虽然眼下在高教资源和实力上并不输南方,但如果细分到关于“人”的竞争,却是的确落了下风。

争生源,只有北京“能打”

2020软科中国大学新生质量排名中,居于前40的高校中南北方差不多各占一半,数量上看的确分不出谁更有优势,可问题在于南方新生质量较好的高校均匀分布在各个省市;北方新生质量较好的高校却几乎全部集中在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极少有其他北方省份的高校的踪影。除了北京、天津高校之外生源质量最好的西安交通大学,也仅位列第21名。在知乎“大学选择去一个偏远地区的211,还是去一个一线城市的普通“双非”学校”问题下,知名教育博主也直截了当地表示,优先考虑城市。

知乎截图

除了北京、天津之外的许多北方“双一流”高校虽然实力强劲,可其新生质量不容乐观,生源质量排名名次和主榜名次不相匹配,一届届考生在如此舆论环境下被洗脑后“用脚投票”的结果,更是在不断地影响着后来人。

另一方面是来自一些优质“双非”高校的竞争压力。

居于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前100名的15所“双非”高校中,除了河北的燕山大学,其余14所均位于南方。南方的“双非”相对更均匀地分布在了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南方的高教优势,更多在于“全面开花”。因此高校梯队更合理,更有“板凳深度”。并不是考生不愿意向北方去,只是不愿意向除了北京之外的北方去。因为在富饶的南方,那里有更多高校的选择,更广阔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酬、更好的生活质量,自然吸引了更多更好的生源。

抢毕业生,北京未必留得住人

根据此前统计2019年多所“双一流”大学毕业生的海南省就业率数据,海南省就业率低于平均值的高校,大多数都位于北方。出人意料的是,许多北京高校的本地就业率其实并不高,北京大学的本科生本地就业率仅为16.07%,清华大学为18.20%,更多的本科毕业生流向了广东和上海。

图源:清华大学《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天津高校的本地就业率也不乐观,天津工业大学43.01%,天津大学34.45%,南开大学32.77%。东北的人才流失情况尤为严重,东北大学的海南省就业率为17.20%,大连理工大学16%,“C9联盟”成员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也仅12.80%,东北林业大学不足5%。根据C9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来看,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同样深受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北方高校毕业生的青睐。这些数据似乎更加印证了北方人才流失情况严重的现状。在这场不见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武汉、长沙、南京等南方城市,纷纷抛出诱人的“政策红包”:宽松落户、就业创业激励、优惠住房政策等等,北方城市也随之出台相关政策,例如河北保定对首次落户主城区的高校毕业生,每人发放1000元落户奖励。可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场”中,这样的人才引进政策不痛不痒,力度明显不足,更不具有竞争优势。

图源:河北频道

北方城市最大的痛,莫过于考生不愿意来,即使来了度过四年之后,对这片土地似乎也并不过多留恋,毕业后各自“东南飞”。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人才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直接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引才、留才能力。有高端的人才,高校就有强势的竞争力,城市就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北方,如何“涅槃”

地理位置是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经济转型也并非一朝一夕,北方高校在不乐观的经济大环境下又该如何“涅槃”?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不久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有众多北方“双一流”高校南下布局异地研究院或新校区。

2020年10月10日至12日,兰州大学和莆田市将在核医学项目上全面合作,谋划设立兰州大学莆田研究院。据官方最新公示,兰州大学莆田国际校区也进入审批阶段。

图源:闽中网

2020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泉州市科技局、丰泽区政府计划将合作共建“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泉州中心”和“陕西高校技术转移联盟泉州产学研办公室”。11月9日,同在陕西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牵手杭州萧山区,双方将共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研究院落地萧山科技城,建设总投资将达到50亿元。

2020年11月,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与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合作设立的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深圳落户。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建设效果图(图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其实早年间,北方高校就已经踏上了“闯东南”的道路,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等等。纵观北方高校布局异地的选址,几乎都是位于南方,即便不去南方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也是积极向周边寻求发展。北方高校可以借助于南方城市的经济及区位优势,突破发展瓶颈;城市则引来科研资源,配置整合,互为补充。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无疑是哈工大突破区域限制和后续发展的最成功的一步棋。哈工大(深圳)第一年招生就在在11个省份的录取提档线超过一本线80分,其中8个省份的录取提档线超过一本线100分。2018年7月学校的理科投档线居省内高校之首。

利用深圳的雄厚资金,有来自港澳台的高端人才助力,与微软、华为、腾讯等多家知名企业产研结合,哈工大(深圳)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热门领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乘着深圳的东风取得突破,从而带动本部更迅速地发展。

不分南北

“不要盲目去对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采访时就指出,城市之间不仅有GDP一个维度,各个城市要结合自己的资源做好文章。

唯GDP论,一叶障目,是对北方最大的误解和低估。

北方,稳健的大后方

北方地区有丰富充沛的煤、铁、石油资源,形成发展工业的最有利条件,是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我国的大庆油田、华北油田等大型油田、大同煤矿、神府煤田、以及几大钢铁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等均位于北方。

东北的地位更是至关重要。根据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各省市粮食产量数据,东北三省的粮食总产量约达全国的20%,黑龙江更是全国第一产粮大省。民以食为天,东北三省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和粮食输出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源:国家统计局关于2020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

此外,北方举足轻重的作用,更体现在北方还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对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起着极强的支撑能力,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北方的战略地位事关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更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南方,精进的先行者

南方,依托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则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勇当尖兵。大量的民营企业是推动发展、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和扩大开放等方面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例如广东,连续29年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一位,“建设成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为中国探路”,既是中央对广东的殷切期待,也是广东一如既往的使命。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重磅出炉,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目标建设成世界级城市群。对标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带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

粤港澳大湾区(图源:新华网)

因此,南方承担了更多探索高等教育新模式的重任。从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的南方科技大学到上海科技大学,另有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非营利性私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再到中外合作办学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上海纽约大学等等,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目前已确定选址,预计2021年动工。正是这些南方新兴高校的崛起,代表了中国高教的新生力量,也或将成为中国高教未来发展的突破口和闪光点,带来新的动力和生机。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选址于松山湖科学城(图源:东莞时间网)

然而享受了多大的风光,就要承受多大的风险。新兴高校想要突破以往传统的所有条条框框,无法复制前辈的教育体系,其勇气和毅力值得钦佩,更值得关注。

“北方城市未来应该面向技术创新,在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稳固好现有的资源。”在提到“北方城市还需向哪方面发展”时,盘和林教授如是回答。“跟自己比有进步,然后跟同类城市比,还要看到城市发展的方向。”盘和林教授补充道。

《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研究》一文中也指出,进行南北两地历史和现实比较并非为了争强弱,而是为了寻找和探讨协调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从资源、产业和经济制度等方面加强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

南方北方同舟共济,唇齿相依。南方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北方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北方的振兴建设也需要借助南方的经济优势。

转载 | 软科

原标题:《大学,也有南北失衡?》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快讯|哈药集团:提出“三项制度”改革 完善劳动关系调整计提辞退福利

财经网产经讯1月8日晚间,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药集团”)发布公告称,为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企业活力、建立高度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