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钱花光 为国争光”?莫把促消费简单化
在近日一场经济学家论坛上,前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谈到:“前两年我就说过,把钱花光,为国争光。爱国主义怎么爱呢?很简单,花钱就是最好的爱国方式。”
这一“出圈”的说法,迅速引发舆论热议。尤其是当这样的观点出自一位经济学家之口时,很多网友表示疑惑:把钱花光?鼓励全民做“月光族”?这也太不靠谱了,明显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嘛。
揆诸林采宜说这番话的语境,她是在强调内循环重要性时,谈到“把钱花光”的。客观而言,强调消费对于内循环的重要意义并无问题。从2012年起,中国的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服务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也是实情。在这种情况下,提倡扩大居民消费,并非不能理解。
然而既然是专业表达,就应该严密周详,尽量避免产生歧义,更不能信口开河,随意放大,尤其不能搞“宏大叙事”,把居民自主抉择的消费与爱国挂上钩。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绑架,当然会被质疑。
把钱花光就是爱国?就是为国争光?这完全是两回事。每一个公民都是一个经济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作为人类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活动方式,消费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活跃的消费也会极大促进经济繁荣,增加就业,催生创新等,这都没有问题,但这里边,更多起作用的是消费理性。
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并不完全甚至不主要取决于个体主观的消费意愿,还会受到消费能力的约束。多数时候,人们一般会认同“量入为出”,而反对“寅吃卯粮”。此外,人们也会根据对外部消费环境的判断,来适时调节消费的“水龙头”。
不止一个经济学家批评中国人的高储蓄倾向,其实,这仍与居民收入状况、收入预期等有很大关系。不谈这些难啃的骨头,不涉及改革的“深水区”,只顾喊着让大家把钱花光,无异于缘木求鱼。
政府也好,经济学家也罢,当然可以鼓励消费,但更要想办法提高民众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比如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完善消费环境等等。这些事情办好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减轻了,自然会大方花钱。不然,单纯倡导“把钱花光”,并不足取。经济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有严格的学术规范,公开发言更是需要考虑受众接受度,不能把严肃的学术问题简单化、口号化。(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统计局解读:2020年12月CPI同比由降转涨 PPI同比降幅收窄
2020年12月份CPI同比由降转涨PPI同比降幅收窄——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解读2020年12月份CPI和PPI...